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盾邊緣的冷光在細縫裂開的瞬間驟然凝滯,那道縫隙如同被無形之手扼住咽喉,再未擴張分毫。深藍色的閉環護盾靜靜懸浮,將三人與外界隔絕,也把時間拖入一種近乎靜止的平衡。
陳默緩緩鬆開握著鋼筆殘杆的手。金屬杆墜地時發出一聲輕響,滾入碎石堆中,像是一段戰鬥的句點。
“開始回收。”他的聲音很輕,卻清晰穿透了寂靜。
林小滿抬起頭,鏡片邊緣還沾著汗漬留下的水痕。她沒去擦,隻是迅速翻開筆記本,手指劃過之前寫滿公式的頁麵,翻到空白處。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早已失效,但她記得最後建立的動態調節模型——那個讓護盾學會自我修複的算法,現在要反過來用,追蹤能量碎片的衰減軌跡。
李維靠在終端殘骸上,右眼幾乎閉合,左眼微弱閃爍。他沒有說話,而是用指尖敲擊機械鍵盤側麵僅存的一塊觸控區。一道低頻脈衝從設備底部釋放,掃過地麵和空中殘留的能量場。幾處微弱的波動被標記出來,在他腦海中形成模糊坐標。
“東側三米,兩塊;正上方五米,一塊半活性;西南角有團殘流,正在消散。”他低聲報出位置。
陳默閉目,識海中星軌緩慢旋轉,光芒黯淡,像是耗儘燃料的衛星。他知道不能再依賴全頻解析,必須精準調用剩餘算力。他引導一絲感知延伸出去,不是掃描,而是感應——那些尚未熄滅的碎片仍帶著微弱的魔法回響,如同熄火後的餘溫。
“先集中處理高頻率殘留。”他說,“能維持共振的才有研究價值。”
林小滿點頭,從背包裡取出幾個銀白色的小型容器。那是她原本用來保存實驗樣本的絕緣罐,內壁塗有抑製能量泄露的塗層。她起身,腳步略顯虛浮,但動作穩定。第一塊碎片懸浮在半空,呈不規則片狀,表麵泛著灰藍光澤,像是冷卻中的熔岩。
她靠近時,那碎片忽然輕微震顫,一股寒意順著空氣滲入皮膚。她的手指頓了一下,隨即繼續前伸,將容器對準目標。就在蓋子打開的刹那,碎片猛地一抖,仿佛有意識般想要逃離。
“精神乾擾。”陳默睜眼,抬手在空中畫出一道短促符文。無形屏障擴散開來,覆蓋整個采集區域。那股壓迫感立刻減弱,碎片恢複平靜。
林小滿迅速完成封裝,旋緊蓋子。“記錄:編號一,形態不規則,主頻段47.8thz,衰減速率每分鐘3.2。”
李維同步錄入數據,鍵盤僅剩的兩行指示燈交替閃動。他一邊監控整體能量場變化,一邊將信息打包存儲。“數據庫已建立基礎架構,目前收錄七組有效樣本。”
第二塊碎片位於斷裂的支架頂端,形狀接近六棱柱,內部有細微光路流動。林小滿踩著殘骸攀上去,剛伸手觸碰,指尖便傳來一陣刺麻,像是電流穿過神經末梢。她咬住下唇,強行穩住手腕,將容器貼合上去。
“這塊不一樣。”她落地後喘了口氣,“它對外界反應更敏感,像是……還在接收信號。”
陳默走過去,接過容器。透過透明外殼觀察,那六棱晶體內的光路並非隨機閃爍,而是呈現出某種規律性跳變。他將手掌貼在容器外壁,嘗試以自身感知模擬共振。
星軌在他意識深處震動了一下,輸出一段極簡提示:【存在非本地編碼特征】。
“不是自然殘留。”他說,“這是被設計過的。”
李維皺眉:“你是說,這些碎片本身就是計劃的一部分?”
“也許不是全部。”陳默盯著晶體,“但這一塊,承載的信息密度遠超普通崩解產物。它不像殘渣,倒像是……故意留下的信標。”
林小滿摘下眼鏡,用衣角快速擦拭鏡片,重新戴上後緊盯那枚晶體。“如果真是信標,那它的發送對象是誰?又傳遞了什麼?”
沒人回答。現場隻剩下護盾運轉的低鳴,以及遠處維度門戶邊緣偶爾閃過的冷光。
陳默盤膝坐下,將裝有六棱晶體的容器置於掌心。他不再急於破解,而是讓星軌以最慢節奏運行,逐步剝離表層乾擾,嘗試捕捉深層波動。每一次解析都消耗著他本就枯竭的生物電,但他不能停。
十分鐘過去,第一批數據成型。
林小滿在筆記本上繪出波形圖,發現其中一段頻率曲線呈現出非線性的折疊結構。“這不符合任何已知的能量傳播模型。”她喃喃道,“它像是在同時存在於多個時間點。”
李維調出記憶緩存,比對早前矩陣運行時的原始記錄。“我們在第276次模擬中見過類似模式——當時星軌推演出十一維空間投影的可能性。”
“所以它不是單純的魔法殘餘。”陳默睜開眼,目光銳利,“它是高維信息的壓縮體。”
這句話落下,現場短暫沉默。
他們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普通的能量崩潰不會留下可讀編碼,隻有經過精密調控的係統才會在瓦解時保留結構性信息。而這種結構,往往指向某種更高層級的機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