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的熱風裹著稻花香漫過田壟,列國的農夫已扛著護穗家夥往地裡趕。秦國的漢子扛著竹支架,竹竿上還沾著晨露;楚國的農婦挎著草繩筐,繩頭編著防滑的活結;魯國的田夫推著木夾板,板麵上磨得發亮。工具碰著稻穗的“沙沙”聲,像給作物搭架子的輕響,引得埂邊的狗尾草都晃著毛茸茸的穗子。
“公孫先生,您看這稻穗沉得,再不扶就得倒!”王二愣子蹲在田壟間,手指捏著彎垂的稻穗,穀粒飽滿得能擠出白漿,“昨兒個農具坊新做的家夥,秦國的竹架、趙國的麻繩、楚國的木夾,混著使既穩當又不傷穗。”
公孫矩剛把“華夏”劍靠在田邊的老柳樹上,劍鞘上的“壯”字紋旁,新長出的“穩紋”像串交錯的支架,把舊紋路襯得更紮實。“這扶穗防倒得像給娃搭搖籃,”他撥開稻叢看根係,“阿柴從江南學的法子,秦國的架支稈、楚國的繩纏穗、魯國的板護邊,三樣配合著來,穗才沉得住氣。”
說話間,小石頭抱著個竹編穗籠跑過來,籠底的編紋竟和劍上的穩紋一個樣。“這是跟魯國家爺學編的‘分穗籠’,”王二愣子媳婦拎著水壺跟在後頭,壺裡泡著解暑的荷葉茶,“一格放待扶的穗、一格盛綁好的稈、一格裝備用的繩,乾活時不混手。”
小石頭把穗籠往劍邊一放,劍穗突然晃了晃,墜下根細竹片,正好卡在籠底的支架縫裡“哢嗒”一響,原本鬆垮的籠底頓時繃直,引得跟著看熱鬨的小雞都啄著籠邊打轉。
一、扶穗架的巧思門道
搭工具的時候最熱鬨,列國的護穗家夥往田埂上一攤,秦國的竹支架、趙國的麻繩子、楚國的木夾板擺成排,削竹的“沙沙”聲、搓繩的“嗡嗡”聲、敲打的“當當”聲纏成團,轉眼間,件件家什就收拾得稱手,像等著托舉豐收的幫手。
“這扶穗家夥得按作物挑,”老農夫用手掂了掂竹架,“秦國的竹架輕,適合稻子這類軟稈;楚國的木夾硬,剛好護麥子的粗稈;魯國的麻繩韌,綁穀子的細稈不勒傷。就像給不同的娃選不同的衣裳,合身才舒服。”
公孫矩幫著改竹支架,把燕國的細竹篾纏在韓國的粗竹竿上做分叉,又在頂端包了層秦國的軟布,架在稻稈旁“輕輕”一碰,既穩當又不磨稈。“你看這高度調節,”他往支架下墊了塊土塊,“稻子穗沉,架得矮點;麥子稈高,架得高點;穀子居中,一架能護三叢。”
阿柴在旁邊挖排水溝,突然指著地上的影子喊:“師父,這竹架的影子,跟劍上的穩紋對上了!”
眾人扭頭一看,可不是嘛!竹架的影子在地上織成網格,麻繩的影子纏成弧線,木夾的影子擋成直線,三股影子在地上鋪成張托網,把列國的巧思都兜在裡頭。
“昨兒個試扶‘共穗田’時差點吵起來,”李掌櫃提著個藤籃過來,籃裡的涼糕還冒著涼氣,“秦國的小夥想密點架,說穩當;楚國的媳婦說要疏點綁,怕悶著穗。最後各讓一步,按穗密度調間距,連教書先生都誇這法子細。”
繡娘抱著個布包袱走來,裡麵是列國農夫用的護具:秦國的布袖套沾著桐油,魯國的草草帽編著稻穗紋,楚國的麻手套打著防滑結。“這是給大夥備的,”她往每個袖套裡塞了塊薄荷糖,“袖套防竹刺,手套防滑繩,嘴裡含點涼的,乾活不中暑。”
小石頭突然指著柳樹頂,眾人抬頭,見陽光穿過葉縫,在地上投出個歪歪扭扭的“穩”字,正好把劍的影子圈在正中間。
二、協作扶穗的鮮活光景
乾活的時候,列國的農夫自發分了夥。秦國的漢子在前頭搭架,竹支架“輕輕”往稻叢裡一插,手一擰就固定住;楚國的農婦跟在後頭纏繩,麻繩“繞繞”地在穗稈間打個活結,既不勒稈又不鬆垮;魯國的田夫推著木夾板殿後,夾板“緩緩”地靠在壟邊,擋住風吹倒的穗。
“今兒這穗扶得,比給娃紮辮子還細!”王二愣子媳婦舉著麻繩吆喝,繩上還沾著稻花,“秦國的架支得直,魯國的板護得嚴,楚國的繩纏得勻,三樣齊活,穗想倒都難!”
公孫矩站在田埂上,看著護穗架像小傘似的撐在田裡,旁邊的小石頭正踮著腳學綁繩,繩子總纏成死結。“綁穗得打活結,”公孫矩握著他的手繞了兩圈,“像給穗子係腰帶似的,鬆緊要剛好,既托得住又不勒疼。”
才乾了不到兩個時辰,帶著稻香的風就漫了整個村子。東頭的稻田已搭好架,西頭的麥田纏完了繩,北坡的穀子地墊上了夾板,三夥人配合得像台轉得順溜的織機,引得路過的貨郎都停下擔子拍巴掌。
“你看這搭配多妙,”隔壁的老太太坐在埂上擇豆角,銀白的頭發被風吹得飄起來,“搭架的是秦國的老漢子,遞繩的是楚國的大姑娘,墊夾板的是魯國的半大孩,忙著忙著就忘了誰是哪國的,倒像一家子護自家的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扶到列國合種的“同心穗”田時,田裡更熱鬨了。秦國的農夫用步量著架距,楚國的農婦數著繩結,魯國的田夫記著夾板位置。指尖碰過的稻穗,都穩穩地托在架上,連飛過的白鷺都落下來,在埂上踱著方步,好像也在看這豐收的盼頭。
“這混著扶穗,扶的不光是稈,更是大夥的盼頭,”李掌櫃蹲在埂上喝荷葉茶,粗瓷碗沿沾著稻花,“就像去年修的曬穀場,秦國的木匠搭架、楚國的瓦匠鋪地、魯國的石匠壘邊,場平了,穗穩了,心裡才踏實。”
歇晌時,小石頭拉著公孫矩去看自己扶的那片稻穗,整整齊齊像排小傘。剛走到劍旁邊,稻穗上的露水突然順著架杆滴下來,和劍鞘上的穩紋在陽光下融成一片,像給田地蓋了層發亮的保護網。
“這劍和小石頭,怕是一夥的吧?”有人在埂上大著嗓門笑。
三、應對暴風的協作智慧
午後突然變了天,烏雲像黑布似的往天上蓋,風“嗚嗚”地卷著稻穗晃。列國的農夫趕緊加緊乾活:秦國的漢子往竹架下加土塊,楚國的農婦把麻繩纏得更緊,趙國的田夫往木夾板旁堆草垛。風聲裡還夾著雷聲,倒像在催著大夥快些護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