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夢溪筆畔_未來星空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遊戲競技 > 未來星空記 > 第357章 夢溪筆畔

第357章 夢溪筆畔(1 / 1)

青林又一次穿越了……

“閣下是誰?為何擅自闖入夢溪園?”

溫和卻帶著審視的聲音傳來,我循聲轉頭,隻見書案後坐著一位身著青布長衫的男子。

他鬢角微霜,麵容清臒,手中握著一支紫毫筆,指尖沾著淡墨,目光落在我胸前泛著銀藍光澤的記錄儀上,眼中滿是疑惑卻無半分慌亂。

量子儀飛速加載數據——眼前這人,正是北宋著名科學家、《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此時他已辭官歸隱,專心著書,距離《夢溪筆談》定稿僅剩兩年。

“先生恕罪!”我急忙躬身行禮,大腦飛速構建說辭,“晚生青林,乃江南書院學子,因偶得一方刻有‘夢溪’二字的舊硯,觸碰時竟被一股奇力牽引至此,絕非有意驚擾。”

沈括聞言,目光從記錄儀上移開,轉而指向案上的絹帛,語氣緩和了幾分:“既是書院學子,可識得我筆下這些文字?”

我走近書案,俯身細看。

絹帛上寫著“活字印刷”四字,下方詳細記錄著:“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字跡娟秀卻不失力道,連膠泥活字的燒製溫度、排版技巧都標注得一清二楚。

我心中一震,指著“薄如錢唇”四字問道:“先生,這活字印刷之法,竟能將字模做得如此輕薄?排版時如何固定,才不會移位?”

沈括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放下紫毫筆,從案下取出一個木匣,打開後,裡麵整齊碼放著數十枚膠泥活字。

他拿起一枚“山”字活字遞給我:“你看,這字模底部呈方形,刻有凹槽,排版時將字模嵌入帶凸棱的鐵板,再用鬆脂蠟混合紙灰固定,加熱後便能粘牢,冷卻後又可取下重複使用。”他指著絹帛上的文字,“我曾親見畢昇操作,他一日可印百冊書,比雕版快了數倍,隻是膠泥易損,若改用木活字或銅活字,或許能更耐用。”

我接過活字,指尖觸到粗糙的膠泥表麵,仿佛能感受到畢昇燒製時的溫度。

量子記錄儀突然彈出提示——“檢測到實物樣本:北宋膠泥活字,攜帶‘創新’‘實踐’等科技因子,與《夢溪筆談》記載高度吻合”。我忍不住感歎:“先生竟將活字印刷的細節記錄得如此詳儘,後世之人若見此文獻,定能循著此法複原技藝。”

沈括聞言,輕輕搖頭:“我著此書,並非隻為記錄技藝。如今朝堂多關注經史,少有人重視農工百藝、天地自然之理,可這些才是民生之本、強國之基。就說這活字印刷,若能推廣開來,典籍便能普及,學子皆可讀書,豈不比空論經義更有用?”他重新拿起筆,在絹帛上寫下“磁石指南”四字,“前日我在園中擺弄羅盤,發現磁針並非正指南方,而是微微偏東,你可知為何?”

我心中一凜——這正是“磁偏角”現象!現代科學證實,地球存在地磁偏角,而沈括是世界上最早記錄這一現象的人。我故意裝作疑惑:“晚生不知,還請先生解惑。”

沈括起身走到窗邊,指著窗外的磁針羅盤:“我曾多次試驗,將磁針放在銅盤上,待其靜止後,始終偏東三分。我猜想,地磁與地理兩極或許並非完全重合,就像日影有長短變化一般,皆是天地自然之理。”他回到案前,在絹帛上畫出磁針偏角的示意圖,“我已將這一現象記錄下來,或許日後有人能探究出更深層的緣由。”

量子記錄儀飛速拍攝著示意圖,數據顯示,沈括記錄的磁偏角角度與現代測量的北宋時期長江流域磁偏角誤差僅0.5度。我心中震撼不已,若不是親見,實在難以相信千年前的古人竟有如此精準的觀察力與嚴謹的探究精神。

接下來的日子,我以“求學學子”的身份留在夢溪園,每日跟著沈括整理文獻、記錄實驗,親眼見證《夢溪筆談》的創作過程。他的書房裡堆滿了各類書籍與器物:有記錄天文觀測的渾儀草圖,有標注礦物分布的地質圖譜,有記載草藥功效的醫書手稿,還有用於計算的算籌與算盤。

一日清晨,沈括帶著我來到園中的藥圃,指著一株開著紫色小花的植物說:“此乃‘紫花地丁’,前日我見鄰人孩童誤食毒草,腹痛不止,用此草搗汁服用後,半日便痊愈了。我已記錄下它的生長習性與藥用功效,日後若有人再遇此症,便可依方救治。”他從袖中取出一卷手稿,上麵不僅畫著紫花地丁的形態,還詳細標注了“味苦、性寒,清熱解毒,主治癰腫疔瘡”等內容。

我接過手稿,隻見頁邊還有幾處修改痕跡,顯然是經過多次驗證後才定稿。量子記錄儀顯示,這一記載與現代《本草綱目》中對紫花地丁的描述基本一致,甚至還補充了幾處《本草綱目》未提及的用法。“先生為何對草藥研究如此上心?”我忍不住問。

沈括蹲下身,輕輕撥弄著藥草的葉片:“百姓多因缺醫少藥而喪命,尤其是偏遠之地,一場小病便能奪走性命。我曾在延州任職時,見士兵因中暑而亡,後來發現當地一種‘龍腦草’可解暑,便教給百姓與士兵,救了不少人。”他站起身,目光望向遠方,“這些草木看似尋常,卻是救命的良藥,若能將它們的功效記錄下來,傳遍天下,便是功德一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午後,沈括又帶我到書房,展示他新繪製的“十二氣曆”草圖。圖紙上,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對應二十四節氣中的兩個,月份與節氣精準對應,還標注了各節氣的物候與農事安排。“如今所用的農曆,常出現節氣與月份脫節的情況,比如春分有時在二月,有時在三月,不利於農事安排。”沈括指著圖紙,“這‘十二氣曆’以節氣定月份,立春為正月初一,驚蟄為二月初一,如此一來,節氣與月份始終吻合,百姓耕種便能依時而動,不會誤了農時。”

我看著圖紙,心中驚歎不已——這“十二氣曆”與現代公曆中的“陽曆”原理極為相似,卻比公曆早了八百多年。“先生這曆法如此精妙,為何不呈給朝廷推廣?”我問道。

沈括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落寞:“我曾在熙寧年間向朝廷提議推行新曆,可宰相王安石認為‘舊曆沿用已久,不宜改動’,此事便擱置了。後來我因‘烏台詩案’牽連被貶,更無人提及此事。”他輕輕撫摸著圖紙,“不過沒關係,我將它記錄在《夢溪筆談》中,或許百年、千年後,會有人發現它的價值,讓它造福百姓。”

即便遭遇挫折,沈括對科學的熱情與對民生的關懷從未消減。每日傍晚,他都會在書房整理當日的記錄,遇到不確定的地方,便反複試驗驗證。有一次,他為了弄清“虹的成因”,竟在雨後冒雨跑到園中的石橋上,仰著頭觀察虹的形態,直到渾身濕透,才興奮地跑回書房記錄:“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則有之,如日射塵露則成光,亦此意也。”

我看著他濕透的衣衫與眼中的光亮,心中滿是敬佩。量子記錄儀拍攝下他記錄時的場景,數據顯示,他對虹的成因解釋與現代光學原理基本一致,隻是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未能提出“光的折射與反射”的概念。

日子一天天過去,《夢溪筆談》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從“隙積術”高階等差級數求和)到“會圓術”弓形麵積計算),從“石油的發現與利用”到“河流的侵蝕與沉積作用”,從“樂器的聲學原理”到“兵器的製造技藝”,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的科技領域。沈括對每一個知識點都力求精準,遇到有爭議的地方,便四處尋訪專家,甚至親自實地考察。

一日,沈括收到友人來信,提及“陝西境內發現鐵礦,礦脈走勢奇特,不知如何開采”。他立刻收拾行裝,準備前往陝西考察。我自告奮勇:“先生,晚生願隨您一同前往,幫您記錄考察過程。”

沈括欣然應允。我們一路西行,曆經半個月的顛簸,終於抵達陝西鐵礦所在地。當地礦工告訴我們,這處鐵礦的礦脈藏在山體深處,且走向曲折,多次開采都未能找到主礦脈。沈括並未急於下結論,而是帶著我沿著山體仔細觀察,還取出羅盤測量方位,繪製地形草圖。

一日清晨,我們在山腰發現一處岩石縫隙,裡麵滲出暗紅色的水。沈括蹲下身,用手指蘸了一點水,放在鼻尖輕嗅:“此乃‘鐵水’,說明附近必有鐵礦。”他順著縫隙的走向,用羅盤確定方位,在草圖上標注出礦脈的可能路線。“礦脈多沿岩石縫隙延伸,這處縫隙走向西北,我們沿著這個方向挖掘,定能找到主礦脈。”

礦工們半信半疑,按照沈括的指示開始挖掘。三日後,果然挖到了主礦脈,礦質優良,儲量豐富。礦工們紛紛跪地感謝,沈括卻隻是擺擺手:“這並非我的功勞,隻是觀察到了自然的規律罷了。”他讓我詳細記錄下礦脈的走向、岩石的特征與開采方法,“這些經驗若能傳給其他礦區,便能減少開采的盲目性,也能讓礦工少受些苦。”

返回夢溪園後,沈括將陝西考察的內容整理成文,收錄進《夢溪筆談》,還特意標注了“礦脈走向與岩石縫隙的關係”“鐵水滲出與鐵礦的關聯”等關鍵知識點。量子記錄儀將這些內容全部收錄,數據顯示,這些記錄與現代地質學中“礦脈賦存規律”的理論高度吻合,是研究北宋礦業技術的重要文獻。

隨著《夢溪筆談》逐漸定稿,沈括的身體也日漸消瘦。他每日除了整理文獻,還要校對已完成的篇章,常常熬夜到深夜。我看著他疲憊的模樣,忍不住勸道:“先生,您歇歇吧,書稿可以慢慢校對。”

沈括卻搖搖頭,指著案上的絹帛:“我已年過花甲,不知還有多少時日。這《夢溪筆談》若不能儘快定稿傳世,萬一遺失,便是我畢生的遺憾。”他拿起筆,在絹帛上寫下“世間萬事,皆有其理,探索不已,方能知之”十六字,“我這一生,癡迷於天地自然之理,雖未能將所有發現都付諸實踐,卻也希望這些文字能為後人鋪路,讓更多人投身於科技探索,讓天下百姓能因科技而受益。”

就在這時,量子記錄儀突然發出刺耳的警報——“時空錨點能量耗儘,返回通道開啟倒計時10分鐘”。我心中一緊,知道自己必須離開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先生,”我走到沈括麵前,聲音帶著不舍,“晚生因古硯而來,如今古硯的力量已儘,晚生不得不離開。這些日子,承蒙先生教誨,晚生受益終身。”我將量子記錄儀中的芯片取出,遞給他,“這是晚生記錄的先生考察與著書的過程,雖不知此物日後能否派上用場,卻也是晚生的一點心意。”

沈括接過芯片,看著這枚銀藍色的薄片,眼中滿是好奇,卻未多問,隻是將它小心翼翼地放進木匣:“青林,你雖來曆奇特,卻聰慧好學,對科技之事也頗有見地。我相信,你日後定能在自己的領域有所成就。”他轉身走到案前,拿起筆,在一張宣紙上寫下“格物致知”四字,遞給我,“這四字送你,願你永遠保持探索之心,求真之念。”

我接過宣紙,指尖觸到紙麵,仿佛能感受到沈括書寫時的堅定與期許。返回通道的光芒在我身邊亮起,我最後看了一眼夢溪園——竹影搖曳,書案依舊,沈括正低頭整理著《夢溪筆談》的書稿,陽光灑在他的身上,宛如一幅靜謐的畫卷。

“先生保重!”我高聲喊道,然後被卷入了通道。

再次睜開眼時,我正躺在“中國古代科技文明溯源工程”的實驗室裡,控製台顯示“沈括·夢溪筆談模塊數據補充完成”。我打開量子記錄儀,沈括的每一次實驗、每一段記錄、每一句教誨,都清晰地保存在裡麵。那幅“格物致知”的字,被我掃描進數據庫,成為了工程的核心樣本。

後來,我根據在夢溪園的經曆,重新修訂了“《夢溪筆談》科技價值”的解讀模塊,加入了“實踐為基、民生為本、探索不息”的核心觀點,還製作了“虛擬科創體驗”環節——讓觀眾通過量子技術,模擬沈括觀測磁偏角、試驗活字印刷、考察鐵礦的過程,親身體會他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卓越的創新思維。我還將那枚芯片的樣式複刻出來,放在博物館的沈括展區,旁邊標注著“北宋元豐八年至元佑二年,沈括與時空訪客青林的科創信物”。

如今,每當我走進博物館,看到那幅複刻的“格物致知”,就會想起夢溪園的竹影,想起書房的墨香,想起沈括在燈下著書時專注的模樣。

《夢溪筆談》或許在後世曾被忽視,可它所承載的科學精神——對真理的執著探索、對實踐的重視、對民生的關懷,卻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穿越千年時光,依舊閃耀著光芒。

我知道,我無法改變《夢溪筆談》在曆史中的傳播命運,無法讓沈括的“十二氣曆”在北宋推行,無法讓更多北宋百姓受益於他的科技發現。

但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讓更多人記住,沈括不僅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用畢生心血,將北宋的科技成果係統整理,為後世留下了一部“古代技術史的坐標性文獻”;讓更多人知道,夢溪筆畔的他,用文字搭建起一座跨越千年的科技橋梁,連接著古代的智慧與現代的創新,也照亮著人類探索自然、造福民生的永恒之路。

就像他筆下的每一個知識點,雖曆經滄桑,依舊帶著溫度與力量,在時光裡,守護著人類對科學的熱愛,也指引著後人不斷前行。

喜歡未來星空記請大家收藏:()未來星空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贅婿的萬億遺產:重生後我攤牌了 靈武戰界 我在太淵鑄運朝,踏骨成天帝 棋中餘 玄尊收徒記:無情道也卷 本源共鳴:我以武道撼九天 混沌星圖 快穿之心機女上位攻略 開局暴揍武鬆,你是哪個西門啊? 二選一被棄?我改嫁冷麵皇叔成嬌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