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青林在時空躍遷的眩暈中抓住了案幾邊緣,紫檀木的紋理硌著掌心時,開平府的晨霧正從雕花窗欞滲入。
忽必烈的鎏金蟠龍案上攤著《大元疆域圖》,羊皮紙邊緣被燭火烤得微卷,而趙碧正站在案前,指尖懸在黃河流域的標記上方,青色官袍的下擺掃過地麵,帶起細碎的塵埃。
“運河若隻通至通州,漕糧入京仍需車馬轉運,秋冬時節水涸路凍,損耗恐超三成。”趙碧的聲音沉穩,目光卻始終鎖在地圖上,仿佛能穿透羊皮紙看見千裡之外的河道。
忽必烈撚著胡須沉吟,案頭的銀燈突然閃爍,青林手腕上的量子錨點器發出細微蜂鳴——這是時空坐標與曆史人物產生深度共振的信號,上次在馬鈞的工坊,這信號曾讓織機自動運轉。
青林下意識將錨點器藏進袖中,卻被趙碧餘光瞥見。
這位身著從三品青色官袍的謀士並未多問,隻是轉向忽必烈:“臣請鑿通惠河,引昌平白浮泉至通州,沿途設閘控水,使漕船可直抵大都城內。”他伸手在地圖上劃出一道弧線,指腹擦過“大都”二字時,青林的錨點器突然投射出一道淡藍色全息影像,竟是現代京杭大運河的航道剖麵圖,河閘結構與水位調節係統清晰可見。
忽必烈猛地起身,鎏金腰帶撞擊案角發出脆響:“此乃何物?”趙碧卻先一步上前,目光落在全息影像的水閘設計上,指尖輕輕觸碰空氣裡的藍色線條:“此圖中閘室分層之法,恰可解秋冬水位落差之困。”青林心頭一緊——量子研究所的禁令明確要求不得泄露未來科技,可此刻趙碧已開始在紙上繪製草圖,炭筆劃過皮紙的沙沙聲,像在改寫元代漕運的曆史軌跡。
三日後的朝議上,趙碧獻上通惠河設計圖,圖紙角落竟標注著“閘室梯度13”“輸水廊道寬丈二”等精確數據,與全息影像中的現代水利原理不謀而合。
忽必烈拍案稱善,當即任命郭守敬協同趙碧督建工程。
散朝後,趙碧攔住欲走的青林,從袖中取出一卷羊皮紙:“先生袖中奇物所顯之圖,尚有‘虹吸’‘水位傳感器’之法,可否為臣詳解?”
青林看著羊皮紙上密密麻麻的批注,錨點器的蜂鳴愈發急促。他想起研究所的警示:時空乾預度超過50將引發曆史崩塌,可趙碧眼中對知識的渴求,讓他無法拒絕。
兩人躲進太史局的觀測室,青林用錨點器投射出簡易水利模型,講解如何通過閘門開合調節水位,如何利用彎道環流減少泥沙淤積。
趙碧聽得入神,手中的炭筆飛速記錄,甚至在模型投影中添加了元代工匠可實現的木質構件——將現代原理與當時的工藝完美融合。
“若在閘門處加裝木槽與浮球,便可自動控製啟閉。”趙碧突然指著模型中的水位傳感器,“浮球隨水升降,牽引木杆拉動閘門,無需人工值守。”青林瞳孔驟縮,這正是現代自動控水係統的雛形,而趙碧僅憑講解便自行推演出來。
錨點器的屏幕上,時空乾預度緩緩降至32——原來真正的治國之才,從不需要未來科技的直接饋贈,隻需一點啟發,便能開辟出屬於自己的智慧路徑。
通惠河開工半月後,青林隨趙碧巡查工地。黃河故道的工地上,工匠們正用趙碧設計的“木龍”疏浚河道——那是由數十根圓木拚接成的螺旋狀工具,轉動時可將河底泥沙卷出,原理竟與現代螺旋輸送機異曲同工。
趙碧蹲在河邊,親自調整木龍的轉速,額角的汗珠滴進渾濁的河水裡,卻在觸及水麵的瞬間,被錨點器反射的藍光包裹。
“此處河床較圖紙低三尺,需加固堤岸。”趙碧起身時,突然瞥見青林袖中露出的錨點器,“先生之器可否再顯‘地形掃描’之法?”青林猶豫片刻,還是啟動了錨點器的地形探測功能。
淡藍色的全息地形圖覆蓋在河道上空,河床高低起伏與地下水位清晰可見,甚至標注出幾處潛在的管湧隱患。
工匠們驚呼出聲,趙碧卻立刻俯身記錄,將探測到的數據轉化為“堤岸加高數尺”“此處設排水孔”等具體指令,毫無半分對“神跡”的盲從。
當晚,大都城內突發糧荒。
江南漕船因淮河結冰無法北上,城內糧倉僅夠支撐十日。忽必烈召集群臣議事,戶部官員主張強征民糧,卻被趙碧否決:“強征必致民怨,且北方百姓亦缺糧。”他轉向青林,眼中帶著一絲期待:“先生可知‘糧食儲備調控’之法?”
青林的錨點器突然投射出一組數據——元代曆年糧食產量與區域分布,甚至標注出各地常平倉的存糧量。趙碧盯著數據,迅速在紙上演算:“可從山東、河北調常平倉糧,用驛站快馬轉運,五日可至大都;再令漕船改走海路,繞行至直沽口,雖多耗十日,卻可避開結冰河段。”他抬頭時,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至於糧價,可令官府平價售糧,嚴禁商人囤積,待漕糧抵達後再逐步調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忽必烈依計而行,五日後果然解了糧荒。慶功宴上,忽必烈舉杯敬趙碧:“若無水利之策與調糧之法,大都危矣。”趙碧卻轉向青林,舉杯示意:“若無先生啟發,臣亦難有此謀。”青林看著杯中晃動的酒液,錨點器的屏幕上,時空乾預度已降至18——原來自己並非改變曆史,隻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見證了一位治國之才如何將零散的啟發,編織成穩固國家的經緯。
漕糧危機解決後,趙碧又開始著手改革幣製。元代初期幣製混亂,中統鈔與至元鈔並行,民間私鑄貨幣泛濫。趙碧在朝堂上獻上“鈔法改革”方案:“統一發行至元鈔,以銀為本位,每鈔一貫準銀一兩;設鈔庫專管貨幣發行與回收,嚴禁私鑄;再令各地官府核驗鈔幣真偽,嚴懲造假者。”他手中的圖紙上,竟畫著與現代紙幣相似的防偽紋路——用蠶絲織入紙幣,透光可見花紋,這是他從青林偶然提及的“纖維防偽”中得到的靈感。
青林在旁看著,突然想起錨點器中儲存的元代經濟史資料。他悄悄調出數據,卻發現趙碧的改革方案竟比曆史記載的更為完善,甚至規避了後世導致鈔法崩潰的通貨膨脹隱患。錨點器的蜂鳴漸漸平息,屏幕上的時空坐標趨於穩定——原來曆史並非固定不變的軌跡,那些被埋沒的智慧,隻要遇到合適的契機,便能綻放出超越時代的光芒。
七月的大都迎來暴雨,通惠河部分河段出現管湧。趙碧連夜趕往工地,青林緊隨其後。暴雨中,趙碧指揮工匠用“沙袋疊壩”之法堵住管湧,又親自潛入水中探查堤壩受損情況。青林看著他濕透的官袍與沾滿泥漿的雙手,突然明白何為“治國之才”——不僅要有運籌帷幄的智慧,更要有躬身實踐的擔當。
當黎明到來,管湧終於被堵住時,趙碧卻因體力不支倒在堤岸上。青林急忙取出錨點器,啟動應急醫療掃描功能。淡藍色的光束掃過趙碧的身體,顯示出“過度勞累引發低血糖”的診斷結果。青林從隨身行囊中取出幾塊壓縮餅乾——這是時空旅行者的應急食品,不含任何可能改變曆史的成分。趙碧吃下餅乾後緩緩蘇醒,看著青林手中的包裝,眼中滿是好奇,卻並未追問,隻是輕聲道:“先生之物,皆有大用。”
通惠河全線貫通那日,大都城內萬人空巷。漕船載著江南的糧食與絲綢,沿著新修的河道緩緩駛入大都城內的積水潭,船帆遮天蔽日,岸邊百姓歡呼雀躍。
忽必烈站在瓊華島上,看著眼前的盛況,對趙碧道:“此河一成,南北貫通,大元根基更穩矣。”
趙碧望著河道上穿梭的漕船,輕聲對青林說:“若先生未曾出現,此河或需十年方能貫通,且損耗必大。”
青林的錨點器突然發出強烈的共振,屏幕上顯示“時空躍遷倒計時:兩小時”。他知道自己該離開了。
當晚,青林將錨點器中儲存的《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典籍的核心原理,用元代的文字刻在竹簡上,悄悄放在趙碧的書房。
他沒有告彆,隻是在心裡默默祝福——願這位治國之才的智慧,能讓大元的百姓少受些苦難,願那些閃耀著光芒的構想,能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更深的印記。
當青林被白光包裹時,他最後看到的景象,是趙碧坐在書房裡,正對著竹簡上的農桑之法沉思,燭火映在他專注的臉上,像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暈。
通惠河的漕船仍在穿梭,鈔法改革讓市場秩序井然,農田裡的新修水利設施正滋養著莊稼,這些由智慧與擔當構築的成果,正沿著曆史的脈絡,緩緩書寫著屬於大元的輝煌。
穿越來後,青林打開數據庫,在元代曆史的詞條下看到一行新的記載:“至元二十九年,趙碧助忽必烈鑿通惠河,改鈔法,平糧荒,民皆稱善,時人謂‘元之蕭何’。”
他看著屏幕上的文字,突然笑了——有些相遇,即使跨越千年,也能讓智慧的星火代代相傳,在曆史的星圖上,留下永不熄滅的光點。
喜歡未來星空記請大家收藏:()未來星空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