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時空錨點穩定度62,能量儲備剩餘29...”
腕表式時空儀的全息屏閃爍著紅光,青林扶著一棵粗壯的毛竹站穩,才發現自己身處一片無邊無際的竹林。
陽光透過竹葉的縫隙,在布滿苔蘚的地麵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遠處隱約傳來讀書聲,夾雜著斧頭劈砍竹子的脆響。
他低頭檢查時空儀,坐標顯示:公元1508年,貴州龍場。
“王陽明龍場悟道的地方?”
青林的心跳漏了一拍。作為研究中國哲學的科幻工程師,他曾無數次在史料裡讀到這個地名——正是在這裡,被貶謫的王陽明在困頓中悟出“心即理”的真諦,開創了影響後世的陽明心學。
竹林深處傳來窸窣聲,一個穿著青色道袍的中年男人正蹲在地上,手裡拿著竹簡,專注地觀察著一株剛冒芽的竹筍。那人麵容清臒,頷下留著三縷長須,眼神平和卻深邃,仿佛能穿透泥土看到根係的生長。
“你是誰?”男人聞聲抬頭,聲音溫和卻帶著審視。
青林這才注意到,對方的草鞋上沾滿泥漿,道袍的袖口磨出了破洞,顯然在這裡生活了許久。他定了定神,指了指自己的納米纖維衝鋒衣:“在下青林,自遠方遊學而來,迷路至此。”
男人的目光在他的衣服上停留片刻,忽然笑了:“遠方?是比貴州更遠的地方嗎?”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我叫王守仁,字伯安,在此結廬而居。”
青林的呼吸驟然停滯——眼前這人,正是中年時期的王陽明。
當晚,青林被邀請住在王陽明的茅廬。茅草搭成的屋子簡陋卻整潔,牆角堆著一捆捆竹簡,桌上放著一盞油燈,燈芯跳動的光芒映照著“知行合一”四個篆字。
“你的衣服很特彆。”王陽明給青林倒了杯熱茶,“質地輕薄卻不透風,針腳細密得不像手工縫製。”
青林捧著陶杯的手指微微收緊。他知道瞞不過這位以洞察力著稱的思想家,索性坦誠道:“先生慧眼。在下確實來自數百年後的世界,因器物故障誤入此地。”他解下手腕上的時空儀殘骸,“這便是載我而來的器物。”
王陽明接過殘骸,借著燈光仔細端詳。他沒有表現出絲毫驚訝,反而指著齒輪上的紋路:“這些齒牙排列有序,像是遵循某種數理規律。你們那個時代,是不是用這種器物探索天地?”
“是。”青林點頭,“我們稱之為科學,通過觀察與實驗理解世界。”
“與格物致知異曲同工。”王陽明將殘骸還給他,眼神裡閃過一絲興味,“說來也巧,我近來正對著這竹林格物,卻始終未能參透其中道理。”
青林心中一動。他想起史料記載,王陽明年輕時曾在竹林前“格物致知”七日七夜,最終病倒也未能悟透,這才後來轉向心學。難道自己正趕上這個關鍵節點?
接下來的日子,青林跟著王陽明在竹林間勞作。他看著這位大儒像農夫一樣開墾荒地,用竹簡記錄竹子的生長狀態,夜晚則在油燈下批注《大學》。青林教他用放大鏡觀察竹節的微觀結構,王陽明則教他如何從竹子的生長中體悟“致良知”的道理。
“你看這株新竹。”一天清晨,王陽明指著一株剛破土的竹筍,“它從去年冬天就開始孕育,到現在才冒出地麵三寸,算起來已有四個年頭了。”
青林蹲下身,用隨身攜帶的微型掃描儀探測。全息屏幕上立刻顯示出三維圖像——地表上僅有3厘米的竹筍,地下的根係卻像一張巨大的網,蔓延至數百平米,密密麻麻的須根深入土壤,吸收著水分與養分。
“四年僅長三寸,卻在地下擴展數百平米。”青林喃喃自語,“這太不可思議了。”
王陽明聞言,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你看到了什麼?”
“它的根係...”青林調出掃描數據,“比地上部分龐大百倍,像在積蓄力量。”
“正是如此。”王陽明撫著胡須,目光掃過整片竹林,“天地萬物的生長,都有其節奏。竹子用四年時間紮根,第五年才能以每日數尺的速度瘋長。人也一樣,看似停滯的時光,實則在積累突破的力量。”
青林突然想起自己的科研經曆。當年為了攻克時空穿越的能量難題,他曾在實驗室連續三年毫無進展,每天重複著枯燥的計算,直到第四年的某個深夜,才突然從蝴蝶翅膀的振動頻率中找到靈感。
“先生是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然也。”王陽明點頭,“世人隻見竹子拔節的迅猛,卻不見它在地下默默紮根的四年;隻羨慕他人一朝成名,卻忽略其背後數年的沉寂。”他指著遠處正在劈柴的仆人,“此人跟隨我三年,起初連斧頭都握不穩,如今卻能一刀劈開竹節——這便是積累的力量。”
接下來的日子,青林成了王陽明的“學生”。他白天跟著觀察竹林,記錄竹子的生長數據,晚上則聽王陽明講解心學。他發現,這位思想家的“格物”並非死磕事物表象,而是通過觀察現象提煉本質,與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竟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你看這竹節。”王陽明用刀切開一根竹子,“每向上生長一段,便有一個結節,既是支撐,也是停頓。人生亦然,既要勇往直前,也要懂得沉澱反思。”
青林的掃描儀顯示,竹節處的纖維密度是其他部位的三倍,正是這些結節讓竹子在狂風中不易折斷。他突然明白,自己過去總追求“持續進步”,卻忽略了停頓的價值——那些看似停滯的階段,其實是在為下一次生長積蓄韌性。
五月初的一場暴雨,讓青林真正見識了竹子的爆發力。前一晚還齊腰高的新竹,經過一夜雨水的滋養,竟長到了兩人多高,竹節處還留著清晰的生長痕跡,仿佛能看到它在暗夜中拔節的聲音。
“看,四年紮根,一朝爆發。”王陽明站在雨中,任憑雨水打濕道袍,“這便是‘厚積薄發’的道理。”
青林的時空儀在此時突然發出一陣嗡鳴。屏幕上的能量儲備跳至78,回歸程序的進度條開始緩慢爬升——顯然,竹林的生物能量場意外修複了儀器的核心線路。
“要走了?”王陽明看著他手中閃爍的儀器,平靜地問。
“是。”青林的喉嚨有些發堵,“器物已修複,不得不歸。”
王陽明從懷中取出一卷竹簡,遞給青林:“這是我近日對竹子生長的感悟,或許對你的‘遠方’有些用處。”
青林接過竹簡,隻見上麵寫著:“夫竹者,四年潛根,一朝淩雲。非不欲速,實乃固本。君子治學,亦當如是——厚其基,堅其誌,雖久不廢,終有所成。”
暴雨漸歇,陽光重新穿透雲層。竹林間彌漫著清新的水汽,新竹的葉片上滾動著水珠,折射出七彩的光芒。青林知道,是時候告彆了。
“先生的教誨,青林永世不忘。”他對著王陽明深深一揖。
王陽明笑著擺擺手:“去吧。記住,無論身處哪個時代,紮根的耐心與生長的勇氣,都是不可或缺的。”
強烈的白光包裹身體前,青林最後看到的,是王陽明站在竹林中,衣袂飄飄,仿佛與這片見證了他悟道的竹林融為一體。
再次睜開眼,實驗室的時鐘指向下午三點十七分。同事們圍上來,遞過一份報告:“青林,你昏迷的六十一個小時裡,時空穿越的能量算法自動優化完成了!突破點居然和竹子的纖維結構有關!”
青林看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那些模擬根係生長的曲線,與王陽明竹林裡的掃描圖幾乎一致。他從口袋裡取出那卷竹簡,現代科技與古代智慧在此刻奇妙地共鳴。
後來,青林在自己的實驗室種了一片竹林。每當遇到科研瓶頸,他就會坐在竹林裡,看著那些沉默生長的竹子,想起王陽明的話。他不再追求速成,而是學會在停滯中積蓄力量,在沉澱中尋找突破。
有一次,新來的實習生抱怨實驗進展太慢,青林指著一株剛破土的竹筍說:“你看它四年隻長三寸,卻在地下紮根數百平米。我們的研究,也需要這樣的耐心。”
實習生似懂非懂地點頭,青林卻知道,自己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是在那個龍場的清晨——當他看到地表三寸的竹筍,如何用四年的沉寂,換來了後來的淩雲之誌。
夕陽透過實驗室的玻璃窗,照在青林手中的竹簡上。“厚其基,堅其誌”六個字,在陽光下仿佛活了過來,與窗外的竹林交相輝映,訴說著一個穿越時空的真理:所有的爆發,都源於不為人知的紮根;所有的閃耀,都來自未曾放棄的堅持。
喜歡未來星空記請大家收藏:()未來星空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