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柴在旁邊擦打穀機,突然指著機器上的木紋喊:“師父,您看這木紋,跟劍上的享紋有點像!”
眾人湊過去一看,可不是嘛!機器上的木紋交織著,像串小小的糧倉,又像碗碟,倒真跟劍上的享紋呼應上了。“這是好兆頭,”李掌櫃笑著說,“來年農具好用,準能再豐收!”
小石頭也跟著學修農具,他拿著塊小磨石,學著給小鐮刀開刃,雖然磨得不快,卻磨得認真。“俺這鐮刀明年要割俺種的麥子!”他舉著鐮刀,驕傲地說,引得大夥都誇他有誌氣。
繡娘也來幫忙,她給修好的農具係上紅繩:“係上紅繩,來年順順利利,莊稼長得旺!”秦國的鐮刀、楚國的稻桶、魯國的打穀機,都係上了紅紅的繩,看著就喜慶。
四、春耕規劃的妙討論
修繕完農具,大夥又聚在糧倉前,商量明年的春耕計劃。秦國的張大哥拿出今年的收成賬本,指著上麵的數字說:“今年東頭的麥田收成最好,明年咱再多開兩畝!”
楚國的劉嬸也說:“西頭的稻田今年有點澇,明年咱得把排水溝挖深點,再多種點耐澇的稻種。”
魯國的王大叔從懷裡掏出包種子,打開一看,裡麵是飽滿的豆種:“這是俺托人從外地換來的新豆種,明年咱試種幾畝,看收成咋樣。”
公孫矩拿出張田地分布圖,上麵畫著列國合耕的地塊:“明年咱還按‘混種’的法子,秦國的麥子種在東頭,楚國的稻子種在西頭,魯國的豆子種在北坡,中間種點雜糧,不管天旱天澇,都有收成。”
小石頭也湊過來,指著圖上的一小塊地說:“俺要在這兒種麥子!明年俺自己割!”
大夥都笑著點頭:“行!給你留一小塊地,明年就看你的了!”
為了明年的收成,大夥還一起測土——秦國的漢子用木鏟挖土樣,楚國的農婦用手捏土判斷乾濕,魯國的田夫用試紙測酸堿度。“東頭的土偏堿,得多施點有機肥;西頭的土偏酸,得撒點草木灰;北坡的土正好,不用調。”公孫矩看著測土結果,跟大夥說。
貨郎背著布袋子逛到糧倉前,見大夥在商量春耕,趕緊扯開嗓子喊:“瞅瞅俺帶啥好東西了!這‘壯苗肥’是用列國的草藥和糞肥混的,明年下種時撒點,苗長得壯還抗病!”
他往土樣裡撒了點肥,原本乾硬的土,看著都鬆軟了些。“這肥摻了秦國的苦參、楚國的艾草、魯國的堆肥,都是好東西,”貨郎舉著肥塊笑得滿臉褶子,“去年在魏國農莊試了,苗比往常高半尺!”
“俺家明年要多買點這肥!”王二愣子趕緊說,“明年爭取比今年收得還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五、歲月裡的耕守盼
霜降那天,糧倉前的老椿樹上落滿了黃葉,列國的人又聚在倉前,給糧倉做最後一次檢查——撒上最後一層草木灰,掛上最後一批艾草包,鎖好倉門,把鑰匙交給大夥輪流保管。
公孫矩摸著靠在椿樹上的“華夏”劍,劍鞘上的享紋旁,新的“耕紋”已悄悄冒頭,像剛犁好的田壟。“明年開春,咱還一起種糧,”他看著大夥,“一起耕、一起護、一起收,讓糧倉年年都滿,日子年年都甜。”
王二愣子握著鑰匙,笑著說:“明年俺第一個來開倉取種!爭取元宵節前就把地整好!”
楚國的劉嬸也說:“明年俺還來教大夥編竹稻桶,編得更結實點,不撒粒!”
魯國的王大叔拍著打穀機,說:“明年俺把機器調得更順,脫粒更快!”
小石頭拉著公孫矩的衣角,仰著小臉問:“師父,明年俺能自己種一畝地不?俺保證好好種,收了糧給大夥做麥餅吃!”
公孫矩摸著他的頭,笑著點頭:“能!明年給你留一畝最好的地,讓你種出最飽滿的麥子!”
後來,這糧倉成了全村的“定心倉”,每年立秋後,列國的人都會來護倉、分享、修農具、做規劃。老椿樹下的劍,依舊靠在那裡,劍鞘上的紋路越來越密,有倉紋、享紋、耕紋,像把歲歲耕守的圖景織在了上麵。
有個史官路過,蹲在樹下看了半天,在《春秋會要》續卷裡寫道:“所謂久安,不過是把各家的心意守在一座倉裡,你護一年、我盼一歲、他耕一春,年深日久,就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歲歲豐。”
而那柄“華夏”劍,依舊靠在老椿樹上,劍鞘上的紋路在陽光下閃著光。有人說這劍沾了煙火氣,摸著總帶著點暖;隻有公孫矩知道,那暖哪是劍上的,是千萬雙手守過的糧倉在發熱,是千家萬戶的日子在變暖,在木頭裡生了根,開了花。
喜歡青史照山河請大家收藏:()青史照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