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芒種搶收保粒實,古卷傳智穩豐成_青史照山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青史照山河 > 第224章 芒種搶收保粒實,古卷傳智穩豐成

第224章 芒種搶收保粒實,古卷傳智穩豐成(1 / 1)

芒種的日頭剛把麥穗曬得金黃,麥稈已被飽滿的麥粒壓成彎腰的姿態——指尖輕搓麥穗,麥粒便“簌簌”落進掌心,顆顆圓潤飽滿。列國的農夫挎著收割工具往“共收田”趕,秦國的漢子扛著竹柄“刃角調鋒鐮”,鐮刃分“割稈”“斷穗”兩刃,柄尾刻著“麥稈留三寸”的褐痕,還帶個小磨石,能隨時磨鋒;楚國的農婦拎著麻編“護穗籃”,籃底縫著軟麻布,麥穗往裡放時不硌粒、不掉殼;魯國的田夫推著木柄“分級揚場車”,車鬥新添了“篩粒網”,能把癟粒、碎殼和實粒分開,車旁掛著測濕度的竹片,濕度高時能暫存麥粒。

老桑樹下的“華夏”劍沾了層麥糠細塵,劍鞘上的“護穗紋”旁,新長出的“搶收紋”像把泛著光的鐮刀,紋路裡還嵌著麥粒形狀的暗紋。公孫矩展開趙氏家族傳下的《芒種收麥要》,泛黃的竹片上趙承親筆批注:“搶收貴‘快’更貴‘穩’,快防落粒,穩防斷穗;揚場需‘分’更需‘篩’,分去癟粒,篩淨碎殼,方保倉中粒實。”他用指尖輕叩竹簡上“收、揚、儲”三個朱字:“今年芒種多雨兆,得按古卷的‘搶收三法’來,既要收得快,更要保粒實。”

王二愣子握著調鋒鐮剛割下第一捆麥,麥穗穩穩落在護穗籃裡,沒掉一粒:“公孫先生,這鐮真趁手!就是東頭幾壟麥倒伏了,麥穗貼著地,割深了怕鏟壞粒,割淺了又收不淨!”說話間孟春提著陶壺走來,壺裡裝著浸過皂角的清水——按她祖母傳的古法,芒種用皂角水擦鐮刃,能防麥稈粘刃還鋒利;劉嬸已把護穗籃擺成排,每籃都墊了兩層麻布,“這樣麥粒倒倉時不碰碎”;小石頭攥著迷你揚場車,正學著篩麥粒,碎殼從網眼漏下去,實粒留在車鬥裡:“王大叔你看,俺篩的粒沒混殼!”小黃狗圍著麥捆轉,尾巴掃過麥穗,驚得幾顆麥粒掉落,被小石頭飛快撿進護穗籃,引得大夥都笑。

一、搶收工具的巧改精調

擺弄工具時,列國農夫為“收割穩度”爭了起來。秦國的張大哥把調鋒鐮往麥稈上一搭:“按咱秦地規矩,鐮刃斜四十度割最快!”楚國的劉嬸卻掏出古卷抄本,指著“護穗要訣”:“快沒用!得讓麥穗朝上落,你這角度割,麥穗會砸著地,粒就掉了!”魯國的王大叔乾脆把揚場車的篩粒網拆下來,改成三層:“上層濾麥稈,中層篩癟粒,下層接實粒,按古卷說的‘一揚三淨’,省得再返工。”

公孫矩沒急著斷對錯,而是讓人扛來一捆倒伏麥、一捆直立麥。“趙承當年在晉陽搶收,遇倒伏麥用的是‘跪割法’。”他示範著單膝跪地,把調鋒鐮的“斷穗刃”貼近地麵,鐮柄微微上抬:“這樣既能割斷穗柄,又不鏟土硌粒。”又讓小石頭用改良的揚場車試揚——三層篩網轉起來,麥稈從側槽飛出,癟粒落進中層抽屜,實粒掉進底倉,一次就揚得乾淨。

秦國竹匠立刻給調鋒鐮加了“角度標”:鐮柄上刻著四十度、三十度兩道線,割直立麥對四十度,割倒伏麥對三十度,磨石也換成了細砂岩,“磨完的刃又快又不卷口”。楚國農婦把護穗籃的麻布換成了軟綢布,籃沿縫上棉繩:“提著走時籃不晃,麥粒更穩當。”魯國的王大叔在揚場車旁加了個“暫存箱”,箱裡鋪著乾艾草:“雨天收的麥能先放這兒,艾草吸潮,免得麥粒發黴。”

二、跨族搶收的應急巧策

搶收剛開始,天就變了臉——西邊飄來烏雲,風也裹著潮氣,眼看要下雨。“得在雨前把倒伏麥收完!”王二愣子喊著,列國農夫立刻分成“倒伏組”“直立組”“揚場組”:秦國漢子全去割倒伏麥,跪在地頭飛快揮鐮;楚國農婦負責把麥穗裝進護穗籃,往場院運;魯國田夫守著揚場車,收來的麥立刻揚篩,半點不耽誤。

公孫矩跟著倒伏組忙活,見張大哥割麥時總碰掉麥粒,趕緊遞過塊竹片:“按古卷說的,用竹片把貼地的麥穗挑起來,再下鐮,粒就不掉了。”另一邊,孟春發現運麥的路泥濘,護穗籃容易陷,便和幾個農婦扯來麻繩,把籃子串成串,兩人抬一串:“這樣走得穩,還快!”小石頭也沒閒著,他守在暫存箱旁,把剛揚好的實粒倒進箱裡,還學著公孫矩的樣子鋪艾草:“俺記得古卷說‘乾艾護粒,潮雨不腐’!”

剛收完倒伏麥,雨點就落了下來。眾人躲進場院的草棚,卻發現有幾籃麥沒來得及揚篩,麥穗上沾了雨水。“這要是捂一夜,麥粒就發芽了!”劉嬸急得直跺腳。公孫矩翻出《芒種收麥要》,指著“潮麥急救法”:“把潮麥攤在草棚的竹席上,鋪成半寸厚,每隔半個時辰翻一次,再燒點乾鬆針熏一熏,鬆針的煙能吸潮。”

大夥立刻行動:秦國漢子搭竹席,楚國農婦攤麥,魯國田夫燒鬆針。煙味混著麥香飄滿草棚,小石頭每隔一陣就用小耙翻麥,累得滿頭汗也不歇:“俺得看好這些麥,不能讓它發芽!”雨停時,潮麥果然乾爽了,顆顆麥粒還是實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三、揚場儲粒的細化管理

雨停後,揚場儲粒的活兒更細了。魯國的王大叔帶著人給揚場車的篩網做“每日三查”:早上查網眼有沒有堵,中午查網框牢不牢,晚上查篩網磨沒磨,“網眼堵了篩不淨,框鬆了晃得厲害,都影響粒實”。秦國的張大哥則在麥場邊挖了“通風溝”,溝深兩尺,溝上搭竹板,儲麥的囤子就放在竹板上:“按古卷說的,‘下有通風溝,上有透氣頂’,麥粒不悶壞。”

楚國農婦們的活兒最瑣碎。她們把揚好的實粒按“千粒重”分檔:六錢以上的裝陶甕,密封起來留種;五錢到六錢的裝麻袋,入大倉;五錢以下的單獨裝,留著磨麵。劉嬸還教大夥按古卷熬製“防蛀液”:花椒、艾草煮水,涼透後噴在麻袋上,“這樣麥囤裡不生蟲”。

公孫矩特彆關注麥種的儲存。他讓小石頭把留種的麥粒倒進陶甕,每裝一層就鋪一層乾花椒葉:“古卷說‘椒葉防蛀,陶甕防潮’,這樣的麥種明年出芽率高。”又在麥倉旁搭了個“觀粒棚”,棚裡擺著古卷抄本和測濕竹片:“每天有人來查濕度,竹片變潮就開倉通風,彆讓麥粒捂壞。”

阿柴在麥囤周圍撒了圈草木灰:“這是山裡老法子,草木灰能防鼠,免得老鼠偷麥粒。”李掌櫃則帶來新做的“收麥記”木牌,每塊牌上刻著地塊、收麥量、揚淨率,“插在囤子上,誰管的倉誰記,清楚得很”。

四、搶收宴上的豐成盼

忙完搶收,雜院擺起“豐成宴”。桌上的菜全是新收的麥子做的:麥仁粥、麥粒飯、麥粉饅頭,連菜都是麥稈熏的肉、麥穗炒的雞蛋。王二愣子端起酒碗:“今年搶收多虧了古卷的法子,還有大夥齊心,麥粒沒掉多少,也沒發黴!”劉嬸給大夥分麥粉饅頭:“明年咱把調鋒鐮再改改,讓割倒伏麥更省勁。”

公孫矩把《芒種收麥要》傳給眾人傳閱,竹片上還夾著他新畫的“搶收圖”:有跪割的農夫,有揚場的車,還有儲麥的囤,旁邊注著“芒種搶收,快穩結合,分篩儲,方保豐”。“趙承說‘收麥如守寶,粒粒皆辛苦’,咱這搶收,搶的是一年的收成,守的是農耕的本分。”他給每人發了粒新收的麥粒:“拿著這個,明年播種時就想起今年的辛苦,更要好好種。”

小石頭最興奮,他得到了公孫矩親手改的迷你調鋒鐮——鐮刃是用銅片做的,不會傷手,“等你再長高點,就能用真鐮割麥了”。小黃狗叼來塊麥粉饅頭,蹲在他腳邊搖尾巴,像是也在慶祝搶收順利。月光透過老桑樹灑下來,照在劍鞘新長的“儲粒紋”上,泛著溫潤的光。

五、歲月沉澱的豐成道

芒種後十日,麥倉已堆得滿滿當當。列國農夫每天都來查倉:秦國漢子測通風溝的風,楚國農婦查麻袋的防蛀液,魯國田夫看麥種的濕度,連小石頭都學會了看麥粒的顏色——“金黃發亮就是好,發暗就受潮了”。

王二愣子把搶收時的記錄刻在石碑上,立在老桑樹下:“讓後人知道,芒種搶收多重要,古卷的法子多管用。”公孫矩擦拭著“華夏”劍,劍鞘上的紋路又多了幾重:從穀雨護苗到芒種搶收,農耕的智慧就像這倉裡的麥粒,得靠細心收、用心儲,才能結出豐成的果實。

風吹過麥倉,傳來“沙沙”的聲響,像是麥粒在倉裡安穩沉睡。有人說這是古卷在低語,有人說這是土地在笑。隻有公孫矩知道,這是千萬雙手搶收、揚篩、儲存的心意,在守護著一場沉甸甸的豐成,也在傳承著生生不息的農耕智慧。

喜歡青史照山河請大家收藏:()青史照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