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三年的金秋九月,陽光褪去了夏日的灼熱,變得溫和而醇厚。江南蘇州的田野裡,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試點田中的玉米稈早已褪去翠綠,染上了濃鬱的金黃,每一根稈子上都掛滿了飽滿的玉米棒,外層的苞葉微微張開,露出裡麵金黃的顆粒,在陽光下泛著誘人的光澤,遠遠望去,整片田野就像鋪了一層金色的地毯。
辰時剛過,李逸便帶著戶部的五位官員,風塵仆仆地趕到了蘇州試點田。他穿著一身青色長衫,卻難掩心中的激動,剛下馬車,便快步走向田間。農戶們早已等候在田邊,每個人手裡都拿著鐮刀或籃子,臉上滿是期待——今天,是玉米測產的日子,所有人都想知道,這“新奇作物”到底能產多少糧。
“李大人,您可算來了!”王老實快步迎上前,手裡還提著一個剛摘下的玉米棒,“您看這玉米,長得多好!每個棒子都這麼大,顆粒還飽滿,俺活了這麼大歲數,從沒見過這麼好的莊稼!”
李逸接過玉米棒,輕輕剝開苞葉,金黃的玉米粒緊密地排列著,像一顆顆圓潤的珍珠。他用手指撚起一粒,放在手心掂量,笑著說:“王老漢,這玉米能長得這麼好,多虧了大家的精心照料。現在,咱們就開始測產,讓大家看看這玉米到底有多高產!”
測產的流程早已安排妥當——農戶們分成十組,每組負責一畝地,先將玉米棒全部收割下來,集中堆放在田邊的空地上;隨後,農科學子們負責將玉米棒脫粒,再將玉米粒攤在竹席上晾曬,去除水分;最後,由戶部官員用標準的官秤稱重,記錄下每畝地的產量。
隨著李逸一聲令下,農戶們立刻拿起鐮刀,走進田裡。“唰唰唰”的割玉米稈聲響起,金黃的玉米棒被不斷地從稈子上掰下,扔進籃子裡,再由年輕力壯的農戶挑到田邊的空地上。王老實雖然年紀大了,卻乾勁十足,他一手握著玉米稈,一手用力掰下玉米棒,動作嫻熟,不一會兒就裝滿了一籃子。“加油啊!咱們今天一定要讓李大人看看,這玉米沒白種!”他一邊乾活,一邊朝著身邊的農戶喊道。
農科學子們則在田邊忙碌著——有的搭建臨時的脫粒架,有的鋪開竹席,有的準備稱重的官秤。女子學堂的農科女學員們也沒閒著,她們穿梭在農戶與學子之間,幫忙搬運玉米棒,或是記錄收割的進度,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忙碌的喜悅。
太陽漸漸升高,田邊的空地上,玉米棒已經堆成了一座座小山。農科學子們開始脫粒——他們將玉米棒放在脫粒架上,用特製的木槌輕輕敲打,金黃的玉米粒便簌簌落下,掉進下方的竹筐裡。不一會兒,竹筐就被裝滿,女學員們再將玉米粒倒在竹席上,攤開晾曬。
戶部的官員們則站在一旁,仔細監督著每一個環節,確保測產過程公平公正。一位年長的戶部官員,不時彎腰查看晾曬的玉米粒,還拿出隨身攜帶的濕度計,測量玉米粒的水分含量,嘴裡念叨著:“水分含量正好,符合測產標準。”
午時過後,第一畝地的玉米粒終於晾曬完畢。兩名農戶抬起裝滿玉米粒的竹筐,走到官秤旁。戶部官員親自上前,將竹筐掛在秤鉤上,然後慢慢移動秤砣。當秤杆平穩時,官員眯起眼睛,仔細看了看秤星,隨後高聲喊道:“第一畝地,畝產玉米五石!”
“五石?!”田邊的農戶們瞬間沸騰了。要知道,蘇州當地最好的水稻田,畝產也不過兩石五,這玉米的產量,竟然整整高出了一倍!王老實激動得手都在發抖,他快步走到官秤旁,反複確認:“大人,您說的是真的?這一畝地,真的能產五石糧?”
“千真萬確!”戶部官員笑著點頭,“這還是去除水分後的淨產量,若是按新鮮玉米粒算,產量還能更高!”
接下來的測產,結果同樣喜人——剩下的九十九畝地,畝產最低的也有四石八鬥,最高的達到了五石二鬥,平均畝產正好五石。農戶們歡呼雀躍,有的甚至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俺們再也不用愁糧食不夠吃了!”一位農婦抹著眼淚,哽咽著說道,“有了這麼高產的玉米,俺家娃以後再也不用餓肚子了!”
李逸看著眼前的場景,心中滿是欣慰。他走到農戶中間,高聲說道:“鄉親們,這玉米高產,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朝廷說到做到,不僅會按照承諾,以高於市場價兩成的價格收購大家的玉米種子,還會給每戶額外發放兩貫錢的獎勵,鼓勵大家明年擴大種植!”
“多謝李大人!多謝朝廷!”農戶們紛紛朝著李逸拱手行禮,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與此同時,西北涼州的土豆試點田,也迎來了豐收的時刻。涼州的九月,風帶著幾分涼意,卻吹不散農戶們的熱情。土豆田裡,農戶們揮舞著鋤頭,小心翼翼地挖開土壤——一個個圓滾滾的土豆從土裡露出頭來,有的像拳頭大小,有的甚至比碗還大,表皮光滑,顏色呈淡黃色,看著就讓人歡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快,把土豆都裝到筐裡,小心彆碰壞了!”一位農科學子高聲喊道。農戶們連忙拿起籃子,將挖出的土豆輕輕放進籃子裡,再小心翼翼地搬到田邊。不一會兒,田邊就堆滿了裝滿土豆的籃子,遠遠望去,像一座座小山。
涼州刺史也親自來到試點田,監督土豆測產。當戶部官員宣布“土豆畝產六石折合成糧食當量,相當於水稻三石)”時,在場的所有人都激動得歡呼起來。“太好了!這土豆不僅高產,還耐旱!”涼州刺史興奮地說道,“七月那陣子,咱們這裡一個月沒下雨,我還擔心土豆會減產,沒想到竟然還能有這麼高的產量!有了這土豆,咱們涼州的糧食問題,再也不用愁了!”
一位農戶抱著剛挖出的土豆,笑得合不攏嘴:“以前種小麥,一畝地最多產一石五,現在種土豆,一畝地能頂兩畝小麥!明年俺要把家裡的十畝地都種上土豆,讓家裡人都能吃飽飯!”
蘇州玉米、涼州土豆高產豐收的消息,如同長了翅膀一般,迅速傳回了長安。李治得知後,龍顏大悅,立刻下旨,召李逸即刻入宮,還特意邀請了蘇定方、魏徵、長孫無忌等重臣,要在朝堂上共同商議“逸品糧”的推廣事宜。
次日清晨,李逸帶著玉米與土豆的樣本,走進了紫宸殿。此時,李治與重臣們早已等候在殿內,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期待。李逸快步走上前,將玉米棒與土豆放在殿中央的案幾上,恭敬地行禮:“臣李逸,參見陛下!”
“免禮!”李治笑著擺手,“李侍郎,快給朕與諸位愛卿講講,這兩種作物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李逸起身,指著案幾上的樣本,緩緩說道:“陛下,諸位大人,這兩種作物,除了高產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易儲存。玉米成熟後,可曬乾脫粒,存放在乾燥的倉庫裡,至少能存放三年;土豆則可放入地窖中窖藏,隻要控製好溫度與濕度,存放半年不成問題。這意味著,在災年的時候,它們能作為應急儲備糧,緩解糧食短缺的危機。”
蘇定方上前一步,拿起玉米棒,仔細查看了片刻,又用手指撚了撚玉米粒,眼中滿是讚歎:“這作物真是神奇!西北邊疆常年因為糧食運輸困難,士兵們時常吃不飽飯。若是在邊疆推廣種植這土豆,不僅能解決運輸問題,還能讓士兵們隨時吃到新鮮的糧食,實乃民生之福、國防之福啊!”
魏徵也點頭附和:“蘇將軍所言極是。如今大唐人口日益增長,糧食需求也越來越大,這兩種作物的出現,正好能解決大唐的糧食短缺問題。而且,它們適應性強,江南、西北、中原等地都能種植,推廣潛力巨大。”
李治看著案幾上的玉米與土豆,又看了看戶部呈上來的蘇州、涼州豐收報表,臉上的笑容愈發濃鬱。他沉吟片刻,突然說道:“李侍郎,這兩種作物能有今日的豐收,多虧了你的遠見與努力。朕決定,賜玉米、土豆‘逸品糧’之名,以此表彰你為大唐民生做出的巨大貢獻!”
“陛下!”李逸聞言,連忙跪地行禮,“臣隻是做了分內之事,不敢居功。這‘逸品糧’能高產,多虧了農科學子、女子學堂學員與農戶們的共同努力,更是陛下重視民生、大力支持的結果!”
“你不必過謙。”李治扶起李逸,語氣堅定地說,“朕意已決!除此之外,朕還下旨,從明年起,在江南、西北全麵推廣種植‘逸品糧’。朝廷會拿出五萬貫銀子,用於采購種子與改良農具,給種植‘逸品糧’的農戶每畝地發放兩貫錢的補貼,鼓勵大家多種糧、種好糧!”
“陛下聖明!”在場的重臣們紛紛跪地行禮,齊聲說道。
聖旨下達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大唐各地。江南的農戶們得知後,紛紛主動前往當地官府,申請擴大玉米種植麵積;涼州的農戶們則爭相報名,想要領取土豆種子;甚至連中原地區的洛陽、開封等地的官員,也紛紛上奏朝廷,請求在本地試點種植“逸品糧”,希望能讓當地百姓也受益。
在蘇州試點田,王老實拿著官府發放的種子補貼,激動地對家人說:“明年,俺要把家裡的二十畝地都種上玉米!有朝廷的補貼,還有李大人的指導,俺肯定能有個好收成,到時候,咱們就能蓋新房子,給娃娶媳婦了!”
在涼州,一位農戶抱著剛領到的土豆種塊,對身邊的鄰居說:“你看這土豆種塊,多飽滿!明年俺種上幾畝,不僅自己家夠吃,還能拿到集市上去賣,賺些銀子給家裡添幾件新衣裳!”
長安城裡,李逸站在皇家科學院的農科實驗室裡,看著農科學子們培育的“逸品糧”新種子,心中滿是期待。他知道,“逸品糧”的推廣,隻是一個開始。未來,他還要繼續改良種植技術,培育更高產、更耐旱的品種,讓“逸品糧”在大唐的每一片土地上紮根、生長,讓每一位大唐百姓都能吃飽飯、穿暖衣,讓大唐的盛世,因這金黃的“逸品糧”,更加繁榮昌盛。
窗外,秋風拂過,帶來了遠方田野的豐收氣息。李逸的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他仿佛看到,明年的此時,大唐的田野裡,處處都是金黃的玉米與飽滿的土豆,農戶們歡笑著收割,孩子們在田邊嬉戲,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便是他心中最美好的大唐盛世。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