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長安,清晨的寒風裹挾著細碎的雪粒,打在太極殿的朱紅窗欞上,發出沙沙的聲響。殿內卻暖意融融,香爐裡燃著上好的龍涎香,煙霧繚繞中,文武百官按品級分列兩側,氣氛卻比殿外的寒風還要緊張——今日早朝,唐太宗要對李逸聯合回紇共護商路的提議,做出最終決斷。
唐太宗坐在龍椅上,目光掃過殿內眾人,沉聲道:“三日前,李逸提出聯合回紇、共護西域商路的三條舉措,朕已命其牽頭製定了具體細則。今日召集眾卿,便是要商議此事,定下定奪。”說罷,他示意太監將細則副本分發給眾臣。
紙張翻動的窸窣聲在殿內響起,沒過多久,隊列中便傳出一陣細微的騷動。保守派官員、禮部尚書裴寂率先出列,他身著紫色官袍,手持象牙笏板,眉頭緊鎖,語氣帶著幾分憂慮:“陛下,臣有異議!回紇雖與我大唐有貿易往來,終究是外族部落,其心難測。當年突厥與我大唐也曾盟約,最終卻背信棄義,南下騷擾邊境。如今派禁軍協助回紇打擊西突厥,若回紇趁機借我大唐之力壯大,日後反戈相向,豈不是養虎為患?”
裴寂的話音剛落,戶部侍郎劉政會立刻附和:“裴尚書所言極是!臣也認為此舉不妥。‘逸品犁’乃我大唐鹽鐵改革後改良的精良農具,深耕省力,產量遠超舊犁,實乃農耕利器。若將此等先進農具交給回紇,使其農耕效率提升,糧食產量增加,國力必然增強。屆時,他們若不再依賴我大唐的絲綢、茶葉,甚至與西突厥聯手,後果不堪設想!”
兩人的反對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瞬間激起千層浪。殿內的保守派官員紛紛點頭,甚至有人低聲議論:“外族向來反複無常,怎可輕易信任?”“犧牲大唐的利器,去換回紇的戰馬,未免太過冒險!”
李逸站在文官隊列靠前的位置,聽著這些質疑,神色平靜。他早已預料到保守派會有反對之聲,畢竟“對外族設防”是朝堂上的固有觀念,想要改變並非易事。待殿內議論聲稍歇,他手持笏板,穩步出列,躬身行禮:“陛下,臣有話要說,懇請陛下容臣為眾卿解惑。”
唐太宗點頭:“李愛卿但說無妨。”
李逸轉向裴寂與劉政會,語氣恭敬卻不失堅定:“裴尚書擔憂回紇‘養虎為患’,劉侍郎顧慮‘逸品犁’增強回紇實力,二位大人的擔憂雖有道理,卻忽略了三個關鍵——回紇與西突厥的宿怨、雙方的利益綁定,以及回紇的實際情況。”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首先,回紇與西突厥的仇怨並非一日之寒。據鴻臚寺存檔的記錄,近五年間,西突厥阿史那思摩部共掠奪回紇牧群七次,搶走牛羊兩萬餘頭,殺害回紇牧民百餘人。去年回紇可汗吐迷度派使者來長安時,曾痛哭流涕地請求我大唐出兵相助,隻是當時朝廷忙於鹽鐵改革,未能應允。如今西突厥阻斷商路,回紇不僅失去了與大唐貿易的收益,還斷了從西域購買糧食、鐵器的渠道,其損失比我大唐更為慘重。在此情況下,回紇與我大唐合作,是為報西突厥的掠奪之仇,更是為保住自身的生計,絕非‘假意結盟’。”
為了讓眾人信服,李逸從袖中取出一份文書,遞由太監呈給唐太宗:“陛下,這是鴻臚寺記錄的回紇使者會談紀要,上麵詳細記載了西突厥掠奪回紇的經過,還有吐迷度可汗的請求,可供眾卿查閱。”
唐太宗翻看片刻,將文書遞給裴寂:“裴愛卿,你看看這份紀要,便知李逸所言非虛。”
裴寂接過文書,仔細翻閱,臉色漸漸緩和——紀要上不僅有日期、地點,還有回紇使者的簽名與手印,記錄得詳實具體,絕非編造。
李逸見狀,繼續說道:“其次,關於‘逸品犁’增強回紇實力的顧慮,臣以為大可不必。回紇是遊牧部落,其核心產業是畜牧業,農耕僅集中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少數綠洲,麵積不足其領地的十分之一。即便‘逸品犁’提高了農耕效率,其糧食產量也僅能滿足回紇自身需求的三成,剩餘七成仍需從西域或我大唐購買。且‘逸品犁’的使用需要配套的灌溉設施、耕作技術,回紇缺乏相關人才與經驗,即便得到農具,也難以大規模推廣。”
他看向劉政會,補充道:“劉侍郎或許不知,此次與回紇的貿易交換,並非‘無償贈送’,而是‘以物易物’——每把‘逸品犁’換兩匹戰馬,每百塊肥皂換一張狐皮。據兵部統計,安西、北庭都護府目前缺馬五千餘匹,僅靠此次合作,每月便能換回三百匹戰馬,一年便是三千六百匹,可極大緩解邊防缺馬的困境。而回紇通過交換,獲得的隻是農耕工具與日常用品,對其軍事實力並無實質提升,何談‘威脅大唐’?”
劉政會張了張嘴,想要反駁,卻發現李逸的話句句有數據支撐,竟找不到反駁的理由,隻能悻悻地退到一旁。
就在這時,支持改革的吏部尚書杜如晦出列,躬身說道:“陛下,臣讚同李侍郎的提議!如今西域商路已中斷兩月有餘,據戶部統計,長安西市的西域香料價格已漲至每斤兩百文,是改革前的四倍;於闐玉的價格更是翻了五倍,尋常百姓已根本買不起。更嚴重的是,江南的絲綢、蜀地的茶葉因無法運往西域,積壓在倉庫中,商戶們資金周轉困難,已有二十餘家絲綢作坊被迫停工,數千工匠麵臨失業。若再不解決商路問題,不僅百姓生活受影響,國庫的商稅收入也會大幅減少,鹽鐵改革積累的成果,恐會付諸東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杜如晦的話,讓殿內的氣氛再次凝重起來。戶部尚書王圭也隨之出列,補充道:“陛下,杜尚書所言屬實。上月戶部收到的商稅,已比去年同期減少三成,若商路持續中斷,下月恐會減少五成。聯合回紇共護商路,雖有風險,卻是當下唯一能快速恢複商路的辦法。臣以為,李侍郎的提議兼顧了民生、財政與邊防,實乃良策!”
隨著杜如晦與王圭的發聲,支持派官員紛紛響應:“臣讚同李侍郎!”“請陛下采納此計,儘快恢複西域商路!”
朝堂上頓時形成兩派對立之勢:保守派官員雖不再直接反對,卻仍麵露疑慮,沉默不語;支持派官員則慷慨陳詞,力挺李逸的提議。雙方僵持不下,目光都集中在唐太宗身上,等待他的最終決斷。
唐太宗坐在龍椅上,手指輕輕敲擊著扶手,心中早已權衡利弊。他深知保守派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外族部落的忠誠度確實難以保證,曆史上也不乏“養虎為患”的先例。但他更清楚,當下的大唐,需要的是務實的解決方案,而非因噎廢食的保守。
西域商路不僅是貿易通道,更是大唐與西域、中亞聯係的紐帶。商路中斷,不僅影響民生與財政,還會讓西域諸國對大唐的實力產生懷疑,甚至被西突厥拉攏,動搖大唐的西域防線。而聯合回紇,既能借助其騎兵與地形優勢,快速打擊西突厥,又能通過貿易綁定雙方利益,讓回紇成為大唐在西域的“盟友”,而非“敵人”。
至於“逸品犁”與肥皂的交換,唐太宗也認為李逸的考量十分周全——這些並非軍國重器,不會對大唐構成威脅,反而能通過貿易,讓回紇更加依賴大唐,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麵。
片刻後,唐太宗抬起頭,目光變得堅定,聲音洪亮地說道:“朕意已決!采納李逸的提議,派禁軍協助回紇打擊西突厥,在焉耆、龜茲、疏勒設立‘貿易驛站’,由雙方共同守衛!”
殿內瞬間安靜下來,保守派官員雖有不甘,卻也不敢再反駁——唐太宗的語氣中,已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唐太宗繼續說道:“李逸,朕命你為‘西域商路聯合使’,負責與回紇可汗談判,敲定合作細節;程處默,你身為禁軍郎將,驍勇善戰,朕命你率領兩千禁軍,隨李逸前往西域,協助回紇清剿西突厥據點,保護商隊安全。”
李逸與站在武將隊列中的程處默立刻出列,跪地領旨:“臣遵旨!定不負陛下所托,促成合作,恢複西域商路!”
程處默是程咬金之子,自幼習武,性格豪爽,作戰勇猛,曾多次隨父出征,對西域地形也有一定了解。此次與李逸搭檔,一文一武,正好互補。
唐太宗看著兩人,滿意地點點頭:“你們二人出發前,可從戶部支取五萬貫經費,用於驛站建設與軍隊補給;鴻臚寺會為你們準備國書與禮品,務必展現我大唐的誠意。記住,談判時既要堅守底線,也要懂得變通,以‘恢複商路、共抗西突厥’為核心,切勿因小失大。”
“臣謹記陛下教誨!”兩人再次躬身行禮。
朝會結束後,眾臣陸續散去。裴寂與劉政會走到李逸身邊,裴寂歎了口氣,語氣緩和地說:“李侍郎,今日朝堂上,老夫多有冒犯,還望海涵。並非老夫有意阻撓,實在是關乎大唐邊疆安危,不得不謹慎。”
李逸連忙拱手:“裴尚書言重了。您的擔憂,也是為了大唐江山,臣心中明白。此次前往西域,臣定會小心行事,密切關注回紇的動向,絕不讓‘養虎為患’的情況發生。”
劉政會也說道:“李侍郎,關於‘逸品犁’的交換數量,還望你能多加把控,切勿一次性交付過多,以免出現意外。”
“多謝劉侍郎提醒,臣會將每月的交換數量控製在三百把以內,根據回紇的表現,再決定是否增加。”李逸答道。
看著兩人離去的背影,李逸心中鬆了一口氣。雖然保守派仍有顧慮,但至少他們已不再公開反對,這為後續的合作減少了不少阻力。
程處默走到李逸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笑著說:“李兄,沒想到你不僅懂經濟,口才也這麼好!剛才朝堂上,你把裴尚書他們說得啞口無言,真是痛快!”
李逸笑著搖頭:“並非我口才好,隻是所言皆是事實與利弊。此次前往西域,路途遙遠,西突厥又虎視眈眈,還需程兄多多費心,保護商隊與驛站的安全。”
“放心!”程處默拍著胸脯,自信地說,“有我兩千禁軍在,再加上回紇的騎兵,定能把西突厥打得落花流水,讓他們再也不敢騷擾商路!”
兩人正說著,王圭與杜如晦走了過來。王圭遞過一份文書,說道:“李侍郎,這是戶部準備的經費清單與驛站建設規劃,你看看是否可行。驛站的選址,我們已與安西都護府溝通,他們會提前派人清理場地,準備建材。”
杜如晦也說道:“吏部已為你挑選了十名熟悉西域語言與風俗的官員,隨你一同前往,協助談判與驛站管理。你放心,朝中之事,我們會幫你盯著,你隻管專心完成陛下交給的任務。”
看著眾人的支持,李逸心中充滿了感動。他知道,此次西域之行,不僅是他個人的使命,更是整個大唐改革團隊的期望。隻要眾人同心協力,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
離開皇宮時,雪已經停了,陽光透過雲層,灑在長安的街道上,給白雪覆蓋的屋頂鍍上了一層金色。李逸與程處默並肩走著,身後跟著攜帶國書與經費的隨從,步伐堅定。
“程兄,我們明日便出發,你看如何?”李逸問道。
程處默點頭:“好!我今日便回營整頓軍隊,準備糧草,明日清晨在城外驛站集合。”
李逸望著遠處的城門,心中充滿了期待。他知道,此次西域之行,注定充滿挑戰——西突厥的騷擾、談判的變數、驛站的建設,每一項都需要他全力以赴。但他更相信,隻要秉持“民生為本”的初心,帶著大唐的誠意與實力,定能與回紇達成合作,恢複西域商路的繁華。
而這,不僅是為了逸品軒的貨源,更是為了大唐的民生與繁榮。當駝鈴聲再次響徹西域商路,當西域的香料與玉石重新擺滿長安的商鋪,當大唐的絲綢與茶葉遠銷中亞,那時,所有的努力與付出,都將變得值得。
李逸深吸一口氣,加快了腳步。他知道,新的挑戰已經開始,而他,早已做好了準備。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