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係統提供的先進知識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從農業的田壟到工坊的鐵砧,從學堂的書頁到市井的商幡,處處湧動著創新的活力時,這個東方帝國的光芒早已跨越了萬裡疆界。在李瑁治下,大唐以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盛、軍事的強盛,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成為各國仰望的文明燈塔,國際聲譽之隆,遠超往昔。
長安城西的“鴻臚客館”,近來總是人聲鼎沸。來自波斯的商人正與天竺的僧侶比劃著交談,新羅的留學生捧著《論語》向大唐學子請教,大食的使者則圍著工部的工匠,追問新式水車的構造原理。客館門前的石碑上,刻著二十餘個國家的名稱——這是近年來與大唐建立外交關係的邦國,而往來的使者、商隊、學者,更是不計其數。
這日清晨,客館外傳來一陣喧鬨。原來是日本遣唐使團抵達長安,為首的使團正使吉備真備身著唐式朝服,帶著數十名留學生和工匠,恭敬地等候入宮朝見。“第三次來大唐了,每次都能看到新變化。”吉備真備望著遠處巍峨的朱雀門,對身旁的隨員感歎道,“上次來時,長安的西市還沒有波斯商棧,如今不僅有了,連街上賣的胡餅都比我們國內的精致。”
隨員中,年輕的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捧著剛買的《大唐算經》,興奮地說:“聽說這次陛下會安排我們去國子監求學,還能旁聽榮王殿下主持的工部研討會!若是能學到那‘標準化模具’的技藝,帶回日本,定能讓我國的鐵器水平提升十年!”
這樣的場景,在長安已是常態。據鴻臚寺統計,僅去年一年,前來大唐的外國使團便有三十餘批,留學生逾千人,商隊更是絡繹不絕。他們帶來的,是異域的香料、珠寶、駿馬;而他們帶走的,卻是大唐的絲綢、瓷器、書籍,以及更珍貴的製度、技藝與思想。
在國子監的課堂上,各國留學生與大唐學子同席而坐,聽博士講授《禮記》與《九章算術》。新羅學子金允文正埋頭記錄,他的筆記上不僅抄錄著經文,還畫著簡易的水車圖紙——這是他昨日在城外水渠旁看到的,打算帶回國內仿製。“先生說,大唐的‘堆肥法’能讓糧食增產三成,我已記了滿滿三冊,回去後定要讓我國農夫都學會。”他對鄰座的日本留學生說道,眼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
國子監旁的“譯經院”裡,更是一派忙碌景象。大唐的學者與天竺、波斯的僧侶合作,將《金剛經》《幾何原本》等中外典籍相互翻譯。高僧玄奘的弟子正在校對新譯的《大唐農學要義》,這本書收錄了李瑁推廣的輪作、施肥技術,即將由波斯使者帶回西域,供中亞諸國學習。
“榮王殿下說,知識如流水,唯有互通,方能滋養萬物。”譯經院主事對前來視察的李瑁說道,“如今不僅我們譯外國的書,外國使者也爭著譯我們的《農桑輯要》《武經總要》,上個月大食使者還特意來求《傷寒雜病論》的抄本,說要在他們的都城建醫館。”
李瑁看著案上堆疊的譯稿,點頭道:“譯書時既要準確,也要易懂。比如講水車原理,不妨多畫些圖樣,讓不懂漢文的工匠也能看懂。”他深知,文化的影響力,往往就藏在這些看似細微的技藝與知識裡。
大唐的軍事威望,同樣讓周邊國家敬畏不已。在北疆的突厥可汗庭,可汗正捧著李瑁贈送的“新式連發弩”,麵色複雜。這把弩是去年唐軍擊退突厥侵擾後,作為“友誼信物”送來的,射程與射速遠超突厥的弓箭。“大唐的工匠竟能造出這般利器。”可汗對謀士歎道,“聽說他們的軍隊不僅有這等弩箭,還有能投石百丈的器械,更有江湖義士相助,這樣的國家,隻能交好,不能為敵。”
不久後,突厥便派遣王子入唐為質,獻上良馬千匹,請求成為大唐的“藩屬國”,每年遣使朝貢。類似的場景,也發生在西域的吐蕃、吐穀渾等國。他們不僅向大唐稱臣,還爭相效仿大唐的軍製——吐蕃讚普甚至按照唐軍的編製,組建了自己的“陌刀隊”,鎧甲樣式都仿照大唐的明光鎧。
外交上的成就,更體現在“萬國商路”的繁榮上。從長安出發,經絲綢之路到波斯、大食,再至東羅馬;從廣州港起航,經南海到天竺、爪哇,再至阿拉伯半島,大唐的商船與商隊往來如梭。在波斯灣的巴士拉港,當地商人最自豪的便是“能說唐語、賣唐貨”,市集上隨處可見“大唐綢緞鋪”“長安瓷器行”,連酒館裡唱的都是改編自唐詩的歌謠。
廣州港的市舶司裡,主事正在核對一批來自大食的貨物清單。清單上除了香料、象牙,還有一項特殊的“請求”——大食哈裡發希望大唐能派遣工匠,幫助他們修建類似長安的“排水渠”。“上個月天竺使者也來求過,說他們的都城雨季積水嚴重,想學著長安的法子修下水道。”主事笑著對李瑁派來的巡查官說,“如今各國不僅買我們的東西,更想學我們的法子,這才是真的厲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巡查官指著港口正在卸貨的大唐商船:“你看那船,是按工部新圖紙造的‘多桅船’,能載萬斤貨物,比普通海船快三成。這船的圖紙,已經有三個國家來求了,殿下說,可以給他們,但要教他們按‘標準’造船,免得偷工減料出危險。”
大唐的國際聲譽,更深深烙印在各國的文化與生活中。在日本,天皇仿照長安的格局修建了平城京,街道命名為“朱雀大街”“東市”“西市”,連官員的服飾都改成了唐式;在新羅,貴族子弟以能吟唐詩為榮,科舉考試的題目竟取自李白的詩句;在波斯,上流社會流行喝“唐茶”,用“唐三彩”裝飾宮殿,甚至有貴族給自己取了“李”“張”等大唐姓氏。
這年冬至,玄宗在大明宮舉辦“萬國朝賀大典”,李瑁陪同在側。殿中,波斯使者獻上鑲嵌寶石的王冠,大食使者奉上香料與天文儀器,日本使者帶來精心仿製的唐式屏風,新羅使者則呈上用漢文寫的《謝恩表》,表中寫道:“大唐如日中天,澤被四海,小國服膺教化,願世世稱臣。”
玄宗看著滿殿的異國使者,又看了看身旁從容微笑的李瑁,朗聲說道:“諸位遠道而來,朕甚欣慰。大唐向來以和為貴,願與諸國互通有無,共享太平。”說罷,示意李瑁宣讀賞賜清單——絲綢、瓷器、書籍、農具,每樣賞賜都精心挑選,既顯大唐國力,又貼合各國需求。
大典結束後,使者們在宮門外的廣場上參觀大唐的“成就展”。那裡陳列著新式水車、連發弩、織布機,還有繪製著全國水利網、官道圖的巨大輿圖。當看到長安的排水係統模型時,波斯使者忍不住伸手觸摸:“原來長安雨天不積水,是因為有這樣的‘地下河流’!我們的都城也該修一套。”
李瑁走上前,笑著解釋:“這不難,我們可以派工匠去指導,材料用你們當地的石料即可。”
正說著,人群中擠出一個矮小身影,竟是琉球國新派來的小使者。他怯生生地開口:“大唐如此強盛,我琉球雖小,也渴望能得大唐教化。不知能否派些夫子去琉球,教導我等子民?”李瑁微笑點頭:“自然可以,我大唐向來樂意傳播文化。”小使者喜極而泣,連連叩謝。
此時,一名大食學者模樣的人上前,恭敬道:“聽聞大唐有奇術能預測天象,我大食對天文也頗有研究,能否與大唐交流一二?”李瑁眼睛一亮,這正是促進文化交流的好機會,便應道:“甚好,可安排兩國學者一同研討。”
人群中討論聲此起彼伏,都對大唐的慷慨與強盛讚歎不已。李瑁望著這熱鬨場景,心中滿是自豪,他深知,這隻是大唐輝煌的開端,未來,大唐必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引領世界文明的潮流,讓大唐的光芒照耀到更遙遠的地方。
波斯使者眼中閃過驚喜:“殿下真的願意相助?”
“大唐的強盛,不是要獨占技藝,而是要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李瑁的聲音溫和而堅定,“就像這水車,能灌溉你們的農田;這醫書,能救治你們的百姓。如此,天下才能真正太平。”
使者們聞言,紛紛躬身行禮,眼神中滿是敬佩。他們終於明白,大唐的國際聲譽,不僅源於軍事的強大、經濟的繁榮,更源於這份開放包容、樂於分享的氣度。
夕陽西下,大明宮的金頂在餘暉中熠熠生輝。李瑁站在宮牆上,望著遠處各國使者的身影消失在長安的暮色裡,心中一片澄澈。他知道,大唐的國際聲譽,從來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文明的吸引力、製度的優越性、民生的幸福感。當各國看到大唐百姓安居樂業,看到大唐的技藝能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自然會心生向往,自願向化。
夜風拂過,帶來長安夜市的喧囂,其中夾雜著波斯商隊的叫賣聲、新羅留學生的讀書聲、日本使者的讚歎聲。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彙成一曲屬於大唐的“國際歌”,歌聲裡,有萬國來朝的榮耀,更有文明互鑒的溫暖。
李瑁知道,這並非終點。隨著大唐的持續發展,會有更多國家來到這裡,學習、交流、合作。而他要做的,便是繼續秉持初心,讓大唐的光芒,照亮更遠的地方,讓這份屬於盛唐的國際聲譽,成為後世傳頌的傳奇。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