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試試。”青林一邊攪一邊說,“讓纖維在水裡就擺勻了,撈出來才平。”
蔡倫蹲在旁邊看,眼睛一眨不眨。等竹簾提起來,上麵的濕紙果然勻多了,像一層薄雲。他媳婦拿過去,貼在牆上曬乾,揭下來的時候,兩人都屏住了呼吸。
紙是淡黃色的,比之前的平整多了,摸起來雖然還有點糙,卻沒有大疙瘩。蔡倫拿起毛筆,蘸了點墨,在紙上寫了個“紙”字,墨沒暈開,字清清楚楚。
“成了!”蔡倫手都抖了,把紙遞給青林,“你看,能寫字!”
青林拿著紙,心裡有點感慨。就這麼簡單的幾步——碾細纖維、加紙藥、編密簾、勻纖維,竟然能讓紙的質量提高這麼多。他想起課本裡說蔡倫改進造紙術,原來所謂的“改進”,就是在這些不起眼的細節裡一點點試出來的。
接下來的日子,青林跟著蔡倫琢磨怎麼把紙做得更好。他們試過用楮樹的皮,比普通樹皮更韌;又加了些麻頭,就是破舊的麻布,纖維長,能讓紙更結實。有次青林看見蔡倫的兒子在玩稻草,突然想起稻草也能造紙,就讓他們試試。
“這破草也能做紙?”蔡倫不太信,但還是找了些乾稻草,泡軟了碾成漿。沒想到抄出來的紙雖然薄了點,卻很平整,顏色也淺了些。蔡倫拿著稻草紙翻來覆去地看,笑著說:“這下可省老鼻子事了,稻草比樹皮好找多了。”
村裡有人聽說蔡倫做出了好紙,都跑來看。有個教書先生,捧著紙哭了,說以前用竹簡寫字,抄一本書得用車拉,這下好了,一卷紙能寫好幾篇文章。還有個商人,當場就跟蔡倫訂了一百張,說要帶到城裡去賣。
這天晚上,蔡倫炒了幾個菜,燙了壺酒,非要跟青林喝兩杯。昏黃的油燈下,蔡倫給青林倒滿酒,歎了口氣:“說起來你也怪,啥都不懂似的,偏對做紙的事門兒清。你到底是從哪兒來的?”
青林抿了口酒,辣得嗓子疼。他看著窗外的月亮,跟現代的月亮沒兩樣,就是旁邊沒有路燈。“我來自很遠的地方,”他說,“那裡……人人都能用得起紙,還能在紙上印畫,印好多字,一本書沒多重,隨便就能揣在懷裡。”
蔡倫眼睛瞪得溜圓:“真的?那得是啥光景?”
“真的。”青林笑了,“不光這樣,以後還會有不用紙的東西,字能在亮閃閃的板子上顯出來,想看啥就有啥。”
蔡倫沒聽懂,但他沒再問,隻是一個勁地勸青林喝酒。“不管你從哪兒來,”蔡倫拍著青林的肩膀,“你幫了我大忙,這紙能成,有你一半功勞。”
青林心裡有點不是滋味。他不過是仗著後世的知識,指了幾條路,真正埋頭乾的還是蔡倫和他家人。那些日夜搗漿、編簾子、曬紙的辛苦,才是這張紙能誕生的真正原因。
大概過了一個月,青林在後山發現了那道藍光。還是跟來時一樣,嵌在空氣裡,邊緣微微發顫。他知道,該走了。
他沒跟蔡倫說,隻是第二天幫著把新抄的紙摞好,又教蔡倫的兒子怎麼調整竹簾的角度,能讓紙更勻。
中午吃飯的時候,蔡倫拿出一張最好的紙,遞給青林:“這個你拿著,算是個念想。”
紙上用毛筆寫著兩個字:“紙成”。筆鋒有力,墨色均勻。青林小心地折好,放進兜裡。
臨走前,他站在院子裡,看蔡倫指揮著後生們碾新的樹皮漿,石碾子轉得“咕嚕咕嚕”響,陽光照在剛曬好的紙上,泛著淡淡的黃。
他突然想起萊特兄弟的飛機,想起那些改變世界的東西,原來都始於這樣的院子,這樣的雙手。
“我走了。”青林跟蔡倫道彆。
蔡倫愣了愣,好像早就料到似的,點了點頭:“路上小心。要是……要是還能回來,再嘗嘗我家的粥。”
青林笑了笑,轉身走進藍光裡。
再次落地,還是實驗室。電腦屏幕亮著,上麵是他沒看完的蔡倫資料。
兜裡有點硌,掏出來一看,是那張寫著“紙成”的紙,摸起來還有點粗糙,帶著淡淡的草木香。
他打開搜索引擎,輸入“蔡倫造紙術”。網頁上寫著,蔡倫改進的造紙術,用樹皮、麻頭、破布、漁網等為原料,大大降低了造紙成本,提高了紙的質量,使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推動了文化的傳播。
青林看著屏幕,又看了看手裡的紙。他好像能看見,千百年後,孩子們在課本上寫下自己的名字,作家在稿紙上寫下故事,畫家在畫紙上塗滿色彩。
這些紙的根,都紮在那個黃土院子裡,紮在石碾子碾出的纖維裡,紮在蔡倫和無數不知名的手藝人的汗水裡。
窗外的陽光照進來,落在紙上,“紙成”兩個字好像活了過來。
青林突然覺得,所謂穿越,或許不隻是回到過去,更是看見那些平凡的創造,如何在時光裡長成參天大樹。
喜歡未來星空記請大家收藏:()未來星空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