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皇帝的托付:玉尺承命,薪火傳民生_穿越唐朝當財子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唐朝當財子 > 第147章 皇帝的托付:玉尺承命,薪火傳民生

第147章 皇帝的托付:玉尺承命,薪火傳民生(1 / 1)

長安的冬月,寒風裹著細雪,落在大明宮的琉璃瓦上,積起一層薄薄的白霜。太極殿後的禦書房內,卻透著與室外截然不同的肅穆與暖意——唐太宗李世民身著明黃色常服,坐在窗邊的軟榻上,手中捧著一本泛黃的《貞觀政要》,目光卻未落在書頁上,而是望向窗外飄落的雪花,眼神中滿是對大唐未來的牽掛。

“陛下,戶部侍郎李逸已在殿外等候。”內侍輕步走進,躬身稟報。

唐太宗緩緩合上書,指尖在封麵上摩挲片刻,聲音帶著幾分不易察覺的虛弱:“宣他進來。”

不多時,李逸身著深藍色侍郎官袍,穩步走進禦書房。他身上還帶著室外的寒氣,卻在踏入殿門的瞬間,感受到了空氣中的凝重——禦書房的案上,整齊擺放著大唐的疆域圖、民生報表與國庫賬目,每一份都貼著唐太宗親手標注的紅簽,足見他即便身體虛弱,仍心係朝政。

“臣李逸,叩見陛下。”李逸躬身行禮,語氣恭敬。

“免禮,賜座。”唐太宗抬手示意,目光落在李逸身上,仔細打量著這位自己一手提拔的年輕官員——從鹽鐵改革時的嶄露頭角,到西域商路的力挽狂瀾,再到海上貿易的開拓創新,李逸用一樁樁務實的功績,證明了自己“為民辦事”的初心,也成為了唐太宗心中最放心的“民生之臣”。

內侍為李逸端上一杯溫熱的薑茶,茶湯的暖意驅散了身上的寒氣,卻未讓李逸放鬆——他深知,太宗此時召見,絕非尋常閒談,定有重要之事托付。

禦書房內沉默了片刻,唐太宗才緩緩開口:“李逸,你與蘇瑤的婚禮,朕已聽說了。逸品軒的‘平價婚慶係列’,讓長安百姓都能風風光光辦喜事,做得好。”

李逸起身謝道:“陛下謬讚。臣隻是做了分內之事,能讓百姓受益,是臣的榮幸。”

“分內之事?”唐太宗笑了笑,聲音卻漸漸變得深沉,“如今朝堂之上,能將‘百姓受益’當作‘分內之事’的官員,已不多了。世家官員想著壟斷特權,魏王黨忙著爭權奪利,唯有你,始終盯著鹽鐵、貿易、民生,從未偏離過‘務實利民’的初心。”

他頓了頓,咳嗽了兩聲,內侍連忙上前為他輕拍後背。唐太宗擺了擺手,示意自己無礙,繼續說道:“朕已年過六旬,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未來大唐的江山,終究要交到下一代手中。李治仁厚,卻不夠果決;李泰有才,卻私心過重。朕思來想去,唯有你,能在未來輔佐新帝,守住大唐的民生根基,推動改革繼續前行。”

李逸心中一震,連忙起身:“陛下,臣資曆尚淺,恐難擔此重任……”

“你擔得起。”唐太宗打斷他的話,語氣堅定,“朕看過你提交的每一份民生報告——江南鹽鐵監管細則,考慮到了鹽農的成本與百姓的售價;市舶司分司製度,兼顧了貿易繁榮與稅收公平;逸品學院的學科規劃,更是為大唐培養了無數實用人才。這些,都不是‘資曆淺’能做到的,而是‘用心深’才能達成的。”

說著,唐太宗示意內侍取來一個精致的木盒,木盒由紫檀木打造,上麵雕刻著“國泰民安”的紋樣。他親自打開木盒,裡麵鋪著明黃色的錦緞,錦緞上放著一把一尺長的玉尺——玉尺通體瑩白,沒有任何華麗的紋飾,隻在尺身上刻著八個細小的篆字:“丈量民生,不失分毫”。

“這把玉尺,是朕登基那年,西域於闐國進貢的和田羊脂玉所製,朕將它命名為‘國器’,意為‘治國之器’。”唐太宗拿起玉尺,輕輕撫摸著上麵的篆字,語氣中滿是鄭重,“朕年輕時,曾用它丈量過長安的街巷,確保百姓的房屋不被強占;也曾用它核對過民生報表,確保賦稅征收不失分毫。如今,朕將它賜給你。”

他將玉尺遞到李逸手中,玉尺的溫度微涼,卻帶著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載著大唐的民生希望。“這把玉尺,有兩層含義。”唐太宗緩緩解釋,“其一,是‘丈量民生’——未來你輔佐新帝,要常用它提醒自己,每一項政策、每一筆撥款,都要精準到‘不失分毫’,不能讓百姓多繳一分苛稅,不能讓民生項目浪費一文錢;其二,是‘規範初心’——玉尺筆直,象征著‘公正無私’,你要像這把玉尺一樣,不偏不倚,不被黨爭裹挾,不被利益誘惑,始終守住‘為民辦事’的初心。”

李逸雙手捧著玉尺,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眼中滿是感動:“臣定不負陛下重托!這把玉尺,臣會日夜攜帶,時刻謹記‘丈量民生,不失分毫’的囑托,輔佐新帝,推動改革,讓大唐的百姓安居樂業,讓大唐的江山長治久安!”

唐太宗看著他堅定的神情,眼中閃過一絲欣慰,又叮囑道:“未來輔佐新帝,你要記住三點。第一,民生改革需‘穩’——無論是鹽鐵監管、貿易拓展,還是學院建設,都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避免因政策波動影響百姓生計。就像你推廣江南芒果種植,先試種再推廣,用實績說服百姓,這種方法,值得堅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二,應對黨爭需‘巧’——世家官員與魏王黨若阻撓改革,不可正麵硬剛,要用‘實績’說話。就像你之前推動技藝科改革,用畢業生帶動農戶增收的數據,讓反對者無從辯駁。未來新帝登基,黨爭或許會更激烈,你要學會用‘民生成效’化解矛盾,讓改革在平穩中推進。”

“第三,商業發展需‘通’——陸上絲綢之路要鞏固,海上貿易要拓展,讓大唐的絲綢、瓷器走向更多國家,也要將海外的優良作物、先進技術引進大唐。你規劃的‘陸海貿易聯動’,是個好主意,未來要繼續推進,讓貿易成為充實國庫、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

李逸認真傾聽,將每一句話都記在心中,又補充道:“陛下,臣還有一請。未來若新帝推行改革,臣希望能繼續保留逸品學院與市舶司分司的自主權——學院是人才根基,市舶司是貿易關鍵,唯有保持自主,才能避免被黨爭乾擾,更好地服務民生。”

唐太宗點點頭:“朕準了。待朕駕崩後,會留下遺詔,明確逸品學院歸戶部直屬,市舶司分司享有稅收監管自主權,任何人不得乾涉。你隻需記住,無論遇到多大阻力,都要守住這兩個‘民生支柱’,它們是大唐未來繁榮的希望。”

禦書房內的談話持續了一個時辰,從民生改革的細節,到應對黨爭的策略,再到海外貿易的規劃,唐太宗將自己多年的治國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李逸。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卻未讓殿內的氛圍變得冷清,反而因這份“薪火相傳”的托付,透著溫暖與希望。

臨彆時,唐太宗親自送李逸到禦書房門口,看著他手中捧著的玉尺,輕聲說道:“李逸,大唐的民生,就交給你了。朕相信,你不會讓朕失望,更不會讓大唐的百姓失望。”

李逸再次躬身行禮,聲音帶著幾分哽咽:“臣定當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走出大明宮時,雪已停了,夕陽透過雲層,灑在宮牆上,為白雪鍍上一層金色的光芒。李逸捧著手中的玉尺,站在宮門前,望著遠處的長安城——街頭的百姓正忙著清掃積雪,逸品軒的燈籠在雪中格外醒目,孩子們拿著喜糖在街頭嬉戲,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他輕輕撫摸著玉尺上“丈量民生,不失分毫”的篆字,心中滿是堅定。他知道,這把玉尺,不僅是唐太宗的托付,更是大唐百姓的期望。未來,無論朝堂如何變化,無論遇到多少阻力,他都會像這把玉尺一樣,筆直、公正、精準地守護民生,輔佐新帝,讓大唐的改革之路越走越寬,讓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而此時的禦書房內,唐太宗坐在窗邊,看著李逸遠去的背影,眼中滿是釋然。他拿起案上的毛筆,在一張白紙上寫下“民生為本,薪火相傳”八個字,隨後將紙貼在大唐疆域圖的中央——那裡,正是江南、泉州、西域等李逸推動改革的核心區域,也是大唐未來繁榮的根基所在。

冬雪覆蓋了長安,卻蓋不住民生的暖意;歲月流逝了時光,卻帶不走務實的初心。李逸手中的玉尺,終將在未來的日子裡,丈量出大唐更廣闊的民生天地,也丈量出一位“為民之臣”最堅定的使命與擔當。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 從黑水滸開始 住豬圈的小男孩 都市修真之塵市凡根 雙穿抗戰,我在山西賣物資 爆笑:老六德雲,剛才被懟哭了! 浮墟 第十三道蝕痕 契約變大蛟胡黃虎眾仙獵東北嶺 此生不如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