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五年的初冬,洛陽老城的洛河畔,寒風卷著枯葉掠過夯土城牆,卻吹不散空氣中彌漫的淡淡腥臭味。洛陽刺史王敬之站在洛河岸邊,望著河麵上漂浮的菜葉、破布,眉頭緊緊皺成一團——此時雖非雨季,可老城街道兩側的明溝裡,仍有汙水緩慢流淌,最終彙入洛河,在河麵形成一道道渾濁的水痕。
作為大唐的東都,洛陽的繁華雖不及長安,卻也是人口數十萬的大都會。老城依洛河而建,街巷狹窄如網,多數房屋還是百年前的夯土結構。多年來,老城的汙水排放全靠街道兩側的明溝,這些明溝窄則一尺,寬不過兩尺,深度不足三尺,一到雨季,雨水夾雜著生活汙水倒灌,街道瞬間變成泥潭,行人需踩著木板才能通行。更嚴重的是,汙水淤積滋生蚊蟲,每年夏季都有小規模瘟疫發生,百姓苦不堪言。
王敬之就任洛陽刺史已有三年,始終想解決老城的汙水問題,卻苦於沒有成熟的方案——曾試過拓寬明溝,可雨季一到依舊倒灌;想效仿長安修建下水道,又不知從何入手。直到上月,長安城市改革的成效傳到洛陽,聽聞長安通過磚石下水道徹底解決了汙水淤積與瘟疫問題,王敬之如獲至寶,連夜撰寫奏疏,請求李治將洛陽列為“城市改革試點”,派工部官員攜帶圖紙與技術前來指導。
奏疏送出不過五日,長安便傳來批複——李治不僅準奏,還特意囑咐李逸選派經驗豐富的官員前往洛陽。李逸斟酌再三,最終選定了曾參與長安下水道建設的工部郎中劉遠。劉遠出身工匠世家,精通土木工程,長安東市片區的下水道便是由他負責,不僅工程質量過硬,還善於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方案,是此次洛陽改革的最佳人選。
臨行前,李逸特意召劉遠到府中,詳細交代:“洛陽與長安地形不同,長安地勢平坦,洛陽老城西高東低,且多夯土建築,地下水位高,你到了那裡,切不可照搬長安的‘磚石直埋’方案,一定要先勘察地形,因地製宜製定施工計劃。”他還將長安下水道的設計圖紙、水泥配方石灰與黏土按37比例混合,加入少量細砂增強硬度),以及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案,一並交給劉遠,再三叮囑:“務必確保工程質量,讓洛陽百姓也能早日過上乾淨舒心的日子。”
劉遠鄭重領命,帶著十名長安熟手工匠、兩百貫工程啟動資金,以及滿滿兩車施工工具,日夜兼程趕往洛陽。抵達洛陽的次日清晨,他便帶著工匠們深入老城,開始勘察地形。
洛陽老城以洛河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劉遠重點勘察了北城區——這裡是百姓聚居區,汙水問題最為嚴重。他手持羅盤與水平儀,沿著街道緩步前行,不時彎腰查看明溝的走向與深度,還讓工匠們挖掘探坑,測量地下水位。“大人,這裡的地下水位離地麵隻有五尺!”一名工匠從探坑中探出頭,高聲說道。
劉遠走到探坑旁,低頭查看後,若有所思地說:“地下水位這麼高,若按長安的方式將管道直埋地下,很容易導致管道滲水、坍塌。而且這裡的土壤多為黏土,遇水易膨脹,會擠壓管道,時間長了肯定出問題。”
勘察持續了整整三日,劉遠終於摸清了洛陽老城的地形特點:“老城整體西高東低,坡度約為千分之三,洛河穿城而過,正好可將下水道主乾道沿地勢向東延伸,直接接入洛河,利用自然坡度讓汙水順流排出,無需額外修建排水泵站,既節省成本,又減少故障風險。”
得知勘察結果,王敬之大喜過望,立刻在刺史府召開會議,邀請洛陽本地工匠、老城居民代表與劉遠共同商議施工方案。會上,劉遠將改良後的方案詳細說明:“我們不采用長安的‘圓形直埋管道’,而是先用青磚砌出‘u’形溝槽,溝槽寬三尺、深四尺,內側塗抹一層三寸厚的水泥,增強密封性,防止滲水;再在溝槽上方加蓋青石板,青石板與地麵齊平,石板之間用水泥勾縫,既不影響街道通行,又方便日後掀開檢修。”
他還特意畫出圖紙,指著上麵的“u”形溝槽解釋:“這種結構比圓形管道更穩固,能承受街道的壓力,而且內側光滑,汙水流動順暢,不易堵塞。針對地下水位高的問題,我們會在溝槽兩側挖掘排水暗溝,將地下水引入主乾道,避免土壤積水擠壓溝槽。”
可方案剛提出,便有本地工匠提出疑問:“劉大人,洛陽的青磚質量不如長安的堅硬,砌成‘u’形溝槽,能承受住青石板與街道的壓力嗎?萬一溝槽坍塌,可就麻煩了。”
劉遠早有準備,從隨身的布包裡取出兩塊青磚,一塊是長安燒製的,一塊是洛陽本地的,將兩塊磚同時放在石桌上,用錘子輕輕敲擊。長安青磚發出清脆聲響,完好無損;洛陽青磚雖有細微裂痕,卻並未破碎。“洛陽的青磚硬度確實稍遜,但我們可以通過增加溝槽壁厚來彌補——將溝槽側壁加厚至五寸,底部加厚至八寸,再用水泥加固,完全能承受住壓力。”他說著,又拿出一塊塗抹了水泥的青磚,“而且這水泥凝固後硬度極高,能增強溝槽的整體穩定性,大家放心便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居民代表的顧慮則更多。一位住在北城區的張婆婆,今年七十多歲,在老城住了一輩子,聽到要挖溝修下水道,忍不住擔憂地說:“劉大人,俺們那街道本就窄,要是挖溝,俺們咋出門買東西?還有俺家那房子,是俺爺爺輩傳下來的夯土房,挖溝會不會把地基給挖鬆了,房子塌了可咋整?”
王敬之連忙安撫:“張婆婆,您彆擔心,劉大人已經考慮到這些問題了。施工時會保留街道一半的寬度供行人通行,不會影響大家出行;而且下水道主乾道會沿街道兩側修建,距離房屋地基至少三尺,還會派工匠提前加固房屋地基,絕對不會讓房子出問題。”
劉遠也補充道:“若是大家不放心,我們可以先在北城區的翠花巷試點,修好一段讓大家看看效果,沒問題了再全麵施工。施工期間,官府還會派專人在街道旁設立臨時便民點,給大家送水送菜,解決生活不便。”
在劉遠與王敬之的耐心解釋下,居民們的顧慮漸漸消散。張婆婆笑著說:“要是真能像長安那樣,下雨後街道不積水,不鬨瘟疫,俺們就支持!”
半個月後,洛陽老城下水道工程正式啟動。施工隊由兩百名洛陽本地工匠與十名長安熟手工匠組成,劉遠將隊伍分為五個小組,每組負責一片區域,采用“分段施工、逐段驗收”的方式推進。他每天都泡在工地上,從溝槽開挖、青磚砌築,到水泥塗抹、青石板鋪設,每個環節都親自監督,手把手教本地工匠技術。
在翠花巷的施工現場,劉遠蹲在溝槽旁,看著一名本地工匠塗抹水泥,忍不住上前糾正:“水泥要塗抹均勻,尤其是溝槽的轉角處,一定要塗厚些,這裡最容易滲水。塗抹後要用抹子將表麵刮平,這樣才能保證密封性。”他一邊說,一邊拿起抹子示範,動作嫻熟利落。
那名工匠名叫李二柱,是洛陽本地有名的瓦匠,起初對長安來的“新技術”還有些不服氣,可看到劉遠的示範與講解,又親眼看到水泥凝固後的硬度,漸漸心服口服:“劉大人,您這技術真是厲害!俺以前砌牆隻用黃泥,哪見過這麼好用的水泥,以後俺們蓋房子也能用這東西!”
劉遠笑著點頭:“等工程結束,我把水泥配方交給你們,以後洛陽蓋房、修路都能用。”
施工過程中,王敬之也時常到工地巡查,不僅送來糧食與飲水,還組織衙役維持現場秩序,確保施工順利進行。為了讓居民們及時了解工程進度,他還在每條街道的入口處設立了“工程公示牌”,每天更新施工進度與次日施工區域,方便居民安排出行。
兩個月後,洛陽老城的下水道主乾道全部完工。主乾道總長五十餘裡,從西城區的麗景門開始,沿街道向東延伸,途經北城區、南城區,最終在洛河岸邊的碼頭處彙入洛河。為了慶祝工程完工,王敬之特意組織了一場“通水儀式”,邀請劉遠、工匠代表與居民代表共同見證。
儀式當天,劉遠打開西城區麗景門旁的進水閘,清水順著明溝流入下水道。居民們圍在街道兩側,緊張地注視著溝槽上方的青石板——以往隻要下雨,這裡就會積水,如今清水流入下水道,青石板旁的縫隙裡沒有一絲水滲出,街道始終保持乾爽。
更令人驚喜的是,通水儀式後的第三日,洛陽便迎來了一場大雨。雨勢持續了整整一個上午,以往雨後泥濘不堪的街道,如今卻乾乾淨淨,雨水順著街道兩側的排水口流入下水道,再通過主乾道彙入洛河,沒有出現絲毫倒灌現象。
雨停後,張婆婆提著菜籃走出家門,看著腳下乾爽的青石板路,臉上滿是驚喜。她走到鄰居家門前,笑著說:“你看這街道,以前下雨後,俺家門檻都得墊三塊磚頭,現在好了,出門再也不用踩泥了!這下水道真是修到俺們心坎裡了!”
鄰居也笑著附和:“可不是嘛!以前一到雨季,家裡就潮得厲害,還總有蚊子,今年有了下水道,家裡也乾爽多了,再也不用天天點艾草驅蚊了!”
除了下水道,洛陽還參照長安模式,同步推進公共廁所與垃圾集中處理建設。王敬之按照“每坊一座”的標準,在老城的二十座坊中各修建了一座公共廁所,廁所采用磚石結構,內部鋪設青石板,汙水通過支管直接接入下水道;街道旁每隔五十步放置一個木質垃圾木箱,每天清晨,官府派馬車將木箱中的垃圾運到洛河邊的碼頭,再用渡船運到下遊的荒島上集中填埋,填埋前還會撒上石灰消毒。
負責清掃翠花巷公共廁所的保潔員,正是之前擔心施工影響生活的張婆婆的兒子李鐵柱。李鐵柱原本是個遊手好閒的無業遊民,此次官府招募保潔員,他在張婆婆的勸說下報了名,負責翠花巷與相鄰的平康坊兩座坊的廁所清理與垃圾清運,每月能拿到一貫五百文的工錢。
“以前俺總覺得乾這活丟人,現在才知道,這活既體麵又能掙錢。”李鐵柱一邊清掃廁所,一邊感慨道,“看著街道變乾淨,鄰居們都誇俺,俺心裡也高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隨著下水道、公共廁所與垃圾處理三項改革同步落地,洛陽老城的環境一天天改善。曾經汙水橫流的街道變得乾淨整潔,空氣中的腥臭味漸漸消散,洛河河麵的漂浮垃圾也少了許多。到了次年夏季,洛陽老城不僅沒有發生瘟疫,蚊蟲數量也大幅減少,百姓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消息傳到長安,李治龍顏大悅,特意下旨嘉獎劉遠與王敬之:“洛陽城市改革試點成功,為各地城市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朕決定,從明年起,將洛陽的改革經驗推廣到揚州、成都、廣州等大城市,讓更多百姓受益!”
李逸得知洛陽的改革成效後,也十分欣慰。他特意給劉遠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洛陽改革的成功,關鍵在於因地製宜、靈活調整方案。未來推廣到其他城市,仍需堅持這一原則,根據各地地形、氣候與建築特點,製定適配的改革計劃,不可一概而論。”
此時的洛陽老城,洛河畔的柳樹抽出了新芽,春風拂過,帶來了清新的氣息。居民們沿著洛河岸邊散步,看著乾淨的街道與清澈的河水,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張婆婆帶著小孫子在巷口玩耍,小孫子手裡拿著剛買的糖人,在青石板路上歡快地奔跑,再也不用擔心踩到泥坑。
劉遠站在洛河岸邊,望著彙入洛河的下水道出口,心中滿是成就感。他知道,洛陽的改革隻是開始,未來,大唐的每一座城市,都將像長安與洛陽一樣,變得乾淨、整潔、宜居,成為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而這,正是李逸推動城市改革的初心,也是大唐盛世最生動的注腳。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