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公子在曲江水榭的驚世序文,在醉長安牆壁上揮毫潑墨的《將進酒》,如同兩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的漣漪迅速席卷了整個長安文壇,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四方擴散!
“你聽說了嗎?那位‘高明’公子,便是當今太子殿下!”
“什麼?!那篇《蘭亭新序》和《將進酒》是太子所作?天啊!”
“千真萬確!據說孔祭酒府上的人都親眼所見!鄭昭、盧修都嚇跪了!”
“太子殿下竟有如此驚世詩才!真乃天縱之才!”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何等氣魄!‘仰觀宇宙之大’…何等胸懷!殿下文武全才,實乃我大唐之幸!”
街頭巷尾,茶樓酒肆,處處都在議論。太子的詩作被爭相傳抄,紙價為之飛漲。國子監內,學子們更是將太子奉若神明,其詩文被反複吟誦、解讀,奉為圭臬。李承乾,“高明太子”,一夜之間成為大唐文壇最耀眼的星辰!其光芒甚至蓋過了素有才名的魏王李泰。
這份榮耀,也傳入了宮廷深處。
立政殿內,長孫皇後拿著抄錄工整的《將進酒》,反複誦讀,眼中含淚,既是驕傲,又是心疼。驕傲於兒子的絕世才華,心疼於那詩句中隱含的“朝如青絲暮成雪”的深沉與“與爾同銷萬古愁”的孤寂。李世民看著奏報中描述的醉長安盛況和民間反響,龍顏大悅,在朝堂上當眾稱讚太子“才情冠絕當世”,引得群臣紛紛附和。連一向嚴肅的孔穎達,在授課時提及太子的“標點符號”構想和報業宏圖,也難掩讚許之色。
然而,這份榮耀也帶來了“甜蜜的煩惱”。
東宮麗正殿,成了皇子公主們的“詩窟”。
“大哥!大哥!給我寫首詩嘛!就要像《將進酒》那樣的!”高陽公主拉著李承乾的袖子撒嬌。“大哥,治兒想要一首勵誌的,掛在書房!”李治也眼巴巴地看著。“大哥大哥!兕子要…要一首有小兔子的詩!”兕子直接撲到李承乾腿上。“高明兄…不不,太子殿下,新城也想…”連一向怯懦的新城公主也鼓起勇氣小聲請求。
李承乾被一群弟妹圍在中間,耳邊是嘰嘰喳喳的討詩聲,一個頭兩個大。他縱然有詩仙的記憶庫,也架不住這樣無休止的“催稿”。寫詩需要心境,更需要靈感,豈是流水線作業?
“好了好了!都安靜!”李承乾無奈地揉著眉心,“詩乃心聲,豈能強求?你們再鬨,孤…孤就去向父皇告狀了!”
此言一出,效果立竿見影。弟妹們想起父皇板起臉的樣子,頓時縮了縮脖子,雖不甘心,也隻好暫時放過大哥,隻是那渴望的小眼神依舊讓李承乾倍感壓力。他知道,堵不如疏,必須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也為自己解圍。而即將問世的報紙,正好是一個完美的契機。
借著這股東風,由太子李承乾主持、國子監祭酒孔穎達領銜、多位重臣參與製定的《大唐貞觀書籍報刊出版條例》,在經過數輪朝議修改後,由皇帝李世民正式下詔,頒行天下!
《條例》詳細規定了:1.登記備案製:凡欲刊印書籍、報紙者,須向禮部登記,載明名稱、宗旨、主辦者、主筆、印刷所及地址。2.審閱製度:報紙每期刊印前,須將清樣送交國子監進行內容審閱,確保無違禁內容方可刊行。書籍重要章節亦需送審。3.違禁內容:明確列出禁止刊載的內容,包括:詆毀君父及皇室、泄露朝廷軍政機密、煽動叛亂或暴亂、傳播淫穢邪說、惡意誹謗他人、擾亂金融等。4.處罰措施:對違反條例者,視情節輕重,處以警告、罰款、沒收非法所得、查封印刷場所、禁止刊行、直至追究主辦者及主筆刑責。5.版權保護:鼓勵原創,對惡意盜印、剽竊他人文章者,予以懲處。
《條例》的頒布,如同一劑強心針,也如同一份清晰的藍圖,極大地規範並推動了出版業的蓬勃發展。朝廷釋放的信號很明確:鼓勵言論,支持教化,但必須在法度框架之內!
在《條例》的保駕護航和太子“高明”巨大聲望的加持下,由東宮主導、孔穎達擔任名譽主編、彙聚了一批落第才子擔任編輯和訪事的《長安時代》旬報,正式創刊發行!緊隨其後,一些嗅覺敏銳的商家和士紳,也按照《條例》登記備案,創辦了如《關中雜事》、《兩京趣聞》等側重地方新聞、市井百態、奇聞軼事的報紙。
報紙,這個新鮮事物,如同雨後春筍般在長安湧現,並迅速向洛陽等大城市擴散!
首期《長安時代》一經麵世,立刻引發搶購狂潮!頭版頭條:孔穎達親撰《論標點符號之用》,係統闡述“,。?!:;”等符號的名稱、用法及其對準確理解文意、推動教化的重大意義,並附有清晰圖例。此文如同一聲驚雷,震動了整個士林!爭議者有之,讚歎者更多,標點符號迅速成為知識界熱議的焦點。學術版:刊載了國子監博士對《春秋》某處經義的最新辯論文章,觀點交鋒,精彩紛呈。時事版:摘要報道了朝廷最新發布的勸農桑詔令、以及隴右道某縣興修水利的成效。詩詞版:赫然刊登了太子“高明”的兩首舊作《渭城曲》和《賞牡丹》,並預告下期將獨家刊載其新作。副刊:介紹了南方傳來的新式育秧法,簡單易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快看!孔祭酒說這小點叫‘逗號’,表示停頓!”“原來這句話該這麼斷!以前真是讀錯了半輩子!”“太子殿下又有新詩要登了?下期必買!”“這育秧法看著簡單,回去讓我家佃戶試試!”
茶樓、酒肆、驛站、甚至街頭,隨處可見捧著報紙仔細閱讀的人群。識字者高聲朗讀,不識字者圍攏傾聽。報紙成為了信息傳播、知識普及、思想交流的全新平台,極大地活躍了社會文化生活,也悄然改變著士人獲取信息和表達觀點的渠道。學術討論不再局限於師徒口授或私人書信,開始在報紙上公開交鋒;地方官員的政績與劣跡,也有了更廣闊的傳播途徑;落第才子們憑借生花妙筆,撰寫評論、記錄見聞,不僅獲得了豐厚的潤筆費,更贏得了名聲,鬱結之氣得以疏解。
然而,在這場文化盛宴的背後,一雙看不見的商業巨手,正悄然收攏。李承乾深知信息傳播的力量,更深知掌控源頭的重要性。
就在報紙行業方興未艾之時,工部下屬的幾家大型官營造紙作坊,以及幾家技術最先進的私營墨坊,同時接到了來自東宮的“合作”意向,或者說是“命令”。東宮以技術革新和擴大生產規模為由,注入了巨額資金,迅速完成了對優質造紙原料,供應鏈的整合,以及對核心造紙工藝的改良和控製。同時,東宮“研製”出了附著力更強、快乾、色澤更均勻穩定的新型油墨配方。
很快,一個由東宮主導、聯合數家大商戶成立的“大唐文源印務商行”掛牌成立。該商行近乎壟斷了長安及周邊地區高品質紙張和新型印刷油墨的生產與供應!所有想要辦報的商家,想要印書的書坊,都必須向“文源商行”購買紙張油墨,價格自然不菲。而《長安時代》作為東宮嫡係,則享有最優的內部價格和最充足的供應保障。
李承乾坐在東宮書房,看著“文源商行”送來的首月財務報表,那上麵驚人的利潤數字,讓他嘴角勾起一絲深沉的弧度。輿論的高地,他要占領。這推動高地的基石——紙張與油墨,他更要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名聲帶來了威望,而壟斷則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和更隱形的控製力。他的影響力,正通過這散發著墨香的紙張,無聲無息地滲透到大唐的每一個角落。文星耀世的光芒之下,是精心編織的利益與權力之網。
李泰看著市麵上熱銷的《長安時代》,尤其是上麵李承乾的詩作和署名“高明”的文章,再聽聽坊間對太子文采的如潮讚譽,臉色陰沉得幾乎要滴出水來,手中的報紙被他攥成了一團廢紙。
喜歡長安新火請大家收藏:()長安新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