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九月,秋高氣爽,皇家科學院的工坊內,氣氛比往日更熱鬨。工匠們圍在一張圖紙旁,對著上麵畫的“兩輪木車”議論紛紛——這是李逸根據記憶中現代自行車原理,結合大唐工藝繪製的“木質自行車”圖紙,車輪、車架、腳踏板的結構清晰標注,旁邊還寫著“無需馬拉,腳踏驅動”的注釋。
“李大人,這兩輪車沒有馬,真能自己動?”首席工匠周師傅摸著圖紙上的“腳踏板”,滿臉疑惑。他打了一輩子鐵、做了一輩子木車,見過的車要麼靠人推,要麼靠馬拉,從未聽說過“腳踏就能動”的車。
李逸笑著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比劃:“周師傅,你看,這兩個車輪並排安裝,中間的車架上裝一個腳踏軸,腳踏軸與後輪之間用木齒輪連接,人坐在車架上,雙腳踩動腳踏板,帶動齒輪轉動,車輪就能跟著轉起來——比步行快,還省力。”
為了讓工匠們更明白,李逸還找來幾塊木板,現場搭了一個簡易模型:兩塊木板當車架,一根木棍當腳踏軸,用繩子模擬齒輪傳動。他雙腳踩動木棍,“車輪”果然跟著轉動,工匠們眼中的疑惑漸漸變成了驚歎。
“太神奇了!這樣的車要是做出來,出門可就方便多了!”周師傅興奮地說,當即召集工匠,按照圖紙開始製作。
“逸品代步車”:木質匠心,腳踏驅動
製作“木質自行車”的第一步,是選料。車輪需要堅硬耐磨的木材,李逸特意讓人從西域運來胡楊木——這種木材密度高、抗腐蝕,之前改良筒車時用過,性能極佳。工匠們將胡楊木切成圓形,再用刨子打磨光滑,邊緣包裹一層半寸厚的鐵皮,用鉚釘固定,既能防止磨損,又能增加車輪的承重能力。
車架則用棗木製作——棗木質地堅韌,不易變形,工匠們將棗木刨成粗細均勻的木條,再通過榫卯結構拚接成“三角形車架”:前梁微微上翹,方便上下車;後梁平直,用於安裝座椅;中間的橫梁上,預留出安裝腳踏軸的孔洞。
最關鍵的是“傳動結構”。李逸指導工匠在腳踏軸上安裝一個直徑三寸的木齒輪,後輪軸上安裝一個直徑九寸的木齒輪,兩個齒輪通過木齒咬合——這樣,腳踩腳踏板時,小齒輪帶動大齒輪轉動,後輪就能以“慢轉快”的方式前進,既省力,又能保證速度。
座椅用藤條編織,透氣性好;車把用梨木打磨成弧形,方便握持;還在車把上安裝了一個小小的銅鈴,遇到行人時可以搖動提醒。經過半個月的忙碌,第一輛“木質自行車”終於製作完成,李逸為它取名“逸品代步車”。
試騎那天,工坊外擠滿了看熱鬨的工匠與學院學子。李逸走到代步車前,雙手握住車把,雙腳踩上腳踏板,輕輕一蹬——代步車緩緩向前移動,車身平穩,速度比步行快了近兩倍。他沿著工坊外的小路騎了一圈,轉彎、刹車用木閘卡住後輪)都十分靈活,引得圍觀者陣陣歡呼。
“真的動了!不用馬拉,靠腳踩就能跑!”
“比走路快多了,以後出門再也不用等馬車了!”
工匠們圍上來,好奇地觸摸代步車,眼中滿是羨慕。
“木驢奇觀”:長安街頭的新鮮事
次日清晨,李逸沒有坐馬車,而是騎著“逸品代步車”去戶部上班。剛出科學院大門,就吸引了路人的注意——一個兩輪木車,上麵坐著人,腳一蹬就往前走,這場景在長安街頭從未見過。
“那是什麼?木車怎麼自己動?”
“你看,上麵的人在踩東西!難道是新的交通工具?”
路人紛紛停下腳步,指著代步車議論,還有幾個孩童跟在後麵跑,好奇地想摸摸車輪。
李逸騎著代步車,沿著拓寬後的廣濟路緩緩前行。車輪碾過青石板路,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響,車把上的銅鈴“叮鈴叮鈴”響,引得沿途商戶紛紛探出頭來看。西市賣糕點的王大娘,甚至端著一盤桂花糕追出來:“李大人,您這木車真稀奇!能停下來讓我看看嗎?”
李逸笑著停車,耐心解釋代步車的原理。圍觀的人越來越多,把廣濟路圍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稱這代步車是“木驢”——因為它像驢一樣能載人走路,卻不用喂食,還跑得比驢快。“木驢不用馬拉,跑得比步行快”的消息,很快傳遍了長安街頭,百姓們都爭相來看這“木驢奇觀”,連茶館裡的說書人,都臨時加了一段“李侍郎發明木驢,科技造福長安”的橋段。
消息傳到東宮時,李治正在批閱奏折,聽聞後立刻放下筆,讓內侍去請李逸:“快,去請李侍郎來東宮,我要看看這‘木驢’到底是什麼模樣!”
李逸騎著代步車來到東宮,李治親自在門口迎接。看到代步車後,李治眼中滿是驚喜:“李侍郎,這就是你發明的‘木驢’?真的不用馬拉就能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殿下,這叫‘逸品代步車’。”李逸笑著示範,“您看,腳踩這裡,就能前進。”
李治躍躍欲試,在李逸的指導下,小心翼翼地坐上代步車。剛開始還有些不穩,騎了幾圈後,漸漸熟練起來,甚至能在東宮的庭院裡轉彎、繞圈。“太好玩了!比馬車靈活多了,以後在東宮走動,再也不用等內侍備車了!”李治興奮地說,當即請求李逸為他定製一輛,“我要選紫檀木做車架,車輪用紅木,再在車把上刻上‘東宮’二字。”
權貴追捧:木工行當的繁榮
李治定製代步車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魏王府。李泰本就對李逸的發明有些好奇,聽聞李治有了專屬代步車,立刻派人去科學院,要求定製一輛更豪華的——車架用金絲楠木,座椅鋪上等絲綢,車輪邊緣包裹純銀,還要在車架上雕刻“祥雲紋樣”,務必比李治的更氣派。
不僅是皇子,長安的權貴們也紛紛跟風。宰相蘇定方、兵部尚書程處默、吏部侍郎崔玄齡等官員,都派人去科學院下單,有的要求用珍貴木材,有的要求添加裝飾,甚至還有人想在代步車上安裝遮陽棚。
李逸見狀,乾脆與長安的十家木工行當合作,製定了“逸品代步車”的統一製作標準:基礎款用棗木車架、胡楊木車輪,售價五十貫;豪華款用紫檀木或金絲楠木,可定製雕刻與裝飾,售價一百至兩百貫;還推出“兒童款”,尺寸縮小,適合貴族子弟玩耍。
訂單很快排到了三個月後,長安的木工行當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原本冷清的木工作坊,如今日夜燈火通明,工匠們加班加點製作代步車,還紛紛招收學徒,擴大規模。西市的木材商也忙得不可開交,胡楊木、棗木的價格雖略有上漲,卻仍供不應求,不少商人從江南、蜀地運來優質木材,專門供應製作代步車。
這日,李逸騎著代步車路過西市,看到一家木工作坊外掛著“逸品代步車指定製作點”的招牌,工匠們正忙著打磨車架,學徒們則在一旁學習榫卯結構。作坊老板看到李逸,連忙上前道謝:“李大人,多虧了您發明的代步車,我們作坊的生意比以前好了十倍!現在不僅能養活家人,還能招收學徒,傳授手藝!”
李逸笑著點頭:“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科技發明,不僅要方便生活,還要能帶動百姓生計,這樣才算是真正的‘造福民生’。”
夕陽西下,長安的街頭漸漸熱鬨起來。不少權貴騎著“逸品代步車”穿梭在街道上,有的去茶館赴約,有的去西市購物,車把上的銅鈴聲此起彼伏,與百姓的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孩童們跟在代步車後麵跑,模仿著大人的樣子“踩腳踏”,整個長安都因這小小的木質自行車,煥發出新的活力。
李逸騎著代步車,停在廣濟路的了望台上,望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滿是欣慰。他知道,“逸品代步車”隻是科技改變生活的一個縮影——未來,還有更多的發明等著他去探索,更多的民生需求等著他去滿足。而這“木驢奇觀”帶來的,不僅是長安街頭的新鮮事,更是大唐科技與民生融合的新起點,是“務實利民”理念在科技領域的又一次實踐。
夜色漸深,長安的燈火亮起,代步車的車輪碾過青石板路的聲響,仍在街頭回蕩,像一首輕快的歌,訴說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也預示著大唐更加繁榮的未來。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