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流言蜚語下_宋神宗的新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103章 流言蜚語下

第103章 流言蜚語下(2 / 2)

這些奏章文辭雅馴,引經據典,核心內容卻高度一致:借河北災異,反複強調“帝王之德”與“天心”感應之理。

勸諫皇帝應“減嗜欲,躬節儉,遠功利之臣,親禮樂之化”,應將主要精力用於“撫恤災黎”、“砥礪士風”等“內修”事務,對邊事則應“持重”、“懷柔”,避免“耗竭民力”。

這些言論,如同綿綿秋雨,看似溫和,實則無孔不入地滲透著。

它們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讓支持皇帝現行政策的人,在辯論中時常感到一種“理不直氣不讓”的被動。因為在儒家的語境裡,“修德”、“恤民”、“偃武”永遠是政治正確的口號。

趙頊在福寧殿裡,讀著這些看似忠懇、實則處處隱含掣肘之意的奏章,眉頭緊鎖。他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卻又無比堅韌的阻力。

這阻力並非來自具體的某個人或某件事,而是來自一整套強大的、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體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套體係,正被司馬光等人嫻熟地運用著,試圖束縛他的手腳,將帝國的航向拉回他們心目中的“黃金時代”。

他放下奏章,走到窗前,望著秋意漸深的宮苑。他知道,與西夏、與遼國的博弈是明槍易躲,而與這股彌漫在朝堂士林間的“古意”暗流較量,才是真正的暗箭難防。

這不僅關乎具體政策的推行,更關乎這個帝國未來走向的靈魂之爭。

“王道……事功……德政……富強……”他喃喃自語,年輕的臉龐上,充滿了與年齡不符的凝重與思索。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熙寧元年九月末的汴京,秋意已深。紫宸殿常朝的氣氛,比往日更加凝重。

河北災異的陰影未散,西夏使者的恫嚇言猶在耳,而朝堂之上,一股針對綏州政策的暗流,終於化為了公開的諫諍。

率先出列的,是禦史台知雜事禦史呂陶。此人以清直敢言著稱,素與司馬光等大儒交好,其奏對往往暗合“複古”之旨。他手持笏板,聲音清朗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懇切:

“陛下!臣聞‘兵者,不祥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今綏州之事,種諤擅啟邊釁,已違國法。

然事已至此,臣所深憂者,非一城一地,而在國家大體!西夏遣使,言辭雖厲,然未必無轉圜之機。

若我朝能示以寬仁,略作退讓,或可化乾戈為玉帛。若一味恃強,恐失信於四夷,啟無窮之邊釁!

況河北新遭大災,國庫空虛,黎民待哺,實不宜再興兵革,耗竭國力。伏望陛下暫緩綏州工役,遣使與西夏和談,以固根本而安天下!”

呂陶的奏對,引經據典,將綏州問題提升到“國家信譽”和“恤民固本”的高度,姿態磊落,令人難以直接斥責。

緊隨其後,同知諫院範純禮範仲淹之子,範純仁之弟,時在諫院)、判國子監直講孫覺等數位素有聲望的官員也紛紛出列附議。

他們的言辭或激烈或委婉,但核心意思大同小異:強調當前應以內政救災為重,對外應持重,避免與西夏徹底撕破臉,甚至暗示可以放棄綏州以換取和平。

這些言論,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陣竊竊私語。不少官員麵露讚同之色,顯然,這種“攘外必先安內”、“以柔克剛”的傳統思路,在士大夫中仍有廣泛市場。

禦座上的趙頊,麵色平靜地聽著,手指輕輕敲擊著禦座的扶手。他目光掃過班列中垂首不語、仿佛置身事外的司馬光,心中冷笑。

他知道,呂陶等人不過是台前的木偶,其背後站著的,正是這位以修撰《資治通鑒》而隱然成為士林精神領袖的資政殿學士。

司馬光自己不出麵,卻讓門生故舊打頭陣,既保持了超然姿態,又精準地傳達了其政治主張,確是老辣。

待眾人奏畢,朝堂一時寂靜。所有人都看著年輕的皇帝,等待他的反應。

趙頊並未動怒,反而緩緩開口,聲音清晰而沉穩,傳遍大殿:

“諸卿所奏,皆為社稷著想,朕心甚慰。然,綏州之事,關乎國家百年安危,非可輕率處之。

諸卿既有疑慮,朕便與諸卿,以及幾位相公,於退朝後,在紫宸殿後閣,細細分說。”

此言一出,眾人皆是一怔。皇帝這是要親自與諫官和重臣進行一場禦前辯論!

喜歡宋神宗的新宋請大家收藏:()宋神宗的新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死亡遊戲:失敗者的逆襲 大魏風雲之千秋帝業 七零下鄉知青挖我前任牆角 快穿:反派都得給我跪著叫爸爸 在彈道儘頭吻你 惟見南星 讀動物心聲的小師妹,竟是沈家真千金 逆蝶緬北囚籠 穿書星際,炮灰竟是SSS級大佬 影視囤貨:從任務中攢夠生存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