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寡婦鬆了口氣,感覺那巨大的威脅暫時離開了。
而廖奎,看著吉普車卷起的塵土,心裡卻很平靜。專家的認可與否,並不影響他繼續磨礪自己的手藝,完成係統的任務。他知道,真正的技術,根植於這片土地和日複一日的實踐。不過,謝薇的到來,像一顆投入湖麵的石子,雖然未能掀起巨浪,卻也讓他在埋頭拉車的同時,第一次隱約抬頭,看到了更遠方那條名為“科學”的、或許可以借力的道路。
風繼續吹著,帶著麥穗即將成熟的清香。廖奎轉身,繼續走向他的豬圈。那裡,才是他真正的戰場。
省農科院專家謝薇的來訪,如同夏日池塘裡投下的一顆石子,漣漪蕩開幾圈後,水麵終歸慢慢恢複了平靜。但水麵之下,一些細微的變化卻在悄然發生。
謝薇離開後的幾天,廖奎的生活似乎回到了原來的軌道。白天盯在養豬場,晚上進入虛擬訓練場磨煉手藝,偶爾應對一下社員們抱來的各種疑難雜症家禽家畜。三號豬圈的任務雖然完成,但係統的下一個階段性目標尚未刷新,這短暫的“真空期”讓他有了一絲喘息的機會,也讓他不由自主地開始回味謝薇提出的那些問題。
那些關於“為什麼”、“依據是什麼”、“如何量化”的追問,像一根根細小的針,刺破了他長期以來依賴經驗和感覺的舒適區。他發現自己很多操作確實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那種精準的判斷,更多是源於祖輩經驗的沉澱、係統技能的輔助以及一種近乎本能的直覺。這種模式,可以讓他成為紅星公社的“能人”,但似乎……也僅限於此了。謝薇口中那套“科學化”、“可推廣”的東西,像遠處的一座山,他隱約能看到輪廓,卻不知路徑在何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天下午,天氣有些悶熱,烏雲在天空低垂著,醞釀著一場雷雨。廖奎蹲在自家院子的角落裡,正對著一堆曬乾的草藥發呆,嘗試著按照《母豬產後護理》殘卷上的古方,搭配一種預防豬隻夏季熱應激的藥粉。他發現殘卷上的某些藥材名稱與本地叫法對不上,劑量描述也頗為模糊“少許”、“一把”),這讓他有些無從下手。
就在這時,陳衛紅拿著一本厚厚的、封麵已經磨損的《中草藥圖譜》找了過來。自從謝薇來訪後,這位女知青似乎受到了某種刺激,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科學解釋土法”的工作中。
“廖奎同誌,”陳衛紅額角帶著細汗,眼神卻亮晶晶的,“我查了一下資料,你上次提到的‘牛蒡根’和‘穿心蓮’,在中醫理論裡確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用於預防豬隻暑熱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具體用量需要根據豬的體重和實際情況進行換算,不能完全憑‘感覺’。”
她翻開那本圖譜,指給廖奎看相關的植物圖形和現代藥理說明。雖然很多專業術語廖奎聽不懂,但那清晰的圖片和相對明確的劑量範圍,還是讓他眼前一亮。這本書,像一把鑰匙,幫他打開了那本殘卷上一些模糊記載的鎖。
“還有,”陳衛紅繼續道,“謝薇同誌留下的那份關於豬隻不同生長階段營養需求的簡要說明,我仔細研究了一下。我們可以嘗試把她提供的理論數據,和我們本地能夠獲取的飼料資源更精確地對應起來。比如,豆餅的粗蛋白含量大概是多少,優質豬草的纖維和維生素含量大致在什麼範圍……雖然做不到完全精確,但比我們之前完全靠估摸要強很多。”
她拿出幾張寫滿了演算過程和比例數字的草稿紙,上麵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她如何將謝薇的科學框架與廖奎的本地化資源列表進行“嫁接”的嘗試。
廖奎看著那些陌生的數字和符號,以及陳衛紅試圖用它們來解釋自己那些“土法”的努力,心裡那種被針紮的感覺又來了,但這一次,針尖上似乎帶上了一點微弱的、引導性的光。他沉默地聽著,偶爾提出一兩個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比如“豆餅不夠的時候用什麼替代能儘量不影響蛋白水平?”“不同地塊長的同一種豬草,營養價值會不會有差異?”
這些問題樸實而尖銳,往往把陳衛紅問住,讓她意識到理論落地時的複雜性和局限性。但她並沒有氣餒,反而更加興奮,覺得找到了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方向。
兩人一個提供實踐場景和問題,一個嘗試用理論工具進行解讀和優化,在這悶熱的、雷雨將至的午後,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卻又實實在在的知識碰撞與融合。廖奎發現,當陳衛紅用那些理論去分析他遇到的問題時,雖然他依舊無法完全理解那些原理,但思考問題的角度,似乎被無形中拓寬了。而陳衛紅也發現,廖奎提出的那些基於經驗的“刁鑽”問題,往往能揭示出理論應用於實踐時最關鍵的節點。
就在廖奎嘗試著將陳衛紅計算出的一個新飼料配比方案略微調整了豆餅和某種特定豬草的比例)在腦海中用【因地製宜飼料優化】技能進行模擬驗證時——
【叮!檢測到外部係統性知識謝薇提供)與本地化實踐經驗宿主提供)及基礎理論轉化嘗試陳衛紅進行)正在產生深度關聯與交互……】
【信息流整合中……分析知識互補性與契合度……】
【警告!檢測到關鍵人物‘謝薇’代表前沿科學知識)、‘陳衛紅’代表理論轉化橋梁)與宿主關聯度持續提升,並觸及隱藏條件!】
【隱藏任務觸發:【知識的河流】!】
【任務描述:單一的經驗如同涓涓細流,終有其極限。唯有彙聚來自不同源頭的活水——古老的傳承、樸素的實踐、前沿的科學、執著的探索——才能形成奔流不息的知識之河,滋養出更繁茂的技術之樹。請宿主保持開放心態,積極促進不同知識體係的交流與融合。】
【當前任務進度:初步接觸與碰撞15)。】
【任務獎勵:視最終融合程度與成果而定,可能包含高級技能解鎖、特殊物品、係統功能升級等。】
【提示:不要排斥任何可能的知識來源,哪怕它最初看起來與你格格不入。】
隱藏任務!【知識的河流】!
廖奎看著係統界麵上的描述,心中震動。他第一次明確地意識到,係統所期望的成長,並不僅僅是個人技能的提升,更是眼界和認知的拓寬,是打破壁壘,融會貫通。謝薇帶來的科學框架,陳衛紅的轉化努力,與他自身的經驗和係統輔助,原來可以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可以彙聚成一股更強大的力量!
他抬起頭,看向還在埋頭計算、眉頭微蹙的陳衛紅,眼神變得有些不同。這個執著的女知青,或許不僅僅是“科學”的代表,更是連接不同知識體係的……一座橋梁?
與此同時,在張家院子裡,又是另一番光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小花從外婆家回來已經有些日子了,但心裡那疙瘩卻一直沒完全解開。省城女專家的到來,雖然沒像劉寡婦那樣引發她的危機感,卻也讓她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和廖奎之間的差距。人家談的是她聽不懂的科學道理,而自己,隻會挖野菜、喂豬。
她坐在灶膛前,看著跳躍的火苗,神情鬱鬱。
張小花母親正在案板前和著代食品摻雜少量玉米麵的麵團,看著女兒這副樣子,心裡跟明鏡似的。她歎了口氣,放下手裡的活,走到女兒身邊坐下。
“還在想那些有的沒的?”母親的聲音帶著農村婦女特有的直爽和一絲不易察覺的溫柔。
張小花沒吭聲,隻是把一根柴火棍往灶膛裡塞了塞。
“傻閨女呦!”母親伸出手,輕輕戳了一下張小花的額頭,“那些個風言風語,你也當真?廖奎那小子,媽是看著他長大的!人是悶了點,倔了點,可心正!不是那起子胡搞亂來的性子!”
她壓低聲音:“劉寡婦那事,八成是她自己剃頭挑子一頭熱!你沒見後來她都消停了?走路也正常了?要真有點啥,她能是那副德行?至於省裡來的那個女專家……”
母親頓了頓,臉上露出一絲睿智的笑容:“那跟咱們就不是一個路子上的人!人家是飛在天上的鳳凰,瞅一眼咱們這土窩窩,那是工作!完事兒就得飛走!你廖奎哥呢?是咱這土窩窩裡長起來的椴樹,根子紮得深!他再有本事,還能跟著鳳凰飛了不成?”
母親的話像一陣帶著土腥氣的風,吹散了張小花心裡的一些迷霧。是啊,廖奎哥再厲害,他還是紅星公社的人,還得在這片土地上過日子。那些高高在上的東西,離他們太遠了。
“可是……俺……”張小花抬起頭,眼睛裡還有些猶豫,“俺啥也不懂,幫不上他啥……”
“誰說你幫不上?”母親瞪起眼睛,“你認得的豬草比他少?你挖的山藥蛋不頂餓?男人在外麵闖蕩,家裡就得有個能讓他踏實、讓他知道冷暖的人!這比啥都強!”
母親的話簡單而質樸,卻像一顆定心丸,讓張小花慌亂的心慢慢安定了下來。是啊,她或許不懂那些高深的道理,但她可以把他照顧得很好,可以把家裡打理得妥妥帖帖,可以在他累了的時候,遞上一碗熱水……這難道不是最重要的嗎?
她看著灶膛裡溫暖躍動的火光,臉上終於露出了這些天來第一個輕鬆的笑容。心裡的結,似乎在母親的話語中,慢慢鬆動了。
就在這時,外麵“哢嚓”一個驚雷炸響,醞釀了許久的大雨,終於嘩啦啦地傾盆而下。豆大的雨點砸在屋頂和院裡的石板上,濺起一片水霧。
幾乎在雷聲響起的同時,廖奎家的院門被敲響了。廖奎打開門,隻見陳衛紅頂著滿頭滿臉的雨水,懷裡緊緊抱著那本《中草藥圖譜》和幾張寫得密密麻麻的紙,眼神依舊興奮。
“廖奎同誌!我又想到一個問題!關於你之前提到的那個‘穴位按摩’,能不能再給我詳細講講?我覺得這裡麵可能涉及到神經或者血液循環的刺激原理……”
廖奎看著門外渾身濕透卻目光灼灼的陳衛紅,又感受著腦海裡那關於【知識的河流】的任務提示,沉默地側身,讓她進了屋。
雨水嘩嘩地衝刷著大地,也仿佛在衝刷著思想的壁壘。不同的知識,如同涓涓細流,在這個雷雨交加的傍晚,向著同一個方向,開始了它們最初的、笨拙而又充滿希望的彙聚。而在張小花家溫暖的灶膛前,另一顆關於情感與理解的種子,也在雨水的滋潤下,悄然萌芽。
喜歡逆流60年代請大家收藏:()逆流60年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