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在一陣劇烈的眩暈中睜開眼時,正跪在一片潮濕的苔蘚上。
眼前是嵩山少室山的懸崖峭壁,身後傳來鬆濤陣陣,而身前丈許處,一位赤足僧人正麵壁而坐,袈裟在山風中微微拂動,如同一尊凝固的石像。
“來者何人?”
聲音不高,卻像山澗清泉落在青石上,瞬間洗去青林腦中的混沌。
他這才驚覺自己身上還穿著二十一世紀的衝鋒衣,與周遭的古意格格不入。
僧人緩緩轉過身,眉眼間溝壑縱橫,卻藏著孩童般清澈的光。
“弟子青林,自千年後來此。”青林的聲音有些發顫,他意識到眼前這人,或許就是傳說中達摩祖師。
僧人微微一笑,指了指身旁的石塊:“坐。世間本無先後,何來千年之彆?”
青林依言坐下,崖邊的風帶著草木氣息,讓他紛亂的心緒漸漸平靜。
他望著僧人那雙仿佛能洞穿時空的眼睛,忽然不知該從何問起。
壁觀九年,觀的是什麼
“師父麵壁九年,究竟在觀什麼?”青林終於開口,這個問題在他心中盤桓了許久。
僧人望向遠處的雲海,緩緩道:“觀心。世人總以為向外求道,卻不知心是一切的根源。我麵壁時,並非看山看石,而是看那起心動念處。”
“可心是無形的,怎麼觀?”青林追問,他想起自己總被各種念頭裹挾,從未真正看清過自己的內心。
“你看這山,”僧人指向遠處的峰巒,“它立在這裡,風來不動,雨來不搖。心亦如此,本是澄明如鏡,隻因被塵埃覆蓋,才變得渾濁。麵壁,就是讓自己靜下來,直到能照見本心。”
青林默然,他想起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每個人都在追逐外物,很少有人願意停下來反觀內心。他掏出手機想記錄,卻發現屏幕早已黑屏,在這片天地間,現代科技失去了意義。
“你手中之物,是用來做什麼的?”僧人好奇地看著手機。
“這叫手機,能讓人跨越千裡交流,能儲存海量知識。”青林解釋道。
“那它能儲存此刻的風聲嗎?能讓你與自己交流嗎?”僧人反問。
青林一怔,是啊,手機能連接世界,卻隔絕了人與當下的連接。他想起自己總在刷手機時感到空虛,原來問題不在於手機,而在於自己失去了觀照內心的能力。
何為禪,何為難
“弟子常聽人說禪,卻不知禪究竟是什麼?”青林問道,他接觸過許多關於禪的解釋,卻始終不得要領。
僧人拿起地上的一根草:“這就是禪。”
“草?”青林不解。
“它不長在彆處,隻長在這裡;不多一寸,不少一分;春生秋枯,順其自然。禪就是這般,在當下,在眼前,在日用起居中。”僧人將草放下,“世人把禪說得玄之又玄,其實它最簡單,就像你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
青林若有所思:“可我總覺得生活很難,工作、家庭、人際關係,處處是煩惱。”
“難的不是生活,是你對生活的執著。”僧人輕輕搖頭,“你看崖上的鬆樹,它會為風雪發愁嗎?它隻是紮根、生長,順應自然。人之所以覺得難,是因為想要的太多,放不下的太多。”
青林想起自己為了升職熬夜加班,為了房貸焦頭爛額,為了彆人的評價輾轉反側。這些煩惱,不正是因為執著於外在的東西嗎?
“那該如何放下?”
“不是刻意去放下,而是看清。看清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虛妄的。就像你走路時,遇到石頭會繞開,而不是抱著石頭前行。”僧人說,“難與不難,全在一念之間。”
關於生死,關於永恒
夕陽西下,將兩人的影子拉得很長。青林望著天邊的晚霞,忽然想起一個終極問題:“師父,人死後,究竟去往何處?”
僧人指著落日:“它明天還會升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