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李治問策,務實理念引共鳴_穿越唐朝當財子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唐朝當財子 > 第143章 李治問策,務實理念引共鳴

第143章 李治問策,務實理念引共鳴(1 / 1)

長安的清晨,薄霧尚未散儘,戶部衙門後的小巷便傳來輕緩的腳步聲。太子李治身著一身素雅的青色便服,未帶任何隨從,隻提著一個裝著茶葉的小木盒,悄然來到李逸的書房門前。他沒有提前通報,隻是輕輕叩了叩門板,聲音溫和得如同鄰家兄長:“李侍郎,在下李治,冒昧來訪,不知是否方便?”

書房內,李逸正埋首整理江南鹽鐵的核查報表,聽到聲音後微微一怔——他沒想到,太子會以如此低調的方式拜訪,既無儀仗,也無通報,與昨日李泰奢華的設宴拉攏形成了鮮明對比。他連忙起身開門,躬身行禮:“臣李逸,參見太子殿下。殿下駕臨,臣未曾遠迎,還望恕罪。”

“李侍郎不必多禮。”李治側身避開行禮,笑著舉起手中的木盒,“聽聞李侍郎喜愛江南碧螺春,我昨日從內庫取了些新茶,特意帶來與你一同品鑒,並非以太子身份來問責,你我今日隻論治國,不論君臣。”

這番話瞬間拉近了兩人的距離。李逸側身邀請李治入內,書房不大,卻收拾得整潔有序——書架上擺滿了民生相關的典籍與報表,案上放著一盞剛沏好的熱茶,窗邊的小幾上還擺著一盆長勢喜人的綠蘿,透著幾分質樸與務實,與魏王府的奢華形成了強烈反差。

“殿下請坐。”李逸為李治添上熱茶,茶葉在水中舒展,散發出淡淡的清香。

李治坐在小幾旁,目光掃過書架上的《農政全書》《鹽鐵論》《海上貿易紀要》,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李侍郎的書房,果然滿是‘民生’二字,與朝中那些隻藏詩詞書畫的官員截然不同。”

“殿下過獎了。”李逸在對麵坐下,“臣掌管戶部,每日麵對的都是百姓的衣食住行、國家的財政民生,這些典籍與報表,便是臣治國的‘工具書’,自然要常伴左右。”

李治輕輕啜了一口茶,放下茶杯,語氣漸漸變得誠懇:“李侍郎,不瞞你說,昨日聽聞你拒絕了魏王的拉攏,我心中既敬佩,又有些擔憂。敬佩的是,你能在高官厚祿麵前堅守初心,擔憂的是,魏王心胸狹隘,恐會因此為難你,影響你的改革大業。”

李逸心中一暖——李治的話語中沒有絲毫拉攏的功利性,反而透著對改革的關切,這讓他放下了最後的戒備。“殿下放心,臣推行改革,並非為了個人權勢,而是為了百姓安康。隻要能守住民生初心,即便遇到阻礙,臣也會堅持下去。”

李治點點頭,身體微微前傾,目光中滿是懇切:“正是這份堅守,讓我今日特意前來。如今父皇年邁,身體日漸衰弱,朝堂之上派係紛爭不斷,我雖為太子,卻深知自身才乾不足——論文辭,我不及魏王;論權謀,我不及朝中老臣。我時常深夜難眠,思索若他日我登基,該如何治理天下,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大唐長治久安。李侍郎你深耕民生多年,既有鹽鐵改革、海上貿易的實績,又深得百姓信任,今日特來向你請教,還望你能不吝賜教。”

這番話沒有絲毫太子的傲慢,隻有真誠的求教,讓李逸心中好感漸生。他沉思片刻,緩緩開口:“殿下,臣以為,治國的核心不在於權謀機變,也不在於文辭華麗,而在於‘務實利民’四字。所謂‘務實’,便是不搞虛頭巴腦的形象工程,不做隻圖虛名的表麵文章,一切政策都要貼合百姓實際需求;所謂‘利民’,便是將百姓的衣食住行放在首位,讓政策能真正惠及平民,而非隻滿足世家貴族的利益。具體而言,臣有三點淺見,願與殿下分享。”

李治立刻拿起案上的紙筆,眼神專注:“李侍郎請講,我定當仔細記錄。”

“其一,需繼續推行科舉改革,擴大技藝科的錄取比例。”李逸說道,“如今朝堂之上,多是隻會空談經義的文人,懂農、懂工、懂商的實用人才寥寥無幾。以江南救災為例,去年洪澇後,朝中不少文人官員隻會上奏‘祈求上蒼庇佑’,卻提不出具體的救災方案;而技藝學院的農科畢業生,卻能迅速提出‘以工抵稅、修建水渠’的務實之策,有效緩解了災情。若能擴大技藝科錄取比例,讓更多懂實務的人才入朝,便能避免‘空談誤國’,讓政策更貼合民生需求。”

李治一邊記錄,一邊點頭,隨即問道:“李侍郎所言極是。但我擔憂,世家官員定會反對——他們多希望子弟通過傳統經義科目入仕,技藝科的推廣,會觸動他們的利益,該如何應對?”

“殿下可先從地方試點開始。”李逸舉例說明,“比如在江南、蜀地這些民生改革基礎較好的地區,擴大技藝科試點,增設‘農科’‘工科’‘商科’考場,錄取的人才先派往基層任職,讓他們用實際成效證明實用人才的價值——比如農科人才可幫助農戶提高產量,工科人才可改良農具、修建水利,商科人才可規範貿易、增加商稅。待地方成效顯著,再逐步向全國推廣,屆時即便世家反對,也無理由駁斥‘實效’二字。此前鹽鐵改革初期,保守派也極力反對,但我們通過長安試點,讓百姓用上平價鹽鐵,最終讓改革得以在全國推行,道理是相通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治將“地方試點、以實效破阻力”幾個字重重圈出,眼中閃過認同的光芒:“此法甚妙!既不與世家正麵衝突,又能穩步推進改革,我記下了。李侍郎請講第二點。”

“其二,要重視民生減負,核查苛捐雜稅。”李逸語氣加重了幾分,“如今朝廷雖推行了‘按資產征稅’,減輕了平民負擔,但部分地方官員為了政績,仍私自增設苛捐雜稅——比如江南部分州縣,向農戶征收‘灌溉費’‘過橋費’,向商戶征收‘攤位費’‘交易費’,這些額外稅負讓百姓苦不堪言。臣以為,殿下若登基,可組建‘民生核查小組’,從戶部、禦史台抽調清廉官員,前往各地核查賦稅,廢除不合理的苛捐雜稅,將征稅標準公開公示,讓百姓監督。同時,可將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與‘民生減負成效’掛鉤,若某地苛捐雜稅泛濫,便嚴懲相關官員,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杜絕亂收費現象。”

“民生核查小組、政績掛鉤減負成效。”李治快速記錄,又追問,“若遇到地方官員與世家勾結,隱瞞苛捐雜稅該如何?比如江南崔氏,在當地勢力龐大,地方官員恐不敢得罪。”

“可從寒門官員中選拔核查人員。”李逸答道,“寒門官員多來自平民,更了解百姓疾苦,也不易被世家拉攏;同時,可允許百姓匿名舉報——在各地設立‘民生舉報箱’,百姓若發現苛捐雜稅,可寫下舉報信投入箱中,核查小組定期開箱處理。此前臣在江南核查鹽鐵時,便用此法揪出了三名與世家勾結的貪官,效果顯著。”

李治連連點頭,將“寒門核查員、匿名舉報箱”補充在筆記旁,眼中的認可愈發濃厚。

“其三,需持續推動貿易發展,陸海並舉。”李逸繼續說道,“如今海上貿易剛見成效,廣州、泉州港的貿易額每月達五千貫,不僅充實了國庫,還帶動了江南手工業、農業的發展——絲綢、瓷器訂單激增,讓織工、瓷工有了生計;海外棉花種子的引入,讓江南棉田產量提升;異域水果的進口,也豐富了百姓餐桌。但我們不能止步於此,還需鞏固西域商路,在西域商路的民生服務點增設‘貿易谘詢站’,幫助西域商人與大唐商戶對接;同時,可推動‘陸海貿易聯動’——將海上進口的香料、玻璃製品,通過西域商路銷往中亞;將西域的良馬、皮毛,通過海上貿易銷往真臘、天竺,形成‘雙向貿易’,進一步擴大大唐的貿易影響力。”

“陸海聯動、雙向貿易。”李治在筆記上畫了一個簡單的貿易路線圖,笑著說,“李侍郎的思路,總是能將‘民生’與‘發展’結合起來——貿易發展了,國庫充實了,才能有更多資金投入水利、救災、教育;百姓有了生計,才能安居樂業,大唐才能長治久安。這‘務實利民’四字,我今日才算真正理解。”

李逸拱手道:“殿下能理解,便是大唐百姓之福。臣所說的三點,看似獨立,實則相輔相成——科舉改革為民生提供‘人才支撐’,減負為民生提供‘生存保障’,貿易發展為民生提供‘發展動力’,三者結合,才能真正實現‘百姓安居樂業、大唐長治久安’。”

李治放下紙筆,站起身,對著李逸深深躬身:“李侍郎的教誨,我銘記於心。若他日我登基,定以‘務實利民’為治國準則,推行科舉改革、民生減負、貿易聯動,還望李侍郎能繼續輔佐我,將這些理念落到實處,讓大唐的百姓都能過上安穩日子。”

李逸連忙起身回禮,語氣堅定:“殿下若真能以民生為重,堅守‘務實利民’的初心,臣定當全力協助,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此時,晨光已透過窗欞灑進書房,照亮了案上的民生報表與李治的筆記,也照亮了兩人眼中的堅定與共鳴。這場沒有高官厚祿承諾的交談,卻比任何拉攏都更有力量——因為他們在“務實利民”的理念上達成了共識,在“為百姓辦事”的初心上找到了契合點。

李治離開時,依舊是悄然離去,沒有驚動任何人。他走在清晨的小巷中,手中緊攥著記錄著治國理念的紙條,心中滿是振奮——此前他因“仁厚”被詬病“無能”,如今有了李逸的“務實”理念支撐,有了民生改革的實績依托,他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治國方向。

而李逸站在書房窗前,看著李治遠去的背影,心中也滿是感慨。他知道,此次交談並非簡單的“問策”,而是為後續的合作埋下了重要伏筆——在朝堂黨爭日益激烈的當下,與太子在“務實利民”理念上的共鳴,或許能成為守護改革成果、保障民生安康的重要力量。

此時的長安,薄霧漸漸散去,街道上的百姓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商販們推著小車叫賣,農戶們挑著蔬菜前往市集,工匠們扛著工具走向工坊,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李逸看著這煙火氣十足的畫麵,心中更加堅定:無論朝堂如何變化,無論遇到多少阻力,他都要與李治一道,堅守“務實利民”的初心,讓改革繼續推進,讓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讓大唐的盛世,在民生安康的基礎上,延續更長久的輝煌。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山歌行之時空浪遊記 北境之王:從假死開始 女帝的社畜生存法則 哥倆好苦 村婦的秘密! 異能覺醒:從學渣開始逆襲 娛樂:開局和大蜜蜜離婚 穿越異界,我的技能竟然都是光環 窺命觀天 九龍神魔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