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月亮掛在樹梢,雜院的場地上堆著柴火,列國的男女老少圍坐成圈。秦國的老漢撥著三弦,楚國的姑娘彈著古箏,魯國的書生吹著笛,調子剛起,就有人跟著哼,列國的口音混在一起,像溪水彙進大河。
“公孫先生,您看這歌會拾掇得中不中?”王二愣子往火堆裡添了根木柴,火星“劈啪”往上跳,“昨兒個李掌櫃從‘混味鋪’端來些乾果,列國的果子曬的,秦國的紅棗、趙國的核桃、楚國的板栗,放在漆木竹編盒裡,吃著聽著才舒坦。”
公孫矩剛把“華夏”劍靠在老槐樹下,劍鞘上的“暖”字紋旁,新長出的“和紋”像串音符,把之前的紋路都串得有了節奏。“這融合歌得湊夠百樣樂器才像樣,”他幫著擺譜架,“阿柴剛從庫房取了些新做的家夥,都是列國手藝合著做的,竹身漆麵的笛子、木架絲弦的琴,奏起來準好聽。”
說話間,小石頭抱著個竹製漆麵的小鼓跑過來,鼓身上的紋路竟和劍上的和紋一個樣。“娃非要跟著楚竹匠和秦漆匠學做樂器,”王二愣子媳婦拿著塊布跟在後頭,“說要做個能敲出列國調子的鼓。”
小石頭把鼓往劍旁邊一放,劍穗突然晃了晃,掉下來片銅鈴,落在鼓麵上,正好卡在紋路的空當處,敲一下,“叮”的一聲,清越得像泉水滴在石頭上。
一、歌會裡的巧思
搭歌會場子的時候最熱鬨,列國的物件往院裡一湊,秦國的氈墊、趙國的木凳、楚國的竹席擺得齊齊整整,木匠的刨子修修這個,篾匠的刀子整整那個,轉眼間,個熱熱鬨鬨的場子就成了,像個露天的戲台。
“這歌會得摻著列國的家什才舒坦,”老樂師調著琴弦,“秦國的氈墊軟和,楚國的竹凳透氣,魯國的木桌穩當,湊在一塊兒唱歌才得勁,就像咱這院裡的調子,各有各的味才好聽。”
公孫矩幫著掛燈籠,把燕國的紙燈和韓國的紗燈串在一起,燈籠上畫著列國的樂器,風吹過的搖晃,竟和劍上的和紋節奏分毫不差。“您看這燈籠,”他指著上麵的畫,“秦國的三弦顯渾厚,楚國的古箏顯清亮,魯國的笛子顯悠揚,配著來才和諧。”
阿柴在旁邊擺樂器,突然指著場地的影子:“師父,這樂器的影子跟劍上的和紋對上了!”
眾人湊過去看,果然見不同樂器的影子在地上連成譜,秦國的弦樂器影裡裹著趙國的管樂器影,楚國的打擊樂器影纏著齊國的彈撥樂器影,像把列國的調子都譜成了曲。
“昨兒個試唱《合歡調》的時候,”李掌櫃提著壺酒進來,“秦國的老漢想多彈三弦,楚國的姑娘說要多奏古箏,最後各讓一步,輪著來,聽著竟比單用一種樂器還順耳,連教書先生都跟著哼。”
繡娘捧著個樂器套進來,裡麵是列國手藝合做的琴套,秦國的漆布麵、魯國的木襯裡、楚國的竹編邊,做得結結實實。“這是給樂器做的衣裳,”她往每個套裡放了塊鬆香,“做的時候用了列國的巧思,秦國的防潮、趙國的耐磨、楚國的透氣,混著做才護樂器。”
小石頭突然指著火堆上方的火星,眾人抬頭,見火星在夜空裡連成個“和”字,正好把劍的影子圈在中間。
二、融合樂器裡的名堂
做融合樂器的時候總有人搭把手,列國的材料在桌上鋪開,秦國的桐木、趙國的竹子、楚國的絲弦堆得像小山,匠人的手削一下這個,繃一下那個,轉眼間,件件融合樂器都做得稱手,像天生就該這麼響。
“這融合樂器得混著做才中聽,”老木匠刨著琴身,“秦國的硬木做共鳴箱,楚國的軟竹做琴杆,魯國的絲線做琴弦,看著簡單,其實藏著列國的巧勁。”
公孫矩幫著調琴弦,把齊國的絲弦和燕國的羊腸弦擰在一起,繃在琴上,用手一撥,竟發出種說不出的渾厚又清亮的音,像遠山傳來的回響。“您看這音色,”他指著振動的弦,“秦國的弦音沉,就得配高點的音;楚國的弦音高,得配低點的音,湊在一塊兒才順耳。”
貨郎背著布包路過雜院,見裡麵熱鬨,掀簾進來:“俺從南邊帶了些銅片,能給樂器當配件,要不要試試?”
他把銅片裝在笛子的吹口上,楚國的竹笛頓時添了三分清亮,吹起來像黃鶯在唱,連最不愛聽歌的孩子都停下了玩鬨。“這叫‘音和諧’,”貨郎舉著笛子笑,“去年在魏國的廟會上,用這銅片做的樂器,列國的樂師都搶著要,連宮裡的樂隊都來訂。”
公孫矩把劍放在融合樂器旁,劍鞘上的水珠滴在琴身上,竟讓散開的木紋慢慢聚成個圓,圓心處正好是秦木楚竹合製的地方。
“這劍是真懂音樂的,”老樂師指著新紋,“知道咱今兒做的是《共鳴器》。”
正說著,教書先生拄著拐杖來了,手裡拿著本《列國樂誌》,裡麵記著列國調子融合的故事,秦國樂師學楚曲、魯國樂師學秦腔、楚國樂師學魯調都有,頁邊寫滿了批注。“這是給大夥找靈感的,”先生指著故事,“得讓他們知道,音樂融合的門道,跟列國的相處是一個理,和而不同才長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三、融合歌進萬家
融合歌傳遍村子那天,列國的人在田間地頭都哼著調子,秦國的農夫耕地時唱,楚國的婦人織布時和,趙國的孩子放牛時吼,調子在風裡飄,像朵會跑的花。
“今兒教的是《過日子謠》,”王二愣子媳婦舉著個歌詞板喊,“秦國的調子唱耕耘,魯國的調子唱收獲,楚國的調子唱歡慶,合在一起才完整,聽著聽著就會了。”
公孫矩坐在老槐樹下,看著眾人學唱歌,旁邊的小石頭抱著自己做的小鼓,正跟著老樂師學節奏。“慢點敲,”公孫矩幫孩子扶了扶鼓槌,“這調子越唱越順口,就像日子越過越順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