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後,魏州城外的唐軍大營。李瑁站在高台上,望著城內緊閉的城門,城頭的叛軍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探馬回報,城內的豪強已將家眷和親兵送入內城,顯然打算頑抗到底。
“百姓都被裹脅了嗎?”李瑁問道。
“回殿下,城中百姓多閉門不出,隻有少數被強征的壯丁在城頭守城。”探馬答道,“魏氏宗祠被叛軍占據,他們揚言若唐軍攻城,便放火燒了宗祠。”
李瑁心中了然。魏氏是當地望族,宗祠供奉著自北魏以來的先祖牌位,是百姓心中的聖地。叛軍此舉,正是為了讓唐軍投鼠忌器。
“看來得用巧勁。”李瑁對身邊的青鬆道長道,“道長可有辦法潛入宗祠?”
青鬆道長撫須一笑:“貧道帶來的弟子中,有三人擅長‘縮骨功’,可從宗祠後院的狗洞鑽進去。隻是進去後如何控製局麵?”
“隻需在三更時分點燃三支信號箭,不必硬拚。”李瑁眼中閃過一絲狡黠,“我會讓人在城外散布消息,說‘先祖顯靈,警示叛逆’,叛軍必定人心惶惶。”
當夜三更,魏州城內突然亮起三簇紅光,直衝雲霄。緊接著,唐軍在城外擂鼓呐喊,聲嘶力竭地喊著:“宗祠起火了!先祖發怒了!”
城內的叛軍本就心虛,聽聞喊聲頓時大亂。那些被強征守城的壯丁紛紛扔下兵器,跪地磕頭。豪強們見勢不妙,有的打開後門逃跑,有的則捆了叛軍首領開城投降。天快亮時,魏州城門緩緩打開,唐軍幾乎兵不血刃便收複了城池。
消息傳到滄州,洪七公依樣畫葫蘆。他讓丐幫弟子駕駛數十艘漁船,偽裝成商船,趁夜潛入渤海灣,一把火燒了叛軍的糧船。失去補給的海盜們無心戀戰,第二天便乘船逃向深海,滄州不戰而克。
最艱苦的戰鬥發生在雁門關。安慶和果然死守西門甕城,郭子儀久攻不下,傷亡不小。關鍵時刻,史思明帶著玄甲銳士從一線天趕回,他熟知甕城的結構,建議郭子儀“圍三缺一”——猛攻其他三門,唯獨放開北門,給叛軍留一條“生路”。
叛軍果然中計,在安慶和的帶領下從北門突圍,卻一頭紮進唐軍的伏擊圈。安慶和被郭子儀斬於馬下,雁門關終被收複。
肅清死士的行動也在同步進行。華山弟子配合地方官,在範陽城內挨家挨戶排查,但凡發現有黑狼銅牌者,立刻拿下;點蒼派的弩手則在平盧的集市上設伏,射殺了試圖暗殺史思明的死士頭目;丐幫弟子更是發揮所長,在河東的貧民窟裡挖出了隱藏最深的死士窩點。
一個月期滿之日,李瑁正在魏州城內安撫百姓,係統的提示音終於響起,帶著一絲難得的輕快:
【任務完成度100!】
【安祿山核心勢力已肅清,三座城池全部收複,七處糧倉儘數查獲。】
【解鎖‘戰後重建’模塊,包含‘農桑恢複’‘流民安置’‘商路重開’三個子項。】
【‘民心凝聚’buff已激活,當前區域:範陽、平盧、河東、魏州、滄州、雁門關。】
李瑁長舒一口氣,抬頭望向魏州城的天空。秋高氣爽,白雲悠悠,城內已響起孩童的嬉笑聲。他知道,平叛之戰已近尾聲,接下來的任務,是讓這片飽經戰火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傳我令,”李瑁對周明道,“將查獲的糧草分發給各地災民,農具作坊儘快開工,讓百姓能趕在霜降前種上冬麥。”
“是!”周明的聲音裡帶著難以掩飾的喜悅。
此時,史思明匆匆趕來,臉上帶著興奮:“殿下,一線天的糧倉找到了!裡麵的糧食足夠供應十萬大軍一年,還有不少嶄新的鎧甲兵器!”
李瑁點頭:“很好,糧食入庫,兵器分發給地方守軍。你做得不錯,本王會向陛下為你請功。”
史思明躬身行禮,眼中是掩飾不住的感激。他知道,自己終於真正獲得了新生。
夕陽西下,李瑁站在魏氏宗祠前,看著百姓們正在修繕被叛軍損壞的牌位。一位白發老者捧著香燭上前,對著李瑁深深一揖:“多謝殿下保全宗祠,保全魏州百姓。”
李瑁連忙扶起他:“老人家言重了,保境安民,本就是朝廷的本分。”
老者顫巍巍地說:“自安祿山作亂,我們苦不堪言,如今總算盼到太平了。殿下放心,往後魏州百姓定會安分守己,為大唐納糧服役,絕無二心。”
李瑁望著圍攏過來的百姓,他們的臉上雖有滄桑,眼中卻閃爍著對未來的期盼。他知道,係統的任務或許有期限,但治理天下、安撫民心,卻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
“走吧,”李瑁對親衛道,“回營準備,明日啟程回長安。”
歸途的車輪依舊咯吱作響,但這一次,李瑁的心中少了焦灼,多了一份踏實。他知道,無論係統未來還會發布什麼任務,隻要守住“民心”二字,便無所畏懼。
長安的方向,暮色四合,卻有一盞燈始終亮著——那是東宮的方向,是楊玉環在等他歸來。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