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長安,太極殿內香煙繚繞,文武百官分列兩側,氣氛莊重而熱烈。唐太宗手持各地呈報的鹽鐵改革試點奏報,目光掃過殿內眾人,聲音洪亮而堅定:“長安、洛陽、江南三地試點半年,鹽鐵價格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商家盈利增長,此等成效,足以證明鹽鐵改革乃利國利民之舉!即日起,朕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鹽鐵改革,務必讓天下百姓皆享改革紅利!”
話音落下,殿內響起一片讚同之聲。李逸站在文官隊列中,心中既有激動,也有沉甸甸的責任感。自改革試點啟動以來,他日夜操勞,如今終於迎來全國推廣的時刻,隻盼能不負陛下信任,不負百姓期待。
散朝後,唐太宗留下李逸、戶部尚書王圭、工部尚書段綸等人,在禦書房商議推廣細節。唐太宗看著李逸,語氣懇切:“全國推廣事關重大,各地情況迥異,你可有詳細方案?”
李逸早已胸有成竹,躬身遞上一份寫滿字跡的奏折:“陛下,臣已根據各地經濟狀況、地理位置、人口密度,製定了分批次推廣方案。第一批先在中原、蜀地等經濟較發達地區推進,這些地方交通便利,商賈雲集,百姓對新政策接受度高,預計三個月內可完成經營權開放、稅製改革、監管體係建設;第二批覆蓋西北、東北等偏遠地區,這些地方運輸成本高,朝廷需提供運輸補貼,確保鹽鐵價格穩定,計劃六個月內完成推廣;第三批則是邊境地區,那裡與敵國接壤,需與駐軍緊密合作,既要保障軍民鹽鐵供應,也要嚴厲打擊私鹽私鐵交易,防止戰略物資外流。”
唐太宗接過奏折,仔細翻閱,不時點頭稱讚。戶部尚書王圭補充道:“陛下,分批次推廣可降低風險,便於及時調整策略。隻是各地稅製標準需統一,臣建議由戶部牽頭,製定詳細的稅收細則,確保地方官員依規征稅,不擾百姓。”
工部尚書段綸也說道:“偏遠地區運輸是關鍵,工部可調配全國驛站,開通鹽鐵運輸專線,同時修繕沿途道路,提高運輸效率,降低成本。”
唐太宗聞言,麵露喜色:“諸位所言極是!李逸,此事便交由你總領,戶部、工部、刑部全力配合,務必確保改革順利落地。”
“臣遵旨!”李逸躬身領命,心中已有了清晰的行動規劃。
回到府中,李逸立刻召集下屬,組建“改革指導團隊”。團隊成員精選自戶部、工部、刑部,既有熟悉財政稅收的官員,也有精通工程運輸的工匠,還有擅長執法監察的禦史。李逸親自為團隊成員培訓,詳細講解改革方案的每一個細節,強調“因地製宜、百姓至上”的原則:“各地情況不同,切不可照搬試點經驗,需深入調研,解決實際問題。若遇疑難,可隨時傳信回京,我們共同商議對策。”
三日後,改革指導團隊兵分三路,奔赴各地。第一路前往中原、蜀地,由戶部侍郎張恒帶隊;第二路前往西北、東北,由工部侍郎劉毅帶隊;第三路前往邊境地區,由刑部侍郎趙威帶隊,每一路都配備了十餘名專業人員,攜帶充足的文書、印章與監察工具。
中原地區的推廣堪稱順利。以洛陽為中心,周邊州縣商賈早已聽聞江南試點的成效,紛紛主動申請鹽鐵經營權。張恒帶領團隊抵達後,僅用十日便完成了經營權審核,為符合條件的商家頒發許可證。同時,他們嚴格按照稅製改革要求,為商家講解納稅流程,發放稅收登記簿,確保每一筆交易都有記錄、每一分稅收都能入庫。在鄭州,有商家擔心新稅製會增加成本,張恒親自上門,拿出試點地區的盈利數據:“改革後鹽鐵附加值提升,衍生品銷量大增,雖稅率略有調整,但總體利潤反而更高。你看江南的商戶,半年內盈利增長三成,這便是最好的證明。”商家聽後疑慮儘消,積極配合改革。
相比之下,西北偏遠地區的推廣則遇到了難題。劉毅帶領團隊抵達甘州時,發現當地鹽價高達每斤六十五文,鐵價更是突破一百三十文,比中原地區高出近五成。百姓們雖渴望平價鹽鐵,卻因價格過高望而卻步。劉毅立刻召集當地官員與商家座談,得知症結所在:甘州地處河西走廊,距離江南鹽場、蜀地鐵廠路途遙遠,運輸需經沙漠、山地,車馬損耗大,人工成本高,導致鹽鐵運抵當地後,價格大幅上漲。
“若不解決運輸成本問題,改革便無法真正惠及百姓。”劉毅徹夜未眠,寫下詳細的調研報告,快馬傳回京中。李逸接到報告後,立刻入宮麵見唐太宗,請求朝廷發放“運輸補貼”:“陛下,西北百姓生活艱苦,若因運輸成本導致鹽鐵價格居高不下,恐會寒了百姓的心。臣建議,從國庫中調撥專款,補貼西北、東北偏遠地區的鹽鐵運輸費用,將當地鹽鐵價格降至與中原持平。”
唐太宗毫不猶豫地答應:“百姓之事無小事!即刻調撥五十萬貫專款,作為偏遠地區運輸補貼,務必讓西北百姓也能買得起平價鹽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運輸補貼很快到位。劉毅團隊與當地驛站合作,優化運輸路線,改用駱駝隊穿越沙漠,減少車馬損耗;同時,他們組織當地百姓參與運輸,給予合理報酬,既降低了成本,又為百姓增加了收入。一個月後,甘州的鹽價降至每斤三十文,鐵價降至每斤八十文,與中原地區持平。百姓們聞訊,紛紛前往鹽鋪、鐵匠鋪購買,鹽鋪掌櫃王老三笑得合不攏嘴:“以前百姓買鹽要精打細算,如今價格降了,生意好了不止一倍!”
邊境地區的推廣則充滿了挑戰。趙威帶領團隊抵達雁門關時,正遇到駐軍查獲一批私鹽。這批私鹽共五百斤,由匈奴商人暗中走私入境,準備高價賣給邊境百姓。趙威立刻與雁門關守將李將軍商議,製定“軍民聯防”製度:駐軍負責巡查邊境線,嚴防私鹽私鐵入境;地方官府負責監管境內鹽鐵交易,嚴厲打擊本地私販。同時,他們在邊境各州縣設立“鹽鐵供應點”,由朝廷統一調配鹽鐵,優先保障駐軍與百姓需求。
在朔州,有當地豪強試圖囤積鹽鐵,哄抬價格。趙威得知後,帶領禦史直接上門,出示朝廷法令:“鹽鐵改革乃陛下親批,囤積居奇、哄抬價格者,輕則罰款,重則流放!”豪強見趙威態度堅決,又聽聞其他地區私販被嚴懲的消息,不得不放棄囤積計劃,按平價出售鹽鐵。趙威還在邊境地區張貼告示,公布舉報電話唐代雖無電話,但此處可設定為“舉報信箱”,由專人每日查看),鼓勵百姓舉報私鹽私鐵交易,凡舉報屬實者,給予十貫錢獎勵。此舉極大地調動了百姓的積極性,短短一個月內,邊境地區私鹽私鐵交易減少九成。
時間飛逝,轉眼半年過去。全國鹽鐵改革推廣工作基本完成,各地成效陸續顯現。李逸彙總各地奏報,整理出一份詳細的“改革成效報告”,入宮呈給唐太宗。
在民生層麵,成效最為顯著。全國官鹽均價從改革前的每斤五十文降至三十文,降幅達四成;鐵均價從每斤一百一十文降至八十文,降幅近三成。在偏遠的涼州,農戶馬老栓拿著新買的鐵鍋,激動地對上門回訪的指導團隊成員說:“以前買一口鐵鍋要花半個月的工錢,如今隻需十天,而且鐵鍋質量更好,用著也輕便。家裡的鹽也夠吃了,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買鹽還要托人四處打聽。”更重要的是,私鹽私鐵基本絕跡。以往,私鹽因價格低廉,雖質量差、含有雜質,仍有百姓購買,不少人因食用私鹽生病;私鐵則多為劣質產品,農具用不了多久便會損壞。如今,百姓用上了平價優質的官鹽官鐵,身體健康有了保障,生產生活也更加便利。
在經濟層麵,改革為國家帶來了豐厚的回報。鹽鐵稅收較改革前增長四成,僅半年時間,國庫便新增收入兩百萬貫,極大地充實了國家財政。鹽鐵衍生品市場更是一片繁榮,江南鹽場推出的茉莉美容鹽、桂花浴鹽遠銷京城與邊境,蜀地鐵廠研發的炒菜鍋、燉湯鍋、剪刀、鐮刀等產品深受百姓喜愛,帶動了木材加工、包裝、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在揚州,因鹽鐵衍生品生產需求增加,新增作坊二十餘家,提供就業崗位三千餘個,不少原本失業的百姓找到了工作,家庭收入大幅提升。揚州作坊主陳掌櫃說:“以前隻做普通鹽鐵生意,利潤微薄,如今生產衍生品,訂單排到了三個月後,不僅自己賺了錢,還能帶動鄉親們就業,真是兩全其美。”
在社會層麵,改革帶來的變化同樣令人欣喜。百姓對朝廷的滿意度大幅提升,各地官府收到的百姓感謝信堆積如山。在荊州,百姓自發為當地官員送匾,上麵寫著“為民辦實事,清廉好父母”。同時,地方官員的貪腐現象明顯減少。改革前,鹽鐵行業因利潤豐厚,是貪腐高發領域,不少官員與私販勾結,中飽私囊。如今,監管體係完善,每一筆鹽鐵交易都有記錄,每一筆稅收都能溯源,官員貪腐的空間被大幅壓縮。據刑部統計,改革半年內,全國鹽鐵領域的貪腐案件較去年同期減少八成,社會秩序更加穩定,各地犯罪率也有所下降。
這日朝會,唐太宗手持李逸呈交的“改革成效報告”,向滿朝文武展示:“全國官鹽均價下降四成,鐵價下降三成,稅收增長四成,新增就業崗位數千個,百姓滿意度大幅提升!鹽鐵改革能在全國順利推廣,取得如此輝煌的成效,李逸功不可沒!”
唐太宗的目光落在李逸身上,充滿了讚賞與信任:“李逸不僅有謀略,更有執行力,能因地製宜解決各地難題,讓改革真正惠及百姓。從今往後,戶部的財政改革事務,可多交由李逸負責,希望你能再接再厲,為大唐的繁榮富強貢獻更多力量!”
李逸躬身行禮,聲音堅定:“臣定不負陛下信任,不負百姓期待,全力以赴推進財政改革,為大唐盛世添磚加瓦!”
殿內文武百官紛紛向李逸投去敬佩的目光,掌聲雷動。陽光透過太極殿的窗戶,灑在李逸身上,也灑在滿朝文武臉上,映照出大唐蒸蒸日上的希望。此時的李逸心中清楚,鹽鐵改革的成功隻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改革任務等待著他,而他已做好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改革的紅利還在持續釋放。在江南,鹽鐵衍生品的出口量不斷增加,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至日本、高麗等國,為大唐賺取了大量外彙;在西北,平價鹽鐵的供應促進了當地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原本貧瘠的土地上,長出了茁壯的莊稼,鐵匠鋪裡傳出了陣陣清脆的打鐵聲;在邊境,軍民同心,鹽鐵供應充足,士兵們士氣高漲,百姓們安居樂業,邊境線一派安寧祥和。
唐太宗時常微服出巡,看到市集上百姓們臉上洋溢的笑容,聽到商家們對改革的稱讚,心中倍感欣慰。他深知,國家的繁榮離不開百姓的支持,而改革便是連接朝廷與百姓的橋梁。隻要始終堅持以民為本,不斷推進改革創新,大唐定能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
這夜,李逸站在府中庭院,望著天上的明月,思緒萬千。從最初的鹽鐵貪腐調查,到試點改革,再到全國推廣,一路走來,雖曆經艱辛,卻也收獲滿滿。他想起在西北甘州,百姓們買到平價鹽鐵時的喜悅;想起在邊境朔州,官兵們查獲私鹽時的堅定;想起在中原鄭州,商家們積極配合改革時的熱情。這些畫麵,都成為他繼續前行的動力。
“接下來,該著手推進稅製改革了。”李逸輕聲自語,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知道,改革之路沒有終點,唯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讓大唐的經濟更加繁榮,讓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而他,將始終站在改革的最前沿,為這個偉大的時代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