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江南試種,初露鋒芒_穿越唐朝當財子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唐朝當財子 > 第192章 江南試種,初露鋒芒

第192章 江南試種,初露鋒芒(1 / 1)

永徽三年的陽春三月,江南蘇州早已褪去冬日的寒涼,淅淅瀝瀝的春雨剛過,田埂上的青草冒出嫩尖,空氣裡彌漫著泥土與水汽的清新氣息。蘇州城外的百畝試點田邊,擠滿了看熱鬨的農戶,他們三三兩兩地站在田埂上,眼神裡滿是好奇與疑惑,不時交頭接耳,討論著即將種下的“新奇作物”。

辰時剛過,一隊人馬沿著田埂走來——李逸穿著一身便於勞作的短打,腰間係著粗布腰帶,身後跟著二十名農科學子與二十名女子學堂的農科女學員,每個人手裡都提著農具或記錄冊。這是李逸特意從長安趕來的,他放心不下試點田的種植情況,決定親自指導農戶播種玉米。

“李大人來了!”不知是誰喊了一聲,田埂上的農戶們立刻安靜下來,紛紛朝著李逸拱手行禮。李逸笑著回禮,快步走到試點田中央,拿起一把鋤頭,對眾人說道:“鄉親們,今日咱們就來種這‘玉米’。這作物耐旱高產,隻要按我教的方法種,定能有好收成。現在,我先給大家示範一遍‘起壟、播種、蓋土’的流程,大家仔細看。”

說完,李逸便揮起鋤頭,開始在田裡起壟。他動作嫻熟,鋤頭落下的位置精準,很快便挖出一條寬一尺、高半尺的土壟,壟與壟之間的間距正好兩尺。“大家看,這壟的寬度與高度很關鍵。”李逸直起身,擦了擦額頭的汗珠,“玉米苗的根係發達,起壟能讓根係更好地伸展;間距留兩尺,既能保證通風,減少病害,又能讓每株玉米都能充分吸收陽光與養分,不會互相爭搶。”

農戶們圍在田埂邊,看得認真,有人還忍不住拿出隨身攜帶的小木棍,在地上比劃著起壟的尺寸。農科學子們則分散在田埂四周,隨時為農戶解答疑問——有的農戶問“壟的高度能不能再高些”,有的農戶問“間距能不能再窄些”,學子們都耐心地一一解釋,確保每個人都理解種植要點。

起好壟後,李逸從隨身的布包裡取出玉米種子,每粒種子都顆粒飽滿,在陽光下泛著金黃的光澤。他走到土壟旁,用手指在壟上按出一個一寸深的小坑,每個坑之間間隔一尺,然後將一粒種子放入坑中,再用旁邊的細土輕輕覆蓋,最後用腳輕輕踩實。“播種時,坑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李逸一邊示範,一邊講解,“太深了,種子發芽慢,容易爛在土裡;太淺了,種子容易被鳥啄走,或者被雨水衝跑。蓋土後踩實,是為了讓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更好地吸收水分。”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播種後,要立刻澆一次透水,讓土壤充分濕潤,幫助種子發芽。之後每隔十日澆一次水就夠了,不可多澆——玉米耐旱,水多了反而會導致爛根,影響生長。”

就在這時,一位頭發花白、穿著粗布衣裳的老漢走上前,他手裡握著幾粒玉米種子,眉頭緊緊皺著,臉上滿是疑惑。這老漢名叫王老實,是附近村子裡的老農戶,種了一輩子水稻,對這從未見過的“玉米”,心裡滿是顧慮。“李大人,”王老實聲音有些沙啞,“俺們祖祖輩輩都種水稻,這玉米俺們連見都沒見過,您說它能比水稻高產,俺們心裡實在沒底。要是種砸了,今年的收成可就沒了,家裡的老婆孩子還等著吃飯呢……”

王老實的話,說出了不少農戶的心聲。人群中立刻響起附和聲:“是啊,李大人,這玉米要是長不好,俺們可就慘了!”“俺們也想試試,可就怕賠了本!”

李逸看著農戶們擔憂的神情,心中十分理解。對於農戶來說,土地就是命根子,每一次種植都關乎一家人的生計,容不得半點差錯。他放下手中的農具,走到王老實麵前,鄭重地說:“王老漢,各位鄉親,我知道大家心裡有顧慮。這樣,我在這裡給大家保證——若是試點田的玉米畝產低於水稻,朝廷不僅會全額補償大家的損失,還會額外給每畝五貫錢的補助,絕不會讓大家吃虧!”

他話音剛落,農戶們立刻安靜下來,眼中滿是驚訝。五貫錢對於普通農戶來說,可不是一筆小數目,足夠一家人半年的生活費了。

李逸繼續說道:“但若是玉米高產了,收成全歸大家自己。而且,朝廷還會以高於市場價兩成的價格,收購大家收獲的玉米種子,讓大家明年能擴大種植麵積,賺更多的錢。大家覺得,這樣可行?”

“真的?朝廷還會高價收種子?”王老實不敢相信地問道。

“當然是真的!”李逸笑著點頭,“我以戶部侍郎的身份擔保,絕不食言!”

有了李逸的承諾,農戶們終於放下了顧慮。王老實率先拿起鋤頭,走到土壟旁,學著李逸的樣子起壟:“俺信李大人!俺這就種,就算種砸了,也有朝廷兜底,怕啥!”

其他農戶見狀,也紛紛拿起農具,走進田裡。一時間,試點田裡熱鬨起來——有的農戶起壟,有的農戶播種,有的農戶澆水,大家分工合作,乾勁十足。女子學堂的農科女學員們則拿著記錄冊,穿梭在田間,每播種完一壟,就認真地記錄下播種時間、種子數量與農戶姓名,方便後續跟蹤生長情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嬸,您這壟的間距再寬些,剛好兩尺就好。”一名女學員走到一位正在起壟的農婦身邊,輕聲提醒道。那農婦名叫張翠花,是村裡出了名的勤快人,她聞言立刻調整鋤頭的位置,笑著說:“多謝姑娘提醒,俺這就改。”

“李大哥,您播種的坑有點深了,再淺些就好。”另一名女學員對一位年輕農戶說道。那農戶連忙調整手指按坑的深度,感激地說:“多虧姑娘看出來了,不然種子可就白瞎了。”

女學員們不僅記錄種植情況,還主動幫助農戶解決種植中遇到的問題。她們心思細膩,觀察仔細,總能及時發現農戶們忽略的細節,讓種植過程更加順利。李逸看著田間忙碌的景象,心中十分欣慰——有農科學子的專業指導,有女學員的細心協助,還有農戶們的積極參與,試點田的種植工作,定能順利進行。

接下來的日子裡,女子學堂的女學員們每天天不亮就來到試點田,蹲在田埂邊,仔細觀察玉米的生長情況,並用毛筆在記錄冊上認真記錄:“三月初十,玉米種子開始發芽,幼苗高兩寸,葉片呈嫩綠色,無病蟲害。”“三月十五,幼苗高三寸,葉片數量增加到三片,根係開始向土壤深處伸展。”“三月二十,幼苗高五寸,開始分葉,葉片邊緣出現細小的絨毛,長勢良好。”

她們還會定期測量土壤的濕度與溫度,記錄天氣情況——遇到雨天,就記錄降雨量;遇到晴天,就記錄日照時長。這些詳細的數據,為後續分析玉米的生長規律提供了重要依據。農科學子們則每天巡查試點田,一旦發現有幼苗發黃、枯萎的情況,就立刻分析原因,若是缺水,就指導農戶澆水;若是缺肥,就指導農戶施加有機肥;若是發現病蟲害,就及時噴灑自製的農藥用艾草、苦參等草藥熬製而成,綠色無害)。

李逸雖然返回了長安,但每天都會收到從蘇州傳來的消息。當他得知玉米幼苗長勢良好,沒有出現大規模病蟲害時,心中十分高興。他還特意寫信給蘇州的農科學子,叮囑他們要密切關注玉米的生長情況,尤其是在玉米開始拔節、抽穗的關鍵時期,更要加強管理,確保玉米能順利生長。

與此同時,西北涼州的土豆試點也在同步推進。涼州地處西北,氣候乾旱,降水稀少,土壤多為沙質土,保水能力差。農科學子們根據當地的氣候與土壤特點,指導農戶采用“深溝壟作”的種植方式——先挖三尺深、兩尺寬的溝,將土豆種塊每個種塊上帶有12個芽眼)放入溝中,每個種塊之間間隔一尺,然後覆蓋兩寸厚的細土,再在土壟上覆蓋一層稻草。

“大家彆小看這層稻草。”一名農科學子拿著稻草,對農戶們說道,“稻草不僅能減少水分蒸發,保持土壤濕潤,還能抑製雜草生長,避免雜草與土豆爭搶養分。等稻草腐爛後,還能變成有機肥,改善土壤質量,一舉多得。”

涼州刺史得知土豆試點的消息後,也十分重視。他特意調派了五十名士兵,協助農戶修建小型水渠——從附近的河流引水,通過水渠將水輸送到試點田,確保在乾旱時能及時灌溉。士兵們與農戶們一起,扛著鋤頭、鐵鍬,在田間開挖水渠,汗水浸濕了衣裳,卻沒有人叫苦叫累。“隻要能讓土豆種成功,讓老百姓有好收成,俺們累點不算啥!”一名士兵擦著額頭的汗水,笑著說道。

在農科學子、士兵與農戶們的共同努力下,涼州的土豆試點田也進展順利。三月底,土豆種塊開始發芽,嫩綠的芽尖從土壟中探出頭來,像一個個好奇的小腦袋,打量著這個陌生的世界。農戶們每天都會來到田邊,看著這些嫩綠的芽,臉上漸漸露出了笑容。“沒想到這土豆這麼好養活,這麼快就發芽了!”一位農戶興奮地說道,“要是能高產,以後俺們就不用再擔心糧食不夠吃了!”

時間一天天過去,轉眼就到了五月。江南蘇州的天氣越來越暖和,試點田裡的玉米也長勢喜人——玉米苗已經長到三尺高,綠油油的葉片寬大厚實,在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向人們展示自己的活力;玉米稈的頂端,長出了細長的花穗,淡黃色的花粉隨風飄散,落在下方的玉米須上,開始孕育玉米棒。

女子學堂的女學員們每天都會測量玉米的高度,記錄花穗的生長情況。“五月初五,玉米平均高三尺二寸,花穗長度五寸,已有部分玉米須開始變黃,預計一個月後就能成熟。”一名女學員在記錄冊上認真地寫道,臉上滿是喜悅。

王老實每天都會來到試點田,看著自家田裡的玉米,笑得合不攏嘴。他伸手摸了摸玉米的葉片,感受著葉片的厚實與光滑,對身邊的農戶說道:“你們看,這玉米長得多好!葉片綠油油的,一點病蟲害都沒有,看著就有活力,今年說不定真能大豐收!俺之前還擔心種砸了,現在看來,是俺瞎擔心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旁邊的農戶們也紛紛點頭:“是啊,這玉米長得確實好,比水稻看著壯實多了!”“多虧了李大人,給俺們帶來這麼好的作物,還幫俺們解決了後顧之憂!”“等玉米成熟了,俺一定要多種幾畝!”

而在西北涼州,土豆也生長得十分旺盛。土豆的藤蔓沿著土壟蔓延,翠綠的葉片覆蓋了整個土壟,從遠處看,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農科學子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小心翼翼地扒開土壟邊的土壤,查看土豆塊莖的生長情況——土下的土豆已經長到拳頭大小,表皮光滑,顏色呈淡黃色,數量也不少,每株土豆下都掛著三四個塊莖。

“按照這個長勢,土豆畝產肯定能達到八石!”一名農科學子興奮地對農戶們說道。農戶們聞言,都激動得歡呼起來——八石的畝產,比他們種小麥的產量高出好幾倍,有了這些土豆,家裡的糧食再也不用愁了。

消息傳到長安,李逸心中滿是欣慰。他知道,玉米與土豆的試點已經初露鋒芒,隻要後續管理得當,豐收已成定局。這不僅是解決大唐糧食短缺問題的良好開端,更是他民生改革之路的重要一步。

窗外,長安城裡的陽光正好,微風拂過,帶來了初夏的氣息。李逸站在書房裡,看著從蘇州與涼州傳來的生長記錄,眼中滿是期待。他仿佛已經看到,金秋時節,江南的田野裡,金黃的玉米棒掛滿枝頭,農戶們歡笑著收割;西北的土地上,碩大的土豆被從土裡挖出,堆成一座座小山。那時候,大唐的百姓臉上,都會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而大唐的盛世,也將因這豐收的景象,更加繁榮昌盛。

他拿起筆,在紙上寫下對未來的規劃——等到玉米與土豆豐收後,要儘快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種植,同時繼續研發新的種植技術,提高作物產量;還要建立專門的種子倉庫,儲存優質種子,確保每年的種植都能順利進行。

筆鋒落下,紙上的字跡工整而堅定,就像李逸心中的信念——他要用自己的努力,讓大唐的百姓都能吃飽飯、穿暖衣,讓大唐的土地上,處處都是豐收的景象,處處都是幸福的笑容。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留守村婦的豔陽天 重生1995回到衛校上學的日子 giantess高校 港綜:開局收賬爆兵係統 重生五八:從長白山打獵開始崛起 港綜:我的悟性逆天 我的開掛人生1356 港片:我不是軟蛋,大嫂至愛 紅樓:開局敢死營,我軍功封王 褻瀆之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