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瑁快馬加鞭,從宮廷紛爭的漩渦中心抽身,馬不停蹄地趕往江湖門派聚集之地。此刻,江湖中正彌漫著一股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各門派間積怨已久,衝突一觸即發。而李瑁深知,在這安祿山叛亂的緊要關頭,江湖門派若能摒棄前嫌,一致對外,將成為對抗叛軍的一股強大助力。
到達嵩山時,正值各派掌門為爭奪“盟主令”吵得不可開交。泰山派玄真子怒目圓睜,手中玉如意直指衡山派玉璣子,大聲嗬斥道:“你們衡山派在黃鶴樓私會安祿山的使者,鐵證如山,還有何狡辯!”說罷,他猛地一揮玉如意,將身旁石桌劈成兩半,碎玉飛濺。
玉璣子氣得渾身發抖,青鋒劍“噌”地出鞘三寸,寒光閃爍,映出他眼中的怒火:“玄真子,休要血口噴人!函穀關截獲的突厥密信,正是我衡山派弟子拚死奪得,你卻在此顛倒黑白!”言罷,他從懷中掏出染血的帛書,突厥文字在晨霧中泛著詭異的光。
“夠了!”李瑁的聲音如同洪鐘,伴隨著他玄色大氅裹挾的山風,瞬間席卷全場。他腰間玉具劍雖未出鞘,但那淩厲的劍氣已讓在場高手們紛紛下意識後退。李瑁幾步上前,將玄宗禦賜的玄鐵令“啪”地拍在殘桌上,神色嚴肅地說道:“如今國難當頭,安祿山叛軍勢如破竹,你們卻還在這裡為了一己私利爭鬥不休,難道要重演二十年前華山血案的悲劇嗎?”
玉璣子聽聞,心中一凜,突然跪倒在地,道袍下擺沾滿晨露:“殿下,衡山派願聽您調遣。三日前,我派弟子在雁門關外發現安祿山的糧草車隊,看那車轍印旁畫著吐蕃犛牛圖騰,想必與吐蕃勾結緊密。”說著,他呈上羊皮地圖,上麵清晰標注著發現車隊的位置及相關線索。
李瑁微微點頭,目光掃向玄真子,手指劃過地圖上的陰山,說道:“玄真子掌門,泰山派向來以勇猛著稱,可敢接下牽製突厥騎兵的重任?郭將軍已在黃河蘆葦蕩精心備下五百斤鬆煙粉,突厥騎兵的戰馬對鬆煙過敏,此乃破敵關鍵。”
玄真子眉頭一皺,略作思考後,將玉如意重重頓地,朗聲道:“泰山派願為先鋒!但突厥騎兵驍勇善戰,還需衡山派的北鬥七星陣配合,方能事半功倍。”他的道袍被山風鼓起,內襯的金線雲紋若隱若現,彰顯著一派掌門的威嚴。
玉璣子思索片刻,微笑著遞上卦盤:“昨夜我徹夜推演,已得破陣之法,天樞星位當用鬆煙,可擾亂突厥騎兵陣腳。”卦盤上的棋子擺成北鬥狀,唯獨天樞星位空缺,正待補上關鍵一子。
李瑁輕輕補上那顆棋子,堅定地說:“就這麼辦!”隨後,他轉身看向青城派長青子,問道:“長青子掌門,函穀關地勢險要,乃兵家必爭之地,當年令尊的玄鐵劍可還在?如今唯有靠貴派死守函穀關,截斷叛軍糧草補給。”
長青子神色凝重,毫不猶豫地擲劍於地,鐵劍與青磚碰撞,濺出串串火星:“家父的劍已傳於我,此劍專為斬殺叛臣賊子!青城派定不負所托,死守函穀關!”他的鐵劍仿佛感受到主人的決心,突然發出一陣龍吟,驚起山巔棲息的蒼鷹,展翅翱翔於天際。
傍晚,落日餘暉灑在嵩山書院,李瑁在這裡召見各派智囊。他麵色沉重地展開加急軍報,朱砂批注在燭光下如鮮血般刺眼:“安祿山的十萬鐵騎已渡過黃河,潼關守軍不足三萬,形勢岌岌可危。如今急需你們各派派出三百輕功高手,協助大軍作戰。”
恒山派妙真師太雙手合十,麵容慈悲卻又透著堅毅:“貧尼願率恒山劍陣死守函穀關,為保衛大唐儘一份力。隻是……”她微微皺眉,眼中閃過一絲憂慮。
“師太請講。”李瑁為她斟了一杯茶,示意她不必顧慮。
妙真師太盯著茶湯中的倒影,緩緩說道:“貧尼擔心李林甫的爪牙混入江湖,暗中破壞我們的計劃。前日,有弟子看見波斯商人阿裡與突厥使者密談,形跡十分可疑。”
李瑁心中一緊,立刻想起楊玉環密信中提及西市發放的蜀錦有十匹流入波斯商棧之事。他沉思片刻,將一塊虎符放入師太掌心,鄭重地說:“妙真師太,此事非同小可,本王要你秘密聯絡波斯商會,查清阿裡的底細,看他究竟在搞什麼鬼。”
與此同時,安祿山的中軍大帳裡,氣氛壓抑得讓人窒息。史思明麵色陰沉,正瘋狂鞭打一個被俘的衡山弟子,怒吼道:“說!黃河渡口的火攻陣怎麼破?再不說,本將就將你千刀萬剮!”他手中的狼牙棒上還滴著鮮血,在地上濺出一朵朵血花。
那弟子緊咬牙關,寧死不屈,突然咬破藏在齒間的毒囊,口中溢出鮮血,斷斷續續地說道:“我衡山派……絕不……”話未說完,便氣絕身亡。史思明見狀,惱羞成怒,一腳將屍體踢入火盆,惡狠狠地咆哮道:“傳本將命令,全軍加速前進,務必在三日內拿下潼關,讓這些不知死活的家夥知道與我作對的下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長安城的夜,被暴雨籠罩。雨滴如注,打在宮殿的琉璃瓦上,發出劈裡啪啦的聲響。楊玉環獨自跪在佛堂,看著香灰在雨中簌簌飄落,心中滿是憂慮。她忽然想起李瑁出征前在驪山與她的深情告彆,他緊緊握著她的手,目光堅定地說:“江湖如棋盤,我願做那執棋之人,平定叛亂,守護我們的家園。”想到這裡,淚水不禁模糊了她的雙眼,滴落在麵前的《金剛經》上,暈開一片墨跡。
當第一縷晨光艱難地撕開天際的陰霾,太極殿的銅鐘突然鳴響。鐘聲在雨中回蕩,顯得格外沉重。楊玉環猛然起身,發間的步搖因動作過猛撞碎了案頭的青瓷瓶。在這鐘聲裡,她仿佛聽見了遠方江湖各派的廝殺聲,混著邊關傳來的陣陣號角,在長安城上空交織回蕩。
潼關城頭,寒風凜冽。李瑁與郭子儀並肩而立,望著遠處黃河奔騰,正在緊張部署最後的防線。李瑁展開新繪製的軍事地圖,指著上麵的標識,對郭子儀說道:“郭將軍,江湖各派已按計劃行動。泰山派將牽製突厥騎兵,衡山派去聯絡吐蕃太子,青城派鎮守函穀關,希望能借此打亂安祿山的部署。”
郭子儀撫著虯髯,點頭大笑道:“如此甚好!末將這就安排鬆煙粉的運送,確保萬無一失。待突厥騎兵渡河時,火攻與鬆煙齊發,定叫他們人仰馬翻,有來無回!”他的聲音堅定有力,如同洪鐘般在城頭回響。
深夜,萬籟俱寂。李瑁獨自登上了望塔,月光如水,灑在他疲憊卻又堅毅的臉上。遠處的黃河在月光下宛如一條銀色的巨蛇,蜿蜒流淌。蘆葦蕩在風中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著戰爭的殘酷。他不禁想起楊玉環在信中所說:“我在西市組織了五百繡娘,為將士們趕製護腕,希望能為他們增添一絲溫暖與力量。”他緊緊握住腰間的玉佩,那是楊玉環親手所贈,仿佛能透過玉佩感受到她指尖的溫度和深深的牽掛。
鬆潘草原,廣袤無垠。吐蕃太子的大帳內,氣氛緊張而微妙。衡山派玉璣子與吐蕃太子相對而坐,正在進行一場艱難的談判。吐蕃太子把玩著手中的酒杯,眼神閃爍不定:“我可以說服父王退兵,但你們大唐需答應我一個條件。”
玉璣子心中一緊,問道:“太子殿下請講,隻要是合理要求,大唐定會考慮。”
吐蕃太子微微一笑,指尖劃過李瑁送來的玄鐵令,緩緩說道:“我要大唐開放河西榷場,與吐蕃通商,促進雙方貿易往來。”
玉璣子沉思片刻,說道:“太子殿下,此事重大,我需與瑁王商議後才能給您答複。但我可以先承諾,瑁王一向以大局為重,隻要對雙方有利,想必不會拒絕。”
吐蕃太子點點頭:“好,我給你們三日時間。不過,我還需要你們的北鬥七星陣相助,確保我軍安全撤軍。”
玉璣子微笑著展開卦盤:“太子殿下請看,這是我為貴軍推演的撤軍路線。此路線利用北鬥七星陣的變化,可迷惑敵軍,確保貴軍順利撤離。”卦盤上的棋子擺成九曲黃河狀,暗藏玄機,每一步都經過精心謀劃。
黃河渡口,史思明的十萬大軍正浩浩蕩蕩地渡河。士兵們的喊殺聲、馬蹄聲、船槳劃水聲交織在一起。突然,蘆葦蕩中“轟”地騰起熊熊烈火,一時間濃煙滾滾。鬆煙粉隨著風勢迅速飄散,彌漫在整個渡口。突厥戰馬聞到鬆煙味,頓時驚恐嘶鳴,陷入混亂,紛紛掙脫韁繩,四處逃竄。
“不好!中計了!”史思明見狀,臉色大變,怒吼道,“快撤!”但此時已經來不及了,泰山派的玄真子率輕功高手如神兵天降,從雲端躍下。他們身姿矯健,手中劍光閃爍,與鬆煙交織在一起。喊殺聲、慘叫聲此起彼伏,叛軍陣腳大亂。
長安城的街道上,百姓們夾道歡迎凱旋的將士。楊玉環帶著繡娘,為歸來的將士們分發護腕。她微笑著將繡著虎頭紋的護腰遞給郭子儀,說道:“郭將軍,您的虎狼之師當配虎紋,願此護腰能保佑您旗開得勝,早日全殲叛軍。”
郭子儀接過護腰,哈哈大笑道:“多謝王妃!末將定當不負所托,不消滅叛軍,誓不還朝!”他的笑聲爽朗豪邁,震落了屋簷上的積雪,驚起無數寒鴉。
李瑁站在城樓上,望著這熱鬨而振奮的場景,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雖然此次借助江湖各派之力取得了一些勝利,但這隻是漫長戰爭中的一個小階段,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麵。安祿山的叛軍實力依然強大,李林甫餘黨或許還在暗中作祟,而江湖門派間的團結也需要進一步鞏固。但此刻,看到江湖各派齊心協力的場景,他心中燃起了希望。他堅信,隻要大家眾誌成城,定能擊退安祿山,保衛大唐的江山社稷,讓百姓重回安寧的生活。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李瑁一邊與郭子儀等將領精心策劃下一步的作戰計劃,加強潼關及其他重要關隘的防禦;一邊密切關注江湖動態,與各門派保持緊密聯係。他深知,江湖這盤棋,下好了將成為製勝的關鍵。而楊玉環在長安城內,也積極組織百姓籌備物資,為前線將士提供後勤保障。她時常與妙真師太等人交流,關注著波斯商人阿裡的調查進展,希望能為李瑁分憂解難。
在這動蕩的局勢下,各方勢力都在為了自己的目標而行動著。大唐的命運,如同風中搖曳的燭火,在戰爭的風暴中岌岌可危,卻又因無數人的堅守與努力,閃爍著希望的光芒。而李瑁與楊玉環,也在這時代的洪流中,為了他們心中的大唐,為了他們彼此的承諾,堅定地前行著,共同迎接未知的挑戰。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