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三年的暮春,長安城裡的風帶著草木的清香,吹拂著朱雀大街上往來的人群。西域商路歸來的駝鈴聲還在街頭巷尾隱隱回蕩,一隊隊滿載香料、玉石的商隊剛在西市卸下貨物,李逸的身影卻已出現在通往皇家科學院的官道上。他騎著一匹棗紅色的駿馬,懷裡緊緊抱著一個古樸的紫檀木盒,木盒表麵雕刻著精致的雲紋,邊角處還包裹著銅片,顯得格外珍重。
皇家科學院位於長安城外的驪山腳下,是貞觀末年李世民下令修建的,彙聚了天下最頂尖的工匠、學者與農科人才,專門從事各類技術研發與科學研究。農科實驗室作為科學院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聚集了一批致力於改良作物、提高糧食產量的專家,陳默博士便是其中的領軍人物——他曾參與曲轅犁的改良,讓大唐的耕作效率大幅提升,深受農戶與朝廷的認可。
李逸抵達農科實驗室時,陳默正帶著幾名農科學子在試驗田裡觀察新培育的水稻長勢。遠遠看到李逸的身影,陳默連忙放下手中的記錄冊,快步迎了上去:“李侍郎,您怎麼來了?莫非是西域商路又有新消息?”
李逸笑著搖了搖頭,將懷中的紫檀木盒小心翼翼地遞到陳默麵前:“陳博士,今日來,是有一件關乎大唐民生的大事,要與你和諸位學子商議。這裡麵裝的東西,或許能解決大唐長久以來的糧食短缺問題。”
陳默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他深知李逸向來行事穩重,若不是極為重要的東西,絕不會如此鄭重。他連忙接過木盒,帶著李逸走進實驗室——這是一間寬敞的屋子,裡麵擺放著數十個試驗台,台上整齊地擺放著各種作物的種子、幼苗與記錄儀器,牆上還掛著大唐各地的土壤分布圖與氣候記錄表。
幾名農科學子見李逸與陳默進來,紛紛停下手中的工作,好奇地圍了過來。李逸示意陳默打開木盒,當盒蓋被掀開的瞬間,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裡麵的東西吸引住了——木盒分為兩層,上層擺放著數十粒金黃飽滿、顆粒碩大的種子,每粒種子都有拇指大小,表麵帶著淡淡的光澤;下層則放著幾塊棕褐色的塊狀物,形狀不規則,表皮粗糙,看起來像是某種根莖。
“這便是‘玉米’,”李逸拿起一粒金黃的種子,遞到陳默手中,聲音帶著幾分激動,“你且看看,它顆粒飽滿,成熟後既能煮著吃,也能磨成粉製作麵食;而這塊狀物,名叫‘土豆’,生長在土壤之下,適應性極強,無論是山地還是平原,都能種植。”
陳默接過玉米種子,放在手中仔細觀察,又用指尖輕輕摩挲著表麵的紋路,眉頭微微皺起:“李侍郎,這兩種作物,我從未在大唐的土地上見過,也未曾在任何古籍中查到記載。它們真的能在大唐種植嗎?而且,您說它們能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可有依據?”
“當然有。”李逸走到試驗台旁,將玉米與土豆分彆放在白紙上,然後拿起一支毛筆,在紙上畫出兩種作物的生長形態,“陳博士,你看,玉米的秸稈高大,根係發達,不僅耐旱,還能在貧瘠的土地上生長;而土豆的塊莖埋在土裡,不僅能抵禦風沙,還耐儲存,即便遇到災年,也能作為儲備糧食。據我所知,在西域的試驗田他刻意模糊了“穿越前記憶”的細節,隻以“西域試驗田”為托詞),玉米的畝產可達五石,土豆更是能達到八石,比大唐目前種植的水稻、小麥高出近一倍!”
“什麼?畝產五石、八石?”陳默與幾名農科學子都驚呆了。要知道,大唐最優質的水稻田,畝產也不過兩石多,普通的小麥田更是隻有一石半左右。若是這兩種作物真能達到如此高的產量,那大唐的糧食短缺問題,無疑將得到極大的緩解。
一名年輕的農科學子忍不住問道:“李侍郎,既然這兩種作物如此優質,為何之前從未推廣?而且,大唐的氣候與土壤差異極大,江南地區多雨,容易積水澇災;西北之地少雨,常年乾旱,它們真的能適應嗎?”
這個問題,正是李逸多年來一直等待時機的原因。他穿越而來時,便將玉米與土豆種子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這些年一直在暗中觀察大唐各地的氣候與土壤條件,直到今年,江南的雨季時長與西北的降水情況終於達到了適合兩種作物生長的標準。
“你提出的問題,我早已考慮過。”李逸從袖中取出早已繪製好的種植手冊,遞給陳默,“這是我根據大唐各地的氣候與土壤條件,製定的詳細種植方案。對於江南地區,玉米根係發達,我們可以在稻田旁開挖排水溝,及時排出積水,防止澇災;而土豆雖然喜濕,但怕積水,可采用‘高畦栽培’的方式,將土壤堆成高壟,避免塊莖腐爛。”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至於西北地區,玉米耐旱,隻需在播種時澆足定根水,後續依靠自然降水便能生長;土豆則更適合‘壟作’,不僅能減少水分蒸發,還能提高土壤溫度,促進塊莖發育。另外,我還在手冊中注明了兩種作物的施肥時間與病蟲害防治方法,確保它們能順利生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陳默接過種植手冊,仔細翻閱起來。手冊上不僅有詳細的文字說明,還配有生動的插圖,從播種、施肥到收獲、儲存,每個環節都標注得清晰明了。越看,陳默的眼神越亮,他抬起頭,激動地對李逸說:“李侍郎,這份種植手冊太詳儘了!若是按照這個方案種植,這兩種作物定能在大唐紮根!隻是,推廣之事不可操之過急,我們最好先選擇幾個地方進行試點,觀察它們的生長情況,再逐步推廣到全國。”
“我也是這個想法。”李逸點頭讚同,“我打算在江南的蘇州與西北的涼州各選100畝試點田。蘇州地處江南,雨水充沛,適合測試兩種作物的耐澇性;涼州位於西北,氣候乾旱,能檢驗它們的耐旱能力。到時候,還需勞煩陳博士派農科學子前往兩地,全程指導農戶種植,記錄作物的生長數據,包括株高、產量、病蟲害情況等。”
“沒問題!”陳默立刻應道,“我這就挑選二十名經驗豐富的學子,分成兩隊,分彆前往蘇州與涼州。他們不僅會指導種植,還會定期傳回數據,確保試點工作順利進行。”
李逸與陳默及農科學子們又詳細討論了試點田的選址、農具準備與肥料采購等細節,直到夕陽西下,才結束了談話。離開農科實驗室後,李逸沒有返回府中,而是直接前往皇宮——他要將玉米與土豆的事情,稟報給李治。
此時的李治,正坐在紫宸殿內批閱奏折。自從登基以來,他一直致力於改善民生,糧食問題更是他心中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大唐的人口不斷增長,糧食需求也日益增加,雖然通過西域貿易引進了一些新的作物,但糧食短缺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聽聞李逸求見,李治立刻放下手中的朱筆,讓人請他進來。當李逸將玉米與土豆種子呈到李治麵前,並講述了它們的特性與試點計劃後,李治的眼中滿是驚喜與期待。他拿起一粒玉米種子,放在手中反複查看,又詢問了種植方案與預期產量,當聽到“畝產可達五石、八石”時,他忍不住拍案叫好:“好!太好了!李侍郎,你為大唐百姓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若是這兩種作物能成功推廣,不僅能解決糧食短缺問題,還能讓更多百姓免於饑寒,實乃大唐之幸!”
“陛下過獎了,臣隻是做了分內之事。”李逸謙遜地說道,“不過,試點工作需要朝廷的支持,無論是農具、肥料的采購,還是地方官府的配合,都離不開陛下的旨意。”
李治立刻說道:“朕立刻下旨,撥銀兩千貫,專門用於試點田的農具、肥料采購;同時,命蘇州與涼州的地方官府全力配合,協調農戶參與種植,確保試點工作順利進行。若是地方官府有推諉懈怠者,朕定嚴懲不貸!”
隨後,李治便讓人擬寫聖旨,加蓋玉璽後,快馬送往蘇州與涼州。看著聖旨被送出,李治又對李逸說道:“李侍郎,此事就交由你全權負責,若是遇到任何困難,隨時向朕稟報,朕定會為你撐腰。”
“臣遵旨!”李逸恭敬地行禮,心中滿是感激。有了朝廷的支持,試點工作無疑會順利許多。
離開皇宮時,天色已暗,長安城裡亮起了萬家燈火。李逸騎著馬,緩緩走在大街上,腦海中不斷浮現著玉米與土豆在大唐田野裡豐收的景象。就在這時,一個熟悉的聲音從旁邊傳來:“逸哥哥!”
李逸抬頭一看,隻見蘇瑤正站在路邊,身邊跟著幾名女子學堂的學員。蘇瑤穿著一身素雅的襦裙,手裡提著一個食盒,顯然是特意在這裡等他。
“瑤兒,這麼晚了,你怎麼在這裡?”李逸翻身下馬,走到蘇瑤麵前。
蘇瑤笑著晃了晃手中的食盒:“我聽說你今日去了農科實驗室,想必還沒來得及吃飯,便讓廚房做了些你愛吃的點心,特意來等你。對了,我還聽陳博士說,你帶來了兩種能高產的新作物,要在蘇州與涼州試點?”
李逸點了點頭,將玉米與土豆的事情簡略地告訴了蘇瑤。蘇瑤聽完後,眼中滿是興奮:“逸哥哥,這真是太好了!女子學堂裡也有不少農科女學員,她們心思細膩,擅長觀察與記錄,不如讓她們也參與試點工作?她們不僅能協助農科學子記錄作物生長細節,還能向農戶傳授種植技巧,尤其是女農戶,溝通起來會更方便。”
李逸聞言,心中一動。女子學堂的農科女學員,確實具備豐富的農業知識,而且做事認真負責,有她們參與,試點工作定會更加順利。他笑著摸了摸蘇瑤的頭:“瑤兒,你想得真周到。這樣一來,試點田的記錄工作就能更細致,農戶們也能更好地掌握種植技巧。就按你說的辦,明日你便挑選二十名農科女學員,分成兩隊,分彆前往蘇州與涼州。”
“太好了!”蘇瑤興奮地說道,“我今晚就去通知她們,讓她們做好準備,明日一早就出發!”
看著蘇瑤開心的模樣,李逸的心中也充滿了溫暖。從推廣曲轅犁到建立俠義堂,再到如今推廣玉米與土豆,蘇瑤始終在他身邊,給予他支持與幫助。有這樣一位誌同道合的夥伴,他覺得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能克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次日清晨,天剛蒙蒙亮,農科學子與女子學堂的農科女學員便在長安城外集結完畢。李逸親自前來送行,將種植手冊與物資分發給兩隊人員,又叮囑道:“此次試點,責任重大,你們一定要認真負責,仔細記錄每一個生長環節,遇到問題及時傳回消息。若是農戶有疑問,要耐心解答,確保他們能正確種植。”
“請李侍郎放心!我們定不辱使命!”眾人齊聲應道,聲音洪亮而堅定。
隨著李逸一聲令下,兩隊人員分彆登上馬車,朝著蘇州與涼州的方向駛去。馬車的車輪碾壓在官道上,揚起陣陣塵土,也承載著大唐糧食豐收的希望,朝著遠方前進。
李逸站在原地,望著馬車消失的方向,心中滿是期待。他知道,玉米與土豆的推廣,並非一蹴而就,還會遇到各種困難——或許是氣候的突變,或許是病蟲害的侵襲,或許是農戶的不理解。但他堅信,隻要有朝廷的支持,有農科學子與女學員的努力,有農戶的配合,這兩種作物定能在大唐的土地上紮根、生長,最終結出累累碩果。
而這,不僅是解決大唐糧食短缺問題的關鍵,更是他深化民生改革的重要一步。未來,他還會繼續尋找更多優質作物,改良耕作技術,讓大唐的百姓都能吃飽飯、穿暖衣,讓大唐的盛世,不僅體現在商貿的繁榮與江湖的俠義上,更體現在每一片豐收的田野與每一張幸福的笑臉中。
春風拂過,帶來了遠方田野的氣息,仿佛在預示著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李逸深吸一口氣,轉身朝著長安城走去——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要協調地方官府、要準備後續的推廣物資、要關注試點田的生長情況。但他的腳步,卻比以往更加堅定,因為他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條通往大唐盛世的光明大道上。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