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再訪夷吾 發現智慧_未來星空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遊戲競技 > 未來星空記 > 第82章 再訪夷吾 發現智慧

第82章 再訪夷吾 發現智慧(1 / 1)

粒子對撞機的嗡鳴還未在耳畔消散,青林已踩著鬆軟的泥土睜開眼。眼前是連綿的夯土城牆,城門口懸掛著“臨淄”二字的木牌,字體古樸蒼勁,帶著商周青銅器銘文的遺風。空氣中彌漫著海鹽與鐵器的氣息,混雜著遠處市集傳來的喧囂——這與他記憶中春秋時期齊國都城的考古複原圖,竟分毫不差。

“汝是何人?穿此奇裝異服。”守城的士兵橫戈攔住他。青銅戈的寒光映在青林的量子防護服上,折射出詭異的藍紫色光斑,引得士兵們紛紛後退。

就在這時,一陣馬蹄聲由遠及近。一輛由四匹馬拉的軒車停在城門口,車簾掀開,露出一張清臒的麵容。那人頭戴高冠,身著繡有海水江崖紋的朝服,目光落在青林身上時,並未顯露絲毫訝異,反而帶著審視的溫和。

“此乃遠方客商,”那人對士兵說,“吾名夷吾,可帶他入城。”

青林的心臟驟然緊縮。夷吾?管仲,字夷吾?那個被梁啟超稱為“中國古代第一經濟學家”的齊國名相?他看著眼前這個年近五旬的老者,忽然想起史料記載:管仲年輕時曾與鮑叔牙合夥經商,或許正是這段經曆,讓他對“奇人異事”有著超乎常人的包容。

軒車在臨淄的街道上緩緩前行。青林掀開布簾,看見兩旁的房屋多為土木結構,屋頂覆蓋著茅草或陶瓦。最讓他震驚的是市集——縱橫交錯的街道兩旁,布滿了售賣鹽、鐵、絲綢、糧食的攤位,商販們用貝殼、銅塊作為貨幣交易,記賬的人則用尖銳的刻刀在竹簡上劃寫,動作嫻熟得如同後世的收銀員。

“臨淄有七萬戶,”管仲的聲音從對麵傳來,“每日市集交易的貨物,可裝滿百輛馬車。”他指著街角一個掛著“鐵官”牌匾的建築,“那裡是官營鐵坊,所產農具遠銷魯、衛、燕三國。”

青林忽然注意到,每個攤位前都立著一根木杆,上麵懸掛著不同數量的貝殼。他正疑惑時,管仲解釋道:“那是物價標記。國家規定,鹽每石值三十貝,鐵每斤值五貝,商人不得擅自加價。”

這便是管仲的“平準法”?青林打開量子記錄儀,將眼前的景象一一存儲。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顯示,此時正是齊桓公即位的第五年,管仲剛剛推行鹽鐵專賣政策,齊國的經濟改革正處於關鍵期。

管仲的府邸並不奢華,院內甚至開辟了一小塊農田,種著黍和麥。“吾常自耕,方知農夫之苦。”他遞給青林一碗麥粥,“昨日魯國來使,說吾國鹽價太高,欲斷鹽路。汝以為當如何?”

青林腦中瞬間閃過《管子·輕重甲》的記載:管仲曾通過控製鹽價,迫使諸侯向齊國臣服。但他看著碗中粗糙的麥粒,忽然有了不同的想法:“鹽乃民生必需,若斷供,魯國百姓必受苦。不如約定,齊國鹽價降至二十貝,魯國則以絲綢相易,互通有無。”

管仲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此乃‘通貨積財’之道。看來汝雖來自遠方,卻懂經濟之要。”他起身取來一卷竹簡,上麵刻著密密麻麻的數字,“這是全國的鹽鐵產量統計。吾計劃在海邊增設十處鹽場,讓煮鹽者由國家供給糧食,所產之鹽儘數由官倉收購。”

這便是“官山海”政策的具體操作?青林看著竹簡上的數字,忽然意識到,所謂“鹽鐵專賣”並非簡單的壟斷,而是通過國家調控,將自然資源轉化為財政收入的智慧。

幾日後,青林跟隨管仲視察臨淄的新市場。這個被稱為“大市”的區域,被劃分為二十個區塊,分彆售賣不同種類的商品。最中央是官方設立的“泉府”,負責兌換貨幣和征收商稅。青林看到一個商人正用齊國的刀幣兌換魯國的布幣,泉府的官吏按照管仲製定的彙率,公平兌換,沒有絲毫偏袒。

“貨幣者,國之血脈也。”管仲對青林說,“吾統一齊國貨幣為刀幣,又規定與各國貨幣的兌換比例,商人才敢放心往來。”他指著市場角落的一個高台,“那是‘旌節台’,商人持節而行,過關卡無需繳稅,可直達諸侯各國。”

青林注意到,市場的入口處立著一塊巨大的木牌,上麵刻著《市法》:“凡欺客、售假、哄抬物價者,罰百貝;情節重者,逐出臨淄。”幾個身穿黑衣的官吏正在巡邏,仔細檢查著商販的貨物。

“商業需自由,更需規範。”管仲看著一個正在向官吏投訴的老農,“此翁說買的鐵器是次品,官吏查實後,會令商人加倍賠償。”

這便是最早的消費者權益保護?青林的量子記錄儀忠實地記錄著這一切。當他夜間複盤時,發現齊國的商業活躍度已遠超同時期的其他諸侯國,臨淄的人口正以每月數百戶的速度增長。

一日深夜,管仲忽然派人召青林入府。府邸內燈火通明,幾位大臣正圍著一張巨大的地圖爭論不休。地圖上用不同顏色的漆標注著各國的特產:魯國的絲綢、楚國的木材、秦國的皮革……

“燕國遭災,糧價飛漲,”一位大臣說,“吾國當趁機高價售糧,賺取暴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管仲卻搖頭:“燕與齊接壤,若燕國饑民湧入齊國,反成負擔。不如以平價售糧,再派工匠入燕,教其開墾荒地。”他指著地圖上的渤海灣,“燕國盛產魚鹽,日後可與吾國互通有無,豈不兩全?”

這便是“以鄰為伴”的經濟智慧?青林看著管仲在地圖上畫出一條traderoute貿易路線),忽然明白,所謂“霸主經濟”並非掠奪,而是通過互利共贏,構建穩定的區域經濟圈。

隨著時間推移,青林逐漸參與到齊國的經濟決策中。他向管仲介紹了後世的“稅收杠杆”概念,建議對奢侈品征收重稅,對農具、糧食等必需品減免賦稅。管仲采納了他的建議,很快,臨淄市場上的農具銷量增加了三成,而珠寶等奢侈品的價格則應聲下跌。

“汝之法,可使利歸於民,稅歸於國。”管仲拿著新製定的《稅法》竹簡,對青林說,“吾原推行‘什一稅’,如今看來,還可更靈活。”他將竹簡遞給青林,上麵寫著:“農桑稅什一,商賈稅什二,珠玉稅什五。”

青林的量子記錄儀中,存儲的齊國經濟數據日益豐富:糧食產量每月增長5,貨幣流通速度提高了三成,臨淄的人口突破了十萬……這些數字背後,是管仲“通貨積財,富國強兵”的生動實踐。

然而,離彆的時刻終究還是來了。一日清晨,青林的量子記錄儀突然發出刺耳的警報,屏幕上的時空坐標開始劇烈跳動——他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內返回未來,否則將永遠困在春秋時代。

他找到管仲時,老人正在規劃臨淄的新城區。圖紙上,一座嶄新的都城布局清晰:內城為宮殿和官署,外城為居民區和市場,最外圍是農田和工坊。“吾欲將臨淄建成‘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管仲指著圖紙,“讓百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青林強忍著離彆的傷感,將一個存儲著後世經濟理論的芯片遞給管仲:“此乃晚輩來自的時代,對先生經濟之道的總結。後世之人,稱先生為‘經濟學之祖’。”

管仲接過芯片,雖不知其材質,卻鄭重地收入袖中:“吾之策,隻為齊國富強,百姓安康。後世如何評說,非吾所慮。”他看著青林,忽然笑道,“汝來自的未來,是否人人有飯吃,有衣穿?”

“是。”青林哽咽著回答,“後世之人,銘記先生之教,以經濟之道,求天下富足。”

管仲點點頭,轉身繼續在圖紙上勾勒。陽光透過窗欞,照在他的白發上,仿佛為這位偉大的改革家鍍上了一層金光。

當青林再次睜開眼,已身處未來的實驗室。同事們圍上來,七嘴八舌地詢問他的經曆。他打開量子記錄儀,裡麵存儲的齊國經濟數據、管仲的改革措施、臨淄的市井百態,清晰得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多年後,青林撰寫的《管仲經濟改革考》成為經濟學界的經典著作。書中詳細還原了鹽鐵專賣的運作機製、貨幣改革的具體措施、市場管理的規範體係,甚至包括一些未被史書記錄的細節——比如管仲如何通過調節糧食儲備穩定物價,如何通過對外貿易構建區域經濟聯盟。

有一次,在一個關於“古代經濟智慧與現代市場經濟”的論壇上,有學者質疑:“管仲的重商政策與後世的‘重農抑商’相悖,是否真的具有借鑒意義?”

青林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播放了一段量子記錄儀中的影像:那是臨淄大市的一角,一個魯國商人正在用絲綢換取齊國的鹽鐵,臉上帶著滿意的笑容;不遠處,幾個農民正用新購買的鐵製農具,談論著今年的收成。

“管仲的智慧,在於他懂得‘因勢利導’,”青林看著台下的學者們,“他重視農業,卻不抑製商業;他實行專賣,卻不阻礙流通;他追求國富,卻不忘民生。這種平衡之道,正是現代市場經濟最需要的智慧。”

論壇結束後,青林收到了一封來自考古隊的郵件,附件是一張剛出土的齊國竹簡照片。上麵用甲骨文刻著一行字:“遠方客,授吾富民術,利澤千秋。”

青林站在窗前,望著遠處鱗次櫛比的高樓和車水馬龍的街道。他仿佛看到,臨淄的市集與現代都市的商圈重疊在一起,管仲的經濟智慧穿越千年,依然在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他知道,自己帶回的不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信念——那種相信通過智慧的經濟政策,可以讓國家富強、百姓安康的信念。而這一切,都始於那個在臨淄的市集上,認真傾聽商販與農夫心聲的改革家,始於那個被後世永遠銘記的名字——管仲。

喜歡未來星空記請大家收藏:()未來星空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婦產科的男醫生 港綜:開局滿爆率,我成娛樂大亨 全球殺戮:我一級屠神 苟道慎行:係統帶我撿漏諸天 無饑之邦不喂豺狼 辰仙之路 蓮花樓之花敗自開 封神來臨,我堵住了金鼇島大門 血玉千鱗 我在大宋當提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