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筆的溫度還在指尖殘留,陳默把最後一片葡萄糖含進嘴裡。甜味散開的瞬間,星軌的嗡鳴再次響起,比剛才更清晰。
他抬手調出主界麵,光紋在空中展開成環狀圖譜。李維盯著屏幕右下角的小綠燈,手指懸在鍵盤上方沒有落下。林小滿合上記錄本,呼吸略微加快。
“信號又出現了。”李維開口,“雲南邊境,持續0.6秒,能量峰值比上次高12。”
陳默點頭,手指劃過虛擬麵板,將三次波動數據並列排列。波形起伏有細微差異,但整體節奏一致。他啟動星軌分析模塊,幾秒後,匹配度顯示為73。
“不是巧合。”他說。
林小滿湊近看熱力圖,三個紅點集中在湘桂交界地帶,另一個在雲南靠近邊境的位置閃爍了一下就消失了。她打開風險分類模型,輸入新的參數閾值。
“按我們設定的標準,這種短時高強度釋放屬於‘戰術級魔能壓縮’。”她說,“普通人做不到,也沒有必要這麼做。隻有熟悉早期實驗流程的人才會用這種方式測試裝置。”
李維已經打開了虛擬誘餌係統。他在偽裝文檔裡嵌入了動態追蹤碼,並設置了權限驗證。隻要有人嘗試解密核心部分,係統就會自動記錄設備指紋和訪問路徑。
“誘餌已投放。”他說,“現在就看誰會上鉤。”
陳默沒有說話。他調出報名用戶的實時行為日誌,逐條篩查異常操作。平台注冊人數已經超過兩千,大部分是正常提交解題過程的學生。但有一條記錄引起了他的注意。
用戶名為空白字符,提交時間是三分鐘前。這份報告沒有中間推導,直接給出了接近最終認證級彆的答案。最關鍵的是,其中一段公式結構使用了非公開的符文拓撲邏輯。
“這個解法……”林小滿接過終端,仔細查看,“它跳過了基礎建模階段,直接應用了能量折疊算法。這不是靠猜能猜出來的。”
“而且書寫習慣有問題。”她指著屏幕上的一處變量替換,“這裡的符號順序,和暗鴉組織內部手冊裡的寫法完全一樣。那是他們2010年用的舊標準,早就被淘汰了。”
李維立即逆向追蹤登錄路徑。數據顯示,該賬號通過三層跳板服務器接入,最後一次操作ip位於老撾境內。但他繼續深挖設備信息時發現,硬件指紋與國內某廢棄科研基地的終端吻合。
“人在境外,設備在國內。”李維眉頭皺緊,“要麼是遠程控製,要麼就是有人把終端搬出去了。”
“也可能是故意留下的陷阱。”陳默說,“讓他們以為能隱藏身份。”
他下令啟動二級響應機製。係統自動封鎖該賬號所有權限,並將完整行為日誌加密上傳至國家科技安全備案係統。同時,後台向安全部門發送了協查請求。
林小滿開始編寫新一輪脫敏協議。她在關鍵公式中加入乾擾變量,並設計了幾組邏輯陷阱。一旦有人試圖強行拆解代碼,整個模塊就會崩潰並反向記錄攻擊源。
“接下來的數據發布必須更嚴格。”她說,“每一層都要做兩次剝離,先去掉高維參數,再植入假模型。”
李維補充道:“我可以在誘餌文檔裡加一個隱形標記。隻要是掌握特定知識背景的人打開文件,就會觸發追蹤程序。其他人看到的隻是亂碼。”
陳默看著地圖上的紅點不斷更新。七處異常信號中有四處呈現出規律性聯動,每隔六小時出現一次,間隔時間和強度都在緩慢變化。
“他們在建立通信網絡。”他說,“雖然還不完整,但方向很明確。”
林小滿停下筆。“要不暫停‘啟明工程’?至少等我們查清情況再說。”
“不行。”李維立刻反對,“現在收手等於告訴對方我們發現了什麼。他們會立刻藏得更深,甚至轉移陣地。”
陳默沉默了幾秒。他調出星軌繪製的威脅演化圖譜,畫麵中,那些紅點正逐漸連接成網狀結構。有些節點已經穩定下來,另一些還在試探性跳躍。
“我們不能等他們長大。”他說,“但也不能打草驚蛇。”
他決定保留“啟明工程”的公開框架,全麵啟用雙重脫敏協議和邏輯陷阱。平台不再隻是技術推廣工具,而是變成情報反製陣地。
“監控網繼續運行。”他說,“你負責追蹤每一個可疑訪問。小滿完善脫敏機製,確保外泄的數據都是帶毒的。我來協調快速反應小組,隨時準備現場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