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趙頊斷然搖頭,眼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堵,是堵不住的。更何況,他們是‘士’,是‘大夫’。”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秋夜星空,“朕要的,不是讓他們閉嘴,而是要讓更多的人,聽到朕想讓他們聽的聲音,思考朕想讓他們思考的問題。”
他轉過身,目光銳利地看向李憲:“李憲,你記下。朕有幾件事,要你皇城司去辦。記住,要不著痕跡,因勢利導。”
一場由皇帝親自策劃、皇城司負責執行的、針對士大夫輿論的精密引導行動,悄然展開。這套“組合拳”包括:
其一:精心“泄密”:皇城司通過幾個與各方關係都不錯、看似“消息靈通”卻立場相對中立的低階官員如某位資格老、人緣好的給事中或起居注官)
在私人聚會、茶餘飯後,“無意”中透露更多禦前辯論的細節。尤其重點渲染趙頊對“維州故事”的深刻解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強調其“非為逞強,實為護佑歸義之民,此乃超越邦交小信的人主大信”,並將趙頊“罰種諤是執國法,守綏州是固社稷”的切割邏輯,包裝成“法度嚴明、賞罰分明”的英明表現。
定向“吹風”:將有選擇性的、顯示西夏內部梁太後與罔萌訛權力鬥爭激烈、各部族離心離德、財政困窘的邊關密報,通過可靠渠道,“分享”給一些以穩重務實著稱的翰林學士、國子監博士。
讓他們自行得出“西夏外強中乾,此時強硬或是最佳時機”的結論,並通過他們的口傳播出去,潛移默化地削弱“必招大戰”的恐慌論。
其二:鼓勵“務實派”發聲:皇城司暗中示意與呂惠卿、曾布關係密切的中下層官員、太學生,就綏州問題撰寫策論、詩文。
但引導他們避開空洞的道德爭論,聚焦於幾個更具體、更具說服力的議題:
算經濟賬:由精通算學的太學生或戶部低級官員出麵,詳細核算堅守綏州的長期邊防成本。
與昔日“慶曆增幣”及可能因退讓引發的連鎖領土索賠成本進行對比,論證“今日寸步不讓,方是長遠省錢安民之道”。
講戰略價值:通過兵部或樞密院底層熟悉邊情的官員,撰寫分析文章,深入剖析綏州對於屏蔽延安、連接河東路、威脅西夏腹地的巨大戰略價值,用軍事地理的硬知識說服那些關心國防的務實派官員。
引曆史教訓:組織文章,不再空談仁義,而是具體回顧“慶曆增幣”後,西夏是如何得寸進尺,邊患如何並未真正平息的曆史事實,強調“妥協換不來和平,實力方能止戰”的殘酷現實。
挖掘“中間派”的正麵言論:皇城司密探密切關注那些在聽到辯論詳情後,私下表示理解或認為皇帝“言之有理”的中間派官員。
李憲的人會設法接觸他們,提供一些“獨家的”、“不那麼敏感”的邊情信息,鼓勵他們將思考寫成劄記或私下交流,並暗中推動這些相對理性的聲音在士林圈子裡小範圍傳播,營造一種“沉默的大多數開始理性思考,並非一味反對”的微妙氛圍。
其三:皇城司動用其掌控的部分民間說話人說書先生)和文抄書肆,開始流傳“種將軍風雪築綏州”、“綏州軍民一心抗敵虜”的悲壯故事。
故事重點描繪邊疆將士和民夫在天寒地凍中,如何用新式的“水泥”搶修城防,如何用“石炭爐”抵禦嚴寒,艱苦卓絕,忠勇可嘉。
將綏州守軍塑造為為國守邊的英雄群體,激發士民特彆是年輕士子的愛國情懷和對邊疆將士的同情。
這巧妙地將議題從“該不該打”的道德爭論,部分轉向了“如何支援前線英雄”的情感共鳴和現實關懷。
其四:皇城司在太學的眼線,開始引導一場看似純粹的學術辯論,
主題是“王霸之辨在今日之應用”和“經權之道如何平衡”。
鼓勵支持變革的太學生撰文,論證在強敵環伺的危局下。
“王道”需以“富強”為基礎,必要的“權變”和“事功”正是為了最終實現“王道”理想,將趙頊的政策詮釋為儒家經典“通權達變”、“與時俱進”的智慧體現,而非對傳統的背叛。
喜歡宋神宗的新宋請大家收藏:()宋神宗的新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