深秋的洛陽,寒意已濃。李逸身著厚重的錦袍,站在洛陽府衙的議事廳內,眉頭緊鎖地看著桌上的卷宗——卷宗裡記錄著洛陽推行新稅製一個月的情況:商戶申報率僅六成,農戶“以工抵稅”參與度不足三成,甚至有兩縣官員以“百姓不配合”為由,遲遲未啟動資產核查。
“王知府,這便是你說的‘全力推行’?”李逸的聲音帶著幾分嚴厲,目光掃過站在下方的洛陽知府王大人。王大人麵色發白,支支吾吾地辯解:“李侍郎,洛陽商戶多是世家產業,他們不願申報真實營業額,百姓也對新稅製心存疑慮,下官實在……”
“是‘實在’推行不了,還是‘不願’推行?”李逸打斷他,拿起一份申報賬本,“你看這份‘洛陽綢緞莊’的申報單,上月營業額僅報五千文,可據技藝科核查,他們光是賣給西域商人的絲綢,就有兩萬文營業額!這不是百姓不配合,是你縱容世家隱匿資產!”
王大人額頭滲出冷汗,不敢再辯解——他私下收了世家的好處,對隱匿資產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暗中叮囑下屬“不必較真”。李逸見狀,語氣稍緩:“王知府,新稅製不是為了為難誰,是為了公平。洛陽若繼續縱容世家避稅,平民稅負隻會更重,民心會更散。三日之內,重新核查所有商戶營業額,若再出現虛報,休怪我奏請陛下,撤你的職!”
這是李逸升任戶部侍郎後,第三次赴地方督陣。自長安試點成功後,唐太宗下令將新稅製推廣至洛陽、江南、蜀地三地,可推廣僅一個月,便暴露出諸多問題:地方官員因循守舊者多,積極推動者少;世家大族更是暗中抵製,手段層出不窮。
離開洛陽府衙,李逸直奔洛陽西市的“柳氏布莊”——這家布莊是洛陽世家柳家的產業,申報營業額僅八千文,實際卻遠超此數。布莊掌櫃見李逸帶著核查人員上門,連忙笑臉相迎:“李侍郎大駕光臨,有失遠迎!不知今日前來,有何貴乾?”
“掌櫃的,我們是來核查營業額的。”李逸走進布莊,目光掃過貨架上的高檔絲綢,“據我們了解,上月貴莊賣出五十匹上等絲綢,每匹售價五百文,僅這一項營業額就有兩萬五千文,可你們申報的總營業額才八千文,這是為何?”
掌櫃的笑容僵在臉上,試圖狡辯:“李侍郎,那五十匹絲綢是預售,還沒收到貨款,所以沒申報……”
“預售?”李逸拿出一張西域商人的訂單,“這上麵寫著‘上月已付全款,本月提貨’,你還想狡辯?”掌櫃的臉色瞬間煞白,癱坐在椅子上——他沒想到,李逸竟連西域訂單都查到了。
李逸當即下令:“柳氏布莊隱匿營業額,按規定需補繳稅款三千文,並處以兩倍罰款六千文,限三日內繳清;若逾期不繳,查封布莊!”核查人員迅速登記布莊庫存,貼上封條,掌櫃的隻能眼睜睜看著,卻不敢反抗——他知道,李逸此次督陣,帶著唐太宗的“尚方寶劍”,得罪不起。
類似的場景,在江南也在上演。蘇州府的“蘇家糧鋪”,是江南世家蘇家的產業,負責人以“糧食受潮損耗”為由,申報收成減少三成,試圖少繳稅款。李逸派去的核查團隊,在糧鋪的後院發現了隱藏的糧倉,裡麵堆滿了未申報的糧食,證據確鑿之下,蘇家隻能補繳稅款,還被處以罰款。
除了世家隱匿資產,地方官員的消極怠工更讓李逸頭疼。江南常州的縣令,竟將新稅製的“資產核查表”鎖在櫃中,從未下發給農戶;蜀地綿州的稅官,對商戶虛報視而不見,還對核查人員說“差不多就行,彆太較真”。
針對這些問題,李逸製定了“兩步應對策略”:
第一步:強化官員培訓,統一思想
他在洛陽、江南、蜀地分彆設立“稅製培訓中心”,抽調長安試點中表現突出的官員與技藝科人才,擔任講師,詳細講解新稅製的核算方法、監督流程與民生意義。培訓采用“理論+實操”的模式,讓官員們親手核算商戶營業額、農戶收成,現場模擬“以工抵稅”的工程安排。
在江南培訓中心,李逸親自授課,指著投影上的長安試點數據:“諸位看,長安推行新稅製後,平民稅負下降一成,國庫收入增長一成二,市集更繁華,鄉村更穩定。這不是苛政,是利民之策!你們身為地方官,當以百姓福祉為重,而非固守舊規,縱容特權!”
不少官員深受觸動,常州縣令羞愧地說:“李侍郎,此前是下官糊塗,未能認識到新稅製的好處,從今往後,定當全力推行!”
第二步:加強監察執法,嚴懲違規
李逸從禦史台抽調五十名監察官,組成“稅製監察隊”,分赴各地,明察暗訪。監察隊不僅核查商戶、農戶的申報情況,還監督地方官員的執行過程,若發現官員貪腐、縱容避稅,或消極怠工,一律上報朝廷,從嚴處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蜀地綿州的稅官因縱容商戶虛報,被監察隊查實後,當即被革職查辦;洛陽知府王大人因收受賄賂,被降職為縣令,調離洛陽。嚴懲之下,地方官員的態度明顯轉變,消極怠工者減少,積極推動者增多。
然而,阻力並未完全消除。世家大族見明著抵製無效,便開始暗中遊說朝堂上的保守派官員。在一次早朝後,張柬之的門生、吏部主事李大人,攔住李逸,語氣帶著警告:“李侍郎,你推行新稅製,得罪了不少世家,他們若聯合起來反對,恐會影響朝堂穩定。不如放緩節奏,給世家留些餘地?”
“留些餘地,便是給平民增加負擔!”李逸堅定地回應,“世家坐擁巨額資產,卻繳很少的稅,平民收入微薄,卻承擔重負,這不是穩定,是隱患!我不會放緩節奏,更不會向特權妥協!”
李大人臉色一沉,拂袖而去。李逸知道,這意味著朝堂上的保守派,可能會再次發難。
果然,三日後的早朝,張柬之出列上奏:“陛下,李逸推行新稅製,手段過於強硬,查封世家商鋪,革職地方官員,已引起不少怨言。若繼續如此,恐會激化矛盾,引發地方動蕩,還請陛下下令,暫緩推廣,從長計議!”
保守派官員紛紛附和,有的說“世家是朝堂支柱,不可得罪”,有的說“新稅製過於複雜,百姓難以適應”,殿內反對之聲再次響起。
李逸從容出列,手持各地監察報告,躬身奏道:“陛下,臣推行新稅製,雖手段嚴格,卻皆有依據——查封的商鋪,皆是隱匿資產、偷稅漏稅者;革職的官員,皆是貪腐怠政、縱容違規者。據監察隊報告,洛陽、江南、蜀地的新稅製推行率已從三成提升至七成,平民滿意度達七成五,並無動蕩跡象。”
他展開報告,念出一組數據:“洛陽推行新稅製兩個月,商戶申報率從六成提升至八成五,國庫從洛陽征收的稅收增長一成;江南常州的‘以工抵稅’工程,已修建水渠兩條,解決了千畝農田的灌溉問題,農戶滿意度達八成;蜀地綿州的商戶虛報率從五成降至一成,市集營業額增長一成三。這些成效,足以證明新稅製的可行性!”
唐太宗看著報告上的數據,又看了看階下的群臣,語氣鄭重:“李逸所言,有理有據。新稅製雖有阻力,卻切實惠及民生,增加國庫,不可因少數人怨言便暫緩。朕意已決,新稅製繼續推廣,李逸仍全權負責,若有世家或官員暗中阻撓,嚴懲不貸!”
“臣謝陛下信任!”李逸躬身謝恩,心中滿是感激——正是唐太宗的堅定支持,讓他有底氣對抗阻力,推動改革。
退朝後,唐太宗召李逸至禦書房,賜他一杯熱茶:“李逸,改革之路從無坦途,你做得很好。但也需注意方式方法,不可過於急躁,以免引發不必要的矛盾。”
“臣明白。”李逸點頭,“臣會調整策略,對願意配合的世家,給予‘合規獎勵’——若連續半年如實申報,可減免1的稅率;對積極推行的地方官,優先提拔任用。既保持高壓監察,也給予激勵,讓改革更順暢。”
唐太宗滿意地點頭:“你能兼顧嚴與寬,朕很放心。記住,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利民,隻要守住這個初心,無論遇到多大阻力,都能走下去。”
離開禦書房時,已是黃昏。秋風漸起,長安城內的落葉紛飛,落在戶部衙門的庭院中,鋪成一層金色的地毯。李逸站在庭院裡,望著遠方的皇宮,心中既有改革初見成效的成就感,也有對未來的清醒認知——新稅製要在全國徹底落地,還需解決諸多問題:如何讓偏遠地區的農戶理解新稅製?如何應對世家更隱蔽的避稅手段?如何建立長期的監督機製,避免改革成果反彈?
他彎腰撿起一片落葉,指尖輕撫過葉脈,心中卻愈發堅定。從改良製糖工藝,到推動科舉改革,再到如今的稅製改革,每一步都充滿挑戰,可每一次成功,都能讓百姓的生活更好一點,讓大唐更繁榮一點。
“隻要秉持‘實用利民’的初心,一步一個腳印,終能克服所有困難。”李逸輕聲自語,將落葉握在手中,轉身走進戶部衙門——他還要修改《全國稅製推廣細則》,加入“偏遠地區幫扶條款”與“長期監督機製”,為明日的工作做準備。
此時的長安城外,鄉村的田埂上,農戶們正忙著將新收的糧食曬乾,臉上帶著笑容;市集上,商戶們正認真記錄當日的營業額,不再有以往的推諉與虛報。一場關乎大唐未來的改革,雖仍有“餘波”,卻已朝著“公平、利民”的方向,穩步前行。
李逸站在戶部的窗前,看著窗外的夜色漸濃,心中默默規劃著下一步——明年開春,要將新稅製推廣至華北、西北;要培養更多“商旅類”人才,充實地方稅收隊伍;要建立“稅製反饋機製”,及時收集百姓的意見,不斷完善製度。
前路雖長,阻力仍在,但李逸知道,隻要守住初心,帶著對百姓的關懷、對大唐的責任,一步一個腳印地探索,終能為大唐打造出一套公平、合理、利民的稅收製度,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堅實的根基。這,便是他作為戶部侍郎,最堅定的追求,也是屬於他的“大唐改革之路”。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