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幾個弟弟,如今都分散在各地,沒有固定的家,我甚至不知道他們是生是死,想要寄一封信,都不知道寄往何處。”杜甫輕聲解釋道,聲音中滿是無奈。
青林看著這兩句詩,心中一陣刺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這短短十個字,道儘了戰亂中骨肉分離的痛苦,沒有親身經曆過的人,根本無法體會其中的悲涼。
此時,窗外的月光變得更淡了,遠處隱約傳來了幾聲更鼓,已是深夜。杜甫放下毛筆,揉了揉發酸的手腕,目光再次落在宣紙上的詩句上:“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他輕聲念著,一遍又一遍,仿佛在品味其中的滋味。
“還差最後兩句,這首詩就能完成了。”杜甫喃喃自語,眼中卻再次露出了迷茫的神色,“隻是,這最後兩句,該如何寫才能表達出我心中的情感呢?”
青林看著杜甫沉思的模樣,沒有打擾。他知道,《月夜憶舍弟》的最後兩句是“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這兩句詩不僅寫出了杜甫無法與弟弟們通信的無奈,更表達了他對戰爭早日結束的期盼。
過了許久,杜甫突然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堅定的光芒。他拿起毛筆,蘸了蘸墨,在宣紙上緩緩寫下:“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寫完最後一個字,他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眼中卻已滿是淚水。
“寄一封信都常常無法送到,更何況現在戰爭還沒有停止,我又怎能奢望與弟弟們團聚呢?”杜甫輕聲念著最後兩句詩,聲音哽咽,淚水順著臉頰滑落,滴落在宣紙上,暈開了一團墨漬。
青林看著杜甫落淚的模樣,心中也泛起了一陣酸楚。他知道,這首《月夜憶舍弟》,不僅是杜甫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它記錄下了戰亂帶來的苦難,也記錄下了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
“先生,這首詩寫得太好了,它一定能流傳千古,讓後人永遠記住您對弟弟們的思念,記住這個動蕩的年代。”青林由衷地讚歎道。
杜甫擦了擦臉上的淚水,露出了一絲苦澀的笑容:“能否流傳千古,我並不在意。我隻希望,有一天戰爭能結束,天下能太平,我能與弟弟們團聚,百姓們能過上安穩的日子。”
就在這時,青林手腕上的量子定位儀突然發出了一陣輕微的“滴滴”聲——這是時空錨點重新連接的信號!青林心中一緊,他知道,自己即將離開這個時代,離開這位偉大的詩人。
“先生,”青林的聲音有些沙啞,“我……我要走了。”
杜甫愣了一下,隨即明白了什麼,他看著青林,眼中滿是不舍:“你要回你的故鄉了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青林點頭,眼眶也有些濕潤:“是的,我的故鄉還在等著我。先生,您多保重,希望您能早日與弟弟們團聚,希望天下能早日太平。”
杜甫輕輕歎了口氣,從桌上拿起那張寫滿詩句的宣紙,小心翼翼地折好,遞給青林:“這張《月夜憶舍弟》就送給你吧。雖然我不知道你的故鄉在何方,但希望這張紙能帶你想起,在這秦州的月夜,我們曾一同見證過這首詩的誕生。”
青林接過宣紙,指尖觸到溫熱的墨跡,心中滿是感動。這張宣紙,不僅是一首詩,更是一段跨越時空的情誼,是他與杜甫之間最珍貴的回憶。
“謝謝先生,我會永遠珍藏它的。”青林鄭重地說道。
量子定位儀的“滴滴”聲越來越急促,青林的身體開始變得透明。他看著杜甫,深深鞠了一躬:“先生,再見了。您的詩歌,您的情懷,會永遠留在我的心中,留在後人的心中。”
白光閃過,青林的身影消失在了土坯房裡。杜甫站在原地,望著青林消失的方向,久久沒有移動。他拿起桌上的毛筆,在另一張宣紙上緩緩寫下“青林”兩個字,輕聲念道:“青林,不知何時才能再見……”
當青林再次睜開眼睛時,已經回到了現代實驗室。同事們圍了上來,臉上滿是焦急和關切,紛紛詢問他這次穿越的經曆。
青林下意識地摸了摸懷裡,那張寫有《月夜憶舍弟》的宣紙竟還在,隻是紙張的材質變成了現代的仿古宣紙,上麵的字跡卻依然是杜甫的親筆,那滴被淚水暈開的墨漬也清晰可見。
接下來的幾年裡,青林將那張《月夜憶舍弟》的手稿交給了國家博物館,經過專家鑒定,確認這是杜甫的真跡,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和文學價值。國家博物館專門為這張手稿開設了展區,無數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首詩中蘊含的悲涼與深情。
同時,青林還以這次穿越經曆為基礎,結合自己對杜甫詩歌的研究,撰寫了《跨越時空的月夜悲歌:我與杜甫見證〈月夜憶舍弟〉誕生》一書。書中詳細描述了他在唐代秦州與杜甫相處的經曆,解讀了《月夜憶舍弟》中每一句詩背後的情感與曆史背景,還原了安史之亂時期普通人的生活狀態。
該書一經出版,便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文學界的專家學者紛紛對這本書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它為研究杜甫詩歌提供了新的視角;普通讀者也被書中的故事深深打動,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杜甫詩歌的魅力和價值。
這日,青林受邀參加“杜甫詩歌國際研討會”,站在演講台上,身後的大屏幕上同時展示著兩張圖片:一張是他從唐代帶回來的《月夜憶舍弟》手稿照片,另一張是現代畫家根據這首詩創作的《秦州月夜圖》。
“在乾元二年的秦州月夜,我親眼見證了杜甫先生創作《月夜憶舍弟》的全過程。”青林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遍了整個會場,“在那間破舊的土坯房裡,我看到了一位詩人對家人的思念,對百姓的同情,對和平的期盼。他的詩歌,不僅是文學的瑰寶,更是曆史的見證,是人類情感的結晶。”
台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詩人紛紛起立,向這位偉大的唐代詩人致敬。
青林看著台下的景象,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秦州的月夜——昏黃的油燈下,杜甫伏案書寫,筆尖劃過宣紙,留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悲歌。
他知道,杜甫的詩歌會永遠流傳下去,而他與杜甫之間那段跨越時空的相遇,也會成為他一生中最珍貴的回憶。
未來,他還會繼續帶著對曆史的敬畏,帶著對文化的熱愛,穿越時空,去見證更多偉大的時刻,去傳承更多珍貴的文化遺產,讓更多人了解曆史,了解那些偉大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
喜歡未來星空記請大家收藏:()未來星空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