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裡的臨時據點藏在一處向陽的山洞裡,洞口被藤蔓和枯枝遮掩,不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洞外的寒風卷著碎雪,往衣領裡鑽,洞內卻因為生了堆篝火,泛著暖意——王鐵錘正把拆下來的機床零件擺在篝火旁烘乾,防止受潮生鏽;孫小虎蹲在角落,用撿來的樺樹枝修補裝工具的木箱;兩名學徒則在陳婉兒的指導下,把剩餘的火藥按分量分裝,用油紙包成小包,方便攜帶。
李錚手裡捏著前線傳來的急信,指腹反複摩挲著“子彈告急”四個字,眉頭擰成了疙瘩。信是三營通訊員連夜送來的,字跡潦草,還帶著血跡——三營在黑石嶺跟日軍遭遇,打退了鬼子三次進攻,卻因為子彈不夠,隻能放棄剛占領的陣地,不少戰士因為沒子彈,隻能拚刺刀,傷亡慘重。
“子彈隻剩不到兩百發了,三營守著黑石嶺,那是鬼子進山的必經之路,要是丟了,咱們的臨時據點也會暴露。”李錚把信遞給眾人,聲音壓得很低,卻帶著沉甸甸的分量,“咱們現在有手榴彈,但子彈太少,戰士們手裡的槍大多成了燒火棍,得想辦法弄子彈。”
王鐵錘放下手裡的機床主軸,黝黑的臉上滿是急色:“可咱們沒有子彈生產線,連造子彈的銅殼都沒有,咋弄?總不能用石頭當子彈吧?”他說著拍了拍身邊的步槍,槍膛裡空蕩蕩的,隻有一根通條。
孫小虎忽然抬頭:“俺聽村裡的老獵戶說過,以前沒子彈的時候,他們會把打空的彈殼撿回來,重新裝上火藥和鉛彈頭,照樣能用。咱們是不是也能試試複裝子彈?”
“複裝子彈!”陳婉兒眼睛一亮,立刻從帆布包裡翻出一本泛黃的手冊——是之前兌換技術手冊時附帶的《彈藥複裝簡易指南》,“手冊裡寫了複裝子彈的步驟,需要彈殼、火藥、底火和彈頭。彈殼可以去戰場撿,火藥咱們有,底火可以用雷汞自製,彈頭能用鉛塊熔鑄,咱們現在缺的就是彈殼和鉛塊。”
李錚立刻拍板:“就這麼辦!滿倉,你帶兩名戰士去黑石嶺戰場,把能找到的彈殼都撿回來,注意安全,鬼子可能還在附近巡邏;老錘,你跟我去山裡找鉛塊,老鄉家的舊鉛壺、鉛勺都能要過來,實在沒有,就熔鑄錫塊代替,雖然威力差點,但總比沒有強;婉兒,你帶著小虎和學徒,先做熔鉛的模具,再試試自製底火,雷汞的配方手冊裡有,用硝酸、汞和酒精就能做,咱們帶的試劑裡正好有這些;學徒們,你們負責清理撿回來的彈殼,用開水煮掉裡麵的殘渣,再用砂紙打磨乾淨。”
眾人立刻行動起來。劉滿倉帶著戰士,揣著兩顆手榴彈,趁著夜色往黑石嶺趕——戰場離臨時據點有十裡地,夜裡鬼子的警戒鬆,正好適合撿彈殼。李錚和王鐵錘則往附近的村莊走,老鄉們聽說要造子彈打鬼子,都很積極,有的拿出家裡傳下來的舊鉛壺,有的翻出平時用的鉛勺,甚至還有個老鄉把給孩子做玩具的鉛塊都捐了出來,沒一會兒就湊了滿滿一布袋鉛塊。
陳婉兒和孫小虎在山洞裡搭起簡易的熔鉛爐——用一個破陶罐當爐子,裡麵放滿木炭,罐口架著一把長柄鐵勺,用來熔鉛。孫小虎用木頭刻了個彈頭模具,分成兩半,合起來就是彈頭的形狀;兩名學徒則按陳婉兒的指示,用硝酸、汞和酒精調配雷汞,雖然過程很危險,雷汞容易爆炸,但他們都很小心,一點點攪拌,生怕出意外。
天快亮時,劉滿倉帶著戰士回來了,身上沾著不少泥土,布袋裡卻裝滿了彈殼——有三八式步槍的,有漢陽造的,還有幾發機槍彈的彈殼,足足有三百多個。“戰場附近有鬼子的巡邏隊,俺們躲在彈坑裡,等他們走了才敢出來撿,還好沒被發現。”劉滿倉擦了擦臉上的汗,把布袋遞給學徒,“彈殼上有不少血和泥土,得好好清理。”
學徒們立刻燒開水,把彈殼放進鍋裡煮,水開後,裡麵的血和殘渣慢慢浮了上來,再用鐵絲裹著紗布,伸進彈殼裡擦拭,很快就把彈殼清理乾淨了。王鐵錘把鉛塊放進鐵勺裡,架在熔鉛爐上,炭火把鉛塊慢慢熔化成銀白色的液體,孫小虎則把鉛液倒進彈頭模具裡,等冷卻後打開模具,一個個圓滾滾的鉛彈頭就做好了,雖然表麵有點粗糙,但形狀很規整。
陳婉兒也成功做出了底火——把雷汞裝進小銅帽裡,再用蠟封好,就是簡易的底火,雖然發火率不如正規底火,但測試了幾次,十發有八發能打響。“現在就差裝填火藥了!”陳婉兒拿著底火,興奮地說,“咱們按手冊上的劑量,每發子彈裝1.5克火藥,太多會炸膛,太少射程不夠。”
李錚拿出天平,仔細稱量火藥,每個彈殼裡都裝1.5克,再放上底火,最後把鉛彈頭壓進彈殼,一顆複裝子彈就做好了。他拿起做好的子彈,裝進步槍彈倉,拉了拉槍栓,又扣了扣扳機沒上膛),感覺和正規子彈沒什麼區彆。“咱們先做五十發試試,送到三營去,看看能不能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中午時分,五十發複裝子彈做好了,李錚讓通訊員趕緊送到三營。傍晚時分,通訊員回來了,還帶來了三營營長的回信——信裡說,複裝子彈很好用,雖然射程比正規子彈近了點,但在近距離戰鬥中完全夠用,剛才用這些子彈打退了鬼子的一次小規模進攻,還繳獲了一挺輕機槍,讓作坊再多多複裝,越多越好。
眾人看著回信,都露出了笑容。王鐵錘拍著大腿說:“太好了!俺就說複裝子彈能行!以後咱們天天做,讓前線的兄弟們有足夠的子彈打鬼子!”孫小虎也說:“俺再把彈頭模具改進一下,做得更精準,讓子彈的射程更穩定。”
可高興沒多久,新的問題就來了——撿回來的彈殼隻有三百多個,用完了就沒了,而且鉛塊也不多了,隻夠再做兩百發子彈。李錚看著剩下的鉛塊,皺起了眉頭:“滿倉,你再帶些人去其他戰場撿彈殼,尤其是之前八路軍和鬼子交過手的地方,越多越好;老錘,你去山裡找找有沒有鉛礦,就算是伴生礦也行,咱們自己煉鉛;婉兒,你再想想,有沒有其他材料能代替鉛做彈頭,比如銅塊、鐵塊,雖然重量輕,但能應急。”
陳婉兒想了想:“銅塊和鐵塊的密度比鉛小,射程會更短,但可以把彈頭做得大一點,增加重量,說不定能行。另外,咱們可以在火藥裡加少量硫磺,提高燃燒速度,彌補彈頭重量的不足,但這樣會增加槍管的磨損,不過現在也顧不上這些了。”
夜幕再次降臨,山洞裡的熔鉛爐還在燒著,孫小虎在改進彈頭模具,學徒們在清理新撿回來的彈殼,王鐵錘則在研究如何煉鉛,陳婉兒在調整火藥配方,李錚則在整理複裝子彈的流程,準備製定標準,讓每個人都能按標準生產,提高效率。
洞外的寒風還在刮,鬼子的威脅還在,但山洞裡卻充滿了暖意和乾勁。每個人都知道,複裝子彈雖然是權宜之計,但能解前線的燃眉之急,能讓戰士們多一分活命的機會,就算再苦再累,也值得。李錚看著眼前忙碌的眾人,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造出更多的子彈,造出更好的武器,總有一天,要把鬼子徹底趕出中國,讓戰士們再也不用為彈藥發愁!
喜歡烽火鍛山河請大家收藏:()烽火鍛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