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暗助李治,民生小事顯信任_穿越唐朝當財子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唐朝當財子 > 第144章 暗助李治,民生小事顯信任

第144章 暗助李治,民生小事顯信任(1 / 1)

長安的暮色總是來得格外快,夕陽剛隱沒在宮牆後,戶部衙門的燭火便亮了起來。李逸坐在案前,正核對泉州港本月的貿易稅收報表,門簾被輕輕掀起,一個身著灰布短打的小太監端著一個食盒走進來,躬身說道:“李侍郎,太子殿下托奴才給您送些點心,說是您常熬夜處理公務,墊墊肚子。”

這是自上次書房交談後,兩人約定的“傳遞方式”——李治不公開拜訪,也不派東宮官員接觸,隻讓心腹太監小祿子以“送點心”“傳口信”為由,悄悄傳遞政務難題與建議。李逸放下筆,接過食盒,指尖觸到食盒底部的一張折疊紙條,不動聲色地將紙條藏進袖中,對小祿子說:“替我謝過太子殿下,告知殿下,公務繁忙,點心我會收下,讓他也多注意休息。”

小祿子躬身應下,輕手輕腳地退了出去。李逸關好房門,展開紙條,上麵是李治工整的字跡,語氣中帶著焦急:“江南三州遭旱災,稻田乾裂,農戶無法按時繳賦稅,地方官為政績強行催收,已有農戶逃往鄰州,恐生民亂,不知該如何處置,望李侍郎賜教。”

李逸心中一緊——江南是大唐的“糧倉”,也是民生改革的重點區域,若旱災處置不當,不僅會影響來年糧食產量,還可能讓之前推行的“以工抵稅”“鹽鐵監管”成果付諸東流。他走到書架前,取出江南的地圖與往年旱災記錄,仔細翻閱起來。

江南三州多丘陵,灌溉依賴水渠,此次旱災持續兩月,水渠乾涸,農戶既無水源灌溉,又無糧食繳納賦稅,地方官隻知催收,卻不解決根本問題,才導致民怨沸騰。李逸沉思片刻,腦中漸漸浮現出解決方案:強行減免賦稅會影響國庫收入,單純發放救濟糧又會讓農戶產生依賴,唯有“以工代賑”,讓農戶通過勞作換取賦稅減免與糧食,才能既解燃眉之急,又為長遠發展鋪路。

次日清晨,小祿子再次來到戶部,李逸將寫好建議的紙條交給她。紙條上詳細寫道:“一、奏請陛下在江南旱災三州推行‘臨時以工代賑’,組織農戶修建、修繕灌溉水渠,按日計工,工錢折算成賦稅,完工後超額工錢以糧食抵扣;二、從國庫調撥五萬石糧食,通過江南民生服務站發放,優先供給參與水渠修建的貧困農戶;三、派禦史前往三州督查,嚴禁地方官再強行催收賦稅,若有違抗者,嚴懲不貸。”

小祿子將紙條帶回東宮時,李治正對著江南災情奏疏愁眉不展。看到李逸的建議,他眼中瞬間亮了起來——“以工代賑”既解決了農戶繳稅難題,又能改善灌溉條件,為來年春耕做準備,可謂“一舉兩得”;派禦史督查,則能有效遏製地方官的貪功之心,避免民怨進一步升級。

李治當即提筆寫奏疏,將李逸的建議稍作調整,以自己的名義呈給唐太宗。奏疏中,他詳細闡述了“以工代賑”的具體方案:水渠修建由州縣官員牽頭,民生服務站配合登記農戶信息、發放糧食;每修一丈水渠,折算賦稅五貫,超額完成者,每丈額外獎勵糧食兩鬥;調撥的五萬石糧食,分批次運抵三州,確保農戶能及時領到。

唐太宗在禦書房看到奏疏時,正因江南災情煩躁不已。此前他收到的奏疏,要麼是地方官請求減免賦稅,要麼是朝中官員建議“祭祀求雨”,唯有李治的奏疏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他反複翻閱奏疏,眼中閃過讚許:“‘以工代賑’,既解民生之困,又興長遠之利,此乃務實之舉!”當即召來內侍,下旨批準方案,並任命李治為“江南賑災督辦”,全權負責賑災事宜。

李治接到旨意後,第一時間通過小祿子告知李逸,還特意叮囑:“此次賑災,多虧李侍郎的建議,待災情平息,我定會向父皇說明你的功勞。”

李逸卻通過小祿子回複:“殿下不必提及臣,賑災是為百姓,非為個人功勞。隻要能解江南農戶之困,臣便心滿意足。”

很快,江南三州的旱災地區響起了熱鬨的號子聲。州縣官員帶著農戶來到乾涸的水渠邊,民生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則忙著登記信息、分發工具。農戶們拿著鋤頭、鐵鍬,賣力地挖渠、運土,臉上漸漸有了笑容——此前他們因繳不出賦稅,整日愁眉苦臉,甚至想著逃往鄰州,如今不僅能通過勞作抵扣賦稅,還能領到糧食,再也不用為生計發愁。

在蘇州的水渠修建現場,農戶王老漢一邊揮鋤頭,一邊對身邊的人說:“還是太子殿下體恤百姓!要是按以前的做法,要麼繳不出賦稅被抓,要麼隻能逃荒,哪能像現在這樣,乾活還能領糧食!”

一旁的民生服務站官員笑著說:“王老漢,這水渠修好了,明年就算再遇旱災,咱們的稻田也能有水灌溉,以後再也不用怕繳不出賦稅了!”

消息傳到長安時,唐太宗正在太極殿聽取賑災彙報。當聽到“江南三州農戶已全部參與水渠修建,無一人逃荒,賦稅抵扣有序進行,糧食發放到位”時,他忍不住對身邊的長孫無忌說:“李治此次賑災,辦得漂亮!可見他已懂得民生之重,不再是往日那個隻知讀書的太子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長孫無忌躬身說道:“陛下英明,太子殿下能有此進步,實屬大唐之幸。”

而此時的魏王府內,李泰正看著手下送來的江南賑災報告,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自上次拉攏李逸失敗後,他便派人暗中監視李逸與李治的動向,卻隻發現李逸每日處理鹽鐵監管、市舶司分司的事務,要麼去技藝學院視察,要麼去長安西市了解貿易情況,從未與李治公開往來;李治則忙著籌備江南賑災,除了與小祿子接觸,也未與其他官員有過可疑往來。

“就這麼巧?李治突然想出‘以工代賑’的方案?”李泰將報告摔在案上,語氣中滿是懷疑,“肯定是李逸在背後支招!可為什麼找不到任何證據?”

手下的謀士崔玄齡也皺著眉:“我們的人查遍了戶部、東宮的往來文書,甚至跟蹤了小祿子,都沒發現李逸與李治傳遞消息的痕跡。小祿子每次去戶部,都隻是送點心,從未帶過其他東西,實在找不到‘結黨’的證據。”

“找不到證據,難道就看著他們得勢?”李泰眼中閃過一絲狠厲,“江南賑災若成功,李治在民間的聲望定會提升,父皇對他的信任也會加深,這對我們極為不利!”

崔玄齡沉思片刻,說道:“殿下,不如從‘糧食調撥’入手。我們可以派人去江南,散布謠言,稱‘調撥的糧食被李治私吞,發放給農戶的都是陳糧’,隻要引發農戶不滿,即便找不到李逸與李治結黨的證據,也能破壞他們的賑災成果。”

李泰眼前一亮:“好!就這麼辦!務必讓謠言儘快傳遍江南,讓李治的賑災功虧一簣!”

然而,崔玄齡的計劃很快便落空了。李逸早已料到魏王黨會從中作梗,提前通過民生服務站告知江南農戶:“調撥的糧食均為新糧,每袋都印有國庫印章,若發現陳糧,可隨時向禦史舉報。”同時,他還讓市舶司分司從泉州港調運了一批海外的椰棗、無花果,作為“額外補貼”發放給農戶,進一步穩定了民心。

當魏王黨的人在江南散布謠言時,農戶們看著手中印有國庫印章的新糧,又嘗著香甜的椰棗,根本無人相信謠言。反而有農戶將散布謠言的人扭送到禦史處,禦史查明真相後,將其杖責五十,押送回長安治罪。

消息傳回魏王府,李泰氣得砸碎了案上的琉璃盞,卻再也無計可施——李逸與李治的合作,始終圍繞“民生”展開,不涉及黨爭,不謀取私利,既贏得了百姓的支持,又獲得了唐太宗的信任,讓他根本找不到攻擊的突破口。

而在戶部衙門,李逸看著江南送來的“水渠修建進度報表”,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報表上寫著:“蘇州水渠已完工三成,預計下月可全部竣工;農戶參與度達百分之百,無一人投訴;糧食發放到位,額外補貼深受好評。”

此時,小祿子再次送來點心,還帶來了李治的口信:“江南災情已得到控製,父皇對此次賑災極為滿意,還誇我有‘治國之才’。這份功勞,我記在心裡,日後定不會虧待李侍郎。”

李逸笑著對小祿子說:“替我謝過太子殿下,告知殿下,隻要他能堅守‘務實利民’的初心,臣便會一直支持他。”

暮色再次降臨,長安的街道上漸漸安靜下來,唯有戶部衙門的燭火依舊明亮。李逸拿起筆,繼續核對鹽鐵監管的報表,心中卻清楚——這場圍繞“民生小事”的暗助,不僅讓他與李治的信任更加深厚,也為未來的改革與朝局穩定,埋下了堅實的伏筆。而他與李治的合作,就像江南正在修建的水渠,看似平凡,卻能在未來滋養民生,灌溉出大唐更繁榮的景象。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靈韻峰無敵小師弟 修為儘失,其實隻是開始 穿越成仙N代開局被管束 萬象逆命,踏破九重天闕! 一坑二苟三貨踏諸天前傳 七零胖知青:靠助農係統致富強國 妖魔亂世,我的功法全靠白嫖! 諸天黃昏 莽荒塵寰錄 滿級嬤嬤穿成黑料網紅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