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完年禮,大夥又聚在雜院做年飯。秦國的麥餅、楚國的臘肉、魯國的花生粥,擺了滿滿一桌子。列國的人圍著桌坐,你敬我一杯酒,我給你夾塊肉,小黃狗蹲在桌下,小石頭也給它夾了塊肉,它吃得尾巴直晃,引得大夥都樂。
“這年過得熱鬨,比自家過年還開心!”李掌櫃喝著米酒,笑著說,“要不是大夥一起種糧、一起收糧,哪能有這麼好的年禮、這麼香的年飯?”
四、冬閒互助的實光景
臘月裡,村裡有人家蓋新房,列國的人都去幫忙。秦國的漢子幫著搬磚,楚國的農婦幫著和泥,魯國的田夫幫著搭架,連小石頭都跟著遞磚,跑得滿頭汗。
“蓋新房是大事,大夥都來幫襯,快得很!”蓋房的王大爺笑得合不攏嘴,“要不是大夥幫忙,俺這房過年都蓋不好。”
公孫矩幫著看圖紙,調整房梁的角度:“這房梁得架正了,不然不結實;牆得砌直了,不然漏風,來年住得才舒服。”
阿柴在旁邊遞工具,突然指著房梁上的木紋喊:“師父,您看這木紋,跟劍上的冬紋有點像!”
眾人湊過去一看,可不是嘛!房梁上的木紋交織著,像層厚實的雪絨,倒真跟劍上的冬紋呼應上了。“這是好兆頭,”李掌櫃笑著說,“新房結實,來年日子也結實!”
除了蓋房,誰家有彆的事,大夥也都來幫忙。張家的牛病了,秦國的獸醫來瞧;李家的柴火不夠了,楚國的農夫幫著砍;王家的孩子沒人看,魯國的農婦幫著帶。整個冬天,村裡都熱熱鬨鬨的,沒有閒下來的時候。
“冬閒不是真閒,互相幫襯才好,”教書先生坐在曬暖的牆根下,慢悠悠地說,“古人說‘鄰裡相幫,冬日不涼’,咱這就是,不管哪國的人,湊在一塊兒就是一家人。”
五、盼春規劃的妙討論
過了小年,列國的人又聚在糧倉前,商量明年的春耕細節。秦國的張大哥拿出今年的田地賬本,指著上麵的數字說:“今年東頭的麥田畝產高,明年咱再多施點肥,爭取更高產!”
楚國的劉嬸也說:“西頭的稻田今年修了排水溝,不澇了,明年咱多種點早稻,能多收一季!”
魯國的王大叔從懷裡掏出包新種子,打開一看,裡麵是飽滿的玉米種:“這是俺托人從南方換來的玉米種,明年咱試種幾畝,看適合不適合咱這的地。”
公孫矩拿出張春耕計劃表,上麵寫著播種、施肥、澆水的時間:“明年咱還按‘混種’的法子,秦國的麥子種在東頭,楚國的稻子種在西頭,魯國的豆子種在北坡,中間種點玉米,多樣化種植,不管天旱天澇,都有收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小石頭也湊過來,指著計劃表上的一小塊地說:“俺要在這兒種玉米!明年俺自己收!”
大夥都笑著點頭:“行!給你留一小塊地,明年就看你的了!”
為了明年的春耕,大夥還一起修灌溉渠。秦國的漢子挖渠,楚國的農婦壘渠邊,魯國的田夫鋪渠底,很快就把渠修好了。王二愣子往渠裡放水,水“嘩嘩”地流著,像在唱著盼春的歌。
“明年開春,渠裡有水,地裡有肥,種上好種,準能再豐收!”王二愣子望著渠水,笑著說。
貨郎背著布袋子逛到雜院,見大夥在商量春耕,趕緊扯開嗓子喊:“瞅瞅俺帶啥好東西了!這‘春耕寶’是用列國的草藥做的,拌種時撒點,能防病蟲害,還能促發芽!”
他往種子裡撒了點粉,原本乾硬的種,看著都精神了些。“這粉摻了秦國的苦參、楚國的艾草、魯國的薄荷,都是好東西,”貨郎舉著種子笑得滿臉褶子,“去年在魏國農莊試了,發芽率比往常高六成!”
“俺家明年要多買點這粉!”王二愣子趕緊說,“明年爭取比今年收得還多!”
六、歲月裡的冬藏盼
除夕那天,列國的人聚在雜院吃年夜飯。秦國的麥餅、楚國的臘肉、魯國的花生粥,擺了滿滿一桌子。公孫矩看著大夥熱鬨的樣子,又看了看靠在老椿樹上的“華夏”劍——劍鞘上的冬紋旁,新的“春紋”已悄悄冒頭,像剛發芽的小草。
“明年開春,咱還一起種糧,”公孫矩舉起酒杯,“一起耕、一起護、一起收,讓糧倉年年都滿,日子年年都甜!”
眾人都舉起酒杯,碰在一起,“叮”的一聲響,像在給來年的豐收鼓勁。小石頭也舉起小酒杯,學著大人的樣子說:“明年俺種的玉米準能長高高!”
後來,這雜院成了村裡的“暖心院”,每年冬天,列國的人都會來這積肥、選種、備年禮、盼春耕。老椿樹下的劍,依舊靠在那裡,劍鞘上的紋路越來越密,有冬紋、春紋、耕紋,像把歲歲冬藏春盼的圖景織在了上麵。
有個史官路過,蹲在樹下看了半天,在《春秋會要》續卷裡寫道:“所謂冬藏,不過是把各家的力氣藏在土地裡,你積一肥、我選一種、他備一禮,年深日久,就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歲歲春。”
而那柄“華夏”劍,依舊靠在老椿樹上,劍鞘上的紋路在陽光下閃著光。有人說這劍沾了冬陽的暖,摸著總帶著點溫;隻有公孫矩知道,那溫哪是劍上的,是千萬雙手藏過的地力在發熱,是千家萬戶的盼春在升溫,在木頭裡生了根,開了花。
喜歡青史照山河請大家收藏:()青史照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