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火種交融,超脫補完_我和我的26個絕色未婚妻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我和我的26個絕色未婚妻 > 第359章 火種交融,超脫補完

第359章 火種交融,超脫補完(1 / 1)

曦光殘界的崩塌,並非爆炸般的毀滅,而是一種無聲的、徹底的“歸無”。天地萬物,山川河流,乃至構成這片世界的法則碎片,都如同被橡皮擦去的鉛筆畫,迅速淡化、消散,融入後方絕對的虛無。

混沌超脫之舟再次顯化,載著玄一三人,懸停在這片急速收縮的毀滅邊緣。舟身散發出的超脫道韻,將外界那足以湮滅道尊的虛無之力隔絕開來。

玄一靜立舟首,掌心之上,懸浮著那盞已然熄滅、布滿裂痕的不滅薪燈。而在燈盞核心,一點被超脫之光溫柔包裹的金色光點,正如同沉睡的心臟,散發著微弱而古老的搏動。

原初火種。

它並非純粹的能量體,更像是一枚蘊含著“守護”、“犧牲”、“傳承”等概念的法則種子,是逆劫十三君最初理想與力量的純粹結晶。

“夫君,此物……”南宮婉感應著那火種中磅礴而悲壯的意念,有些擔憂。逆劫十三君的因果太重,牽扯到與係統、歸墟最本源的對抗。

“無妨。”玄一目光平靜,“超脫之道,海納百川。逆劫之火,亦是‘變量’之一種,是打破僵局的力量。其守護與犧牲的核心理念,與吾道並無衝突,反而可補全‘包容’之意的另一麵。”

他之前重新定義秩序與寂滅,是從宏觀層麵為宇宙注入活力。而這原初火種,則能從更細微、更本源的層麵,強化他道果中關於“守護”與“希望”的特質。尤其是對他治愈蘇九兒、沐雨,乃至未來應對可能出現的其他危機,都有著難以估量的好處。

沒有過多遲疑,玄一心念一動,超脫之光如同最靈巧的手指,開始剝離不滅薪燈殘骸上那些封印原初火種的古老符文。這些符文蘊含著逆劫十三君的力量,極其堅韌,但在圓滿的超脫之光麵前,它們如同遇到克星,紛紛軟化、溶解。

當最後一層符文消散的刹那——

“嗡!”

原初火種猛地一顫,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光芒!那光芒並非刺眼,而是溫暖、堅定,帶著一種燎原之勢,仿佛要驅散一切黑暗與冰冷。一股磅礴的、充滿不屈意誌的守護道韻,如同決堤的洪流,衝向玄一!

這股力量,足以瞬間撐爆任何未曾準備好的道尊!

然而,玄一隻是靜靜地看著它。他道果核心的超脫之火自主浮現,不再是吞噬,而是如同迎接久彆重逢的親人,散發出同樣溫暖、卻更加深邃包容的氣息。

兩股火焰,一股源於逆劫之初的犧牲與守護,一股源於自身本我的超脫與定義,在玄一的掌心上方相遇、交融。

沒有排斥,沒有衝突。

有的,隻是一種水乳交融般的自然。

原初火種的光芒逐漸內斂,其核心的法則種子,如同找到了最合適的土壤,緩緩沉入玄一的超脫之火中。超脫之火的光芒,因此而變得更加厚重、更加溫暖,在那包容萬有的底色上,多了一層永不熄滅的、象征著希望與傳承的金邊。

與此同時,燈影消散時融入他道果的那些記憶碎片,也開始浮現、梳理。

他看到了更加清晰的逆劫之戰畫麵,看到了十三位風采各異的先行者,在絕對秩序與萬物歸墟的夾擊下,如何前赴後繼,點燃自身,隻為保留一絲火種……

他看到了係統之基那冰冷無情的“格式化”光束,如何抹除一個個承載著希望的世界……

他也看到了,在十三君之外,似乎還有一些更加隱秘的、若隱若現的身影,在黑暗中旁觀,或是……悄然落子?星無涯和彼岸之舟的影子,在其中一閃而逝。

這些記憶,極大地補全了他對上古秘辛的認知,也讓他對當前宇宙格局的由來,有了更深的了解。

轟——

一股無形的波動自玄一體內擴散開來。並非境界的突破,而是道果的某種補完。他的超脫之道,因為融入了這原初的“守護”火種,變得更加圓融無暇,根基愈發堅實。對於生機、治愈、因果延續等方麵的掌控,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

他甚至感覺,之前因為強行定義秩序與寂滅而消耗的部分本源,此刻也得到了迅速的補充與鞏固。

瑤光與南宮婉清晰地感受到了玄一身上氣息的變化,那是一種更加深沉、更加令人心安的力量。仿佛隻要他在,便沒有什麼苦難是無法渡過的,沒有什麼希望是會真正熄滅的。

此時,整個曦光殘界已徹底消失,他們重新回到了源池外圍的通道之中,前方便是出口。

玄一收斂氣息,掌心那盞不滅薪燈的殘骸也化作飛灰消散,唯有他眼中一閃而逝的金邊火焰,證明著方才的一切並非虛幻。

“走吧。”玄一目光望向通道出口,仿佛已經看到了萬界海,看到了那些等待他的人。

“蘇九兒、沐雨……我回來了。這一次,定讓你們徹底恢複。”

混沌超脫之舟化作流光,瞬間穿越了萬法回廊,駛向歸途的終點。

帶著原初火種的力量,帶著補完的超脫道果,也帶著逆轉生死、締造希望的……全新可能。

喜歡我和我的26個絕色未婚妻請大家收藏:()我和我的26個絕色未婚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