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柴桑星算_未來星空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遊戲競技 > 未來星空記 > 第166章 柴桑星算

第166章 柴桑星算(1 / 1)

粒子對撞機的冷卻劑第三次噴濺在觀測窗上時,青林的視網膜上正浮動著陶潛《歸去來兮辭》的電子文本。下一秒,耳邊的機械嗡鳴被蟬鳴取代,鼻尖縈繞的臭氧味化作新翻泥土的腥氣——他又一次被失控的能量流拋進了時空裂隙。

“神經接口同步率81,時空坐標鎖定:東晉義熙四年,江州柴桑。”機械音混著稻葉摩擦的沙沙聲,“檢測到異常生物電場,強度穩定在0.3特斯拉,與本地智慧體形成共振。”

青林撐著發軟的膝蓋站起,發現自己身處一片稻田中央。身上的納米防護服不知何時換成了粗麻布短褐,褲腳沾滿褐色的泥漿。遠處的竹籬後,一個穿著葛布長衫的中年男子正彎腰插秧,晨光勾勒出他清瘦的輪廓,指尖劃過水麵時,竟在稻苗根部激起細碎的藍光——那是能量場擾動的特征。

“先生可是迷路了?”男子直起身,轉過身來。他的額角沾著汗珠,眼神卻清亮如洗,嘴角噙著溫和的笑意,正是青林在曆史影像中見過無數次的陶淵明。隻是此刻的他並非印象中采菊東籬的隱士,而是皮膚黝黑、手掌布滿老繭的農夫,腰間還彆著一枚銅製算籌。

青林的心臟猛地一跳。上次穿越時,他曾在彭澤縣衙外與卸任的陶淵明擦肩而過,那時對方已是兩鬢染霜的老者。而眼前的陶公正值壯年,眉宇間還帶著未被歲月磨平的銳氣。

“在下……青林,自遠方而來,不慎迷失路徑。”他刻意壓低聲音,模仿著古籍記載的東晉口音。目光落在對方腰間的算籌上,那銅棍表麵刻著細密的紋路,絕非普通的計數工具——紋路間流轉的藍光,與他神經接口的能量頻率完全吻合。

陶淵明笑著指了指田埂:“既是遠客,不如先到寒舍暫歇。拙荊剛煮了新茶,正好為先生解渴。”他插秧的動作看似隨意,每一株稻苗的間距卻精確到寸,行距構成的幾何圖案,竟與青林研究過的斐波那契螺旋完全一致。

跟著陶淵明穿過竹林時,青林注意到沿途的桑樹上掛著奇怪的陶片,每片陶片中央都有個小孔,孔周布滿銀灰色的結晶。神經接口突然彈出分析結果:“陶片含高純度矽元素,結晶為天然半導體,可收集生物電流轉化為能量。”

“這些陶片是去年燒窯時無意間做成的。”陶淵明像是看穿了他的疑惑,伸手摘下一片陶片,陽光穿過小孔,在地上投下跳動的光斑,“掛在樹上,竟能讓桑葉長得更茂,蠶也更壯實些。先生覺得奇怪?”

青林喉頭發緊。天然半導體?生物電流轉化?這在東晉簡直是天方夜譚。他突然想起史書記載,陶淵明歸隱後並非完全窮困潦倒,曾寫下“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鬆菊猶存”,說明家境尚可。難道這背後藏著不為人知的“技術”?

陶家的院落簡陋卻整潔,堂屋的案幾上擺著個陶製圓盤,盤麵刻著二十八宿的星圖,邊緣嵌著七顆米粒大小的夜明珠,正隨著日光移動微微發亮。青林的神經接口突然急促報警:“檢測到高精度天文鐘信號,與現代gps定位係統誤差小於0.01秒!”

“這是去年在南山采藥時,從一個廢棄的石洞裡找到的。”陶淵明給青林斟上茶,茶湯清澈,漂浮著細小的氣泡,“盤上的珠子會跟著北鬥轉,用它看時辰、辨方位,比漏刻準得多。春耕下種,按星圖所示的日子去做,收成總能多兩成。”

青林盯著陶盤中央的凹槽,那裡殘留著與桑樹上相同的銀灰色結晶。他忽然明白——所謂的“石洞”,極可能是史前文明或外星訪客的遺跡,而這些帶著能量的器物,正被陶淵明以農夫的智慧巧妙利用。

“陶公可知,這些器物為何有此神效?”青林儘量讓語氣顯得平和。

陶淵明放下茶盞,指尖輕叩陶盤:“萬物皆有靈性。就像這稻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自有定數。我不過是順著它們的性子,少些強求罷了。”他指向院角的水車,那木輪邊緣纏著銅絲,轉動時發出輕微的嗡鳴,“你看那水車,加裝了些銅片,灌溉時便省力許多,這便是順其性的道理。”

青林走到水車旁,發現銅絲並非隨意纏繞,而是按照某種規律形成線圈,與水流衝擊產生的動能形成電磁感應。這原理竟與現代水力發電機如出一轍!

接下來的半月,青林以“學農”為名留在陶家,親眼見證了陶淵明如何用那些“神物”改善生計。他會根據陶盤星圖的指引,在最佳時辰播種;用桑樹上的陶片收集的能量催發豆芽,讓生長期縮短一半;甚至將銅製算籌插入地窖,利用其釋放的微弱電場保存蔬果,延長保鮮期。

最令人驚歎的是他改良的曲轅犁。犁頭鑲嵌著從石洞裡找到的黑色礦石後來被青林的神經接口識彆為磁鐵礦),耕地時能自動避開地下的石塊,且犁溝深度始終保持一致。“這犁仿佛長了眼睛。”陶淵明撫摸著犁頭,眼裡閃爍著孩童般的好奇,“順著它的意思走,便事半功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青林漸漸明白,陶淵明並非掌握了什麼高深科技,而是擁有一種近乎本能的“能量感知力”。那些史前器物在他手中,不是被當作神物供奉,而是被拆解、改良、融入日常勞作,化作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就像他在詩中寫的“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農耕與格物在他身上達成了奇妙的統一。

這天傍晚,暴雨突至。陶淵明卻披著蓑衣鑽進糧倉,青林跟著進去,發現他正用那些銅製算籌在糧堆間排列出奇怪的陣型。“潮氣太重,糧食要發黴了。”陶淵明解釋道,指尖劃過算籌,銅棍間立刻泛起藍色的能量弧光,“這樣排著,潮氣就散得快些。”

神經接口的掃描顯示,算籌形成的是一個簡易的靜電場,能加速空氣流通。青林突然想起《桃花源記》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描述,或許那並非虛構的烏托邦,而是陶淵明用這些“技術”創造的理想農耕社區。

“陶公沒想過把這些法子教給鄉鄰嗎?”青林忍不住問。

陶淵明正用算籌計算收成,聞言笑了:“去年教過東村的王二用陶片催芽,他卻覺得是巫術,偷偷把陶片扔了。”他在泥地上畫出糧囤的形狀,“萬物有靈,也看緣分。強求不得,就像這稻子,你給它再多水,不合時節也結不出穀粒。”

雨停後,青林跟著陶淵明去集市賣新收的粟米。他們的粟米粒大飽滿,比彆家的重上一成,很快就被搶購一空。賣完糧食,陶淵明並沒有買酒肉,而是直奔鐵匠鋪,用賺來的錢換了些粗鐵絲和硫磺。

“要做新的器物?”青林好奇。

“前幾日發現,硫磺混著硝石,遇火會爆鳴。”陶淵明的眼睛發亮,“或許能用來開山修路,比人力省時多了。”他頓了頓,補充道,“隻是這東西太烈,得慢慢試,不能傷著人。”

青林心中巨震。這已經觸及火藥的原理了!他突然意識到,曆史記載中那些“隱士”的閒適,或許掩蓋著無數這樣的探索——他們在田間地頭、在山林溪畔,用最樸素的方式觸摸著自然的規律,就像暗夜裡的星火,雖微弱卻執著。

秋收時節,陶淵明的田地果然比鄉鄰多收了三成糧食。他沒有囤積,而是分出一半接濟貧戶,同時教大家辨識可以改良農具的礦石、製作簡易的儲糧裝置。起初有人懷疑,但當那些跟著學的人家也嘗到甜頭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

“你看,”一天傍晚,陶淵明指著夕陽下的村落,炊煙嫋嫋中,不少屋頂都掛上了類似的陶片,“不是人們不信,是得讓他們自己看見。就像這星星,你說它在動,沒人信;等他們自己看久了,自然就明白了。”

青林的神經接口突然發出柔和的提示音:“檢測到集體能量場形成,與本地文明發展曲線產生正向共振。時空錨點穩定,可啟動回歸程序。”

他知道自己該離開了。站在南山的山坡上,看著陶淵明帶著鄉鄰們用改良的工具開墾新田,那些銅製算籌在陽光下閃爍,與陶盤星圖、桑間陶片遙相呼應,構成一張無形的能量網絡,滋養著這片土地。

“青林先生要走了?”陶淵明送他到路口,手裡捧著一壇新釀的酒,“這酒用你說的‘蒸餾法’試過,果然烈了許多。帶著路上喝吧。”

青林接過酒壇,壇身上貼著一張桑皮紙,上麵用毛筆寫著幾行字:“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字跡間,竟有幾處用銀粉勾勒的能量紋路。

“這詩……”

“剛寫的,還沒取名。”陶淵明笑著揮手,“先生若還記得柴桑,便常回來看看。看這稻子,看這星星,都比書上的字實在。”

時空裂隙再次打開時,青林緊緊抱著那壇酒。意識穿梭的瞬間,他仿佛看到千年後的田埂上,農民用衛星定位播種,用無人機施肥,那些高科技設備的能量波動,竟與陶淵明的銅製算籌隱隱共鳴。

再次醒來,實驗室的燈光慘白刺眼。青林打開那壇酒,醇香四溢。桑皮紙上的詩句已經化作普通的墨跡,但他知道,那些銀粉勾勒的紋路並未消失——它們化作了文明的基因,藏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作裡,藏在“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智慧裡,藏在每個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樸素追求裡。

他打開數據庫,在陶淵明的條目下添加了一行注釋:“柴桑有奇士,善用星算,以農為道,化腐朽為神奇。其術非幻,乃順天應人,格物致知之始也。”

窗外,晨光正好,像極了柴桑稻田裡的那個清晨。

青林突然明白,所謂的“發家致富”,從來不止於金銀。

陶淵明用他的方式,在土地上播撒的不僅是種子,更是對規律的尊重、對未知的好奇、對共同體的善意——這些,才是穿越時空也不會褪色的財富。

而那些閃爍在稻苗間的藍光,不過是文明進步的微弱預告,提醒著每個時代的探索者:真理,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勞作裡。

喜歡未來星空記請大家收藏:()未來星空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規則怪談:龍國守護神是全球唯一 西湖謎案 【民間故事】合集 異界秘境 石器崛起 龍椅上的欲望:情鎖宮闈之殤 穿越大唐,全靠小公主! 祖宗們,時代變了 當AI名為利維坦時 穿到八零做首富,反派大佬被撩紅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