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範圍)從乙亥年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到丙子年建武三年,公元496年),共兩年。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年,公元495年)
春季正月壬申日,齊朝派遣鎮南將軍王廣之統領司州軍隊、右衛將軍蕭坦之統領徐州軍隊、尚書右仆射沈文季統領豫州各軍,抵抗北魏。
癸酉日,北魏下詔:“不得劫掠淮河以北的百姓,違者處以死刑。”
乙未日,拓跋衍進攻鐘離,南齊徐州刺史蕭惠休登城防守,還趁機出兵襲擊北魏軍隊,擊敗敵軍。蕭惠休是蕭惠明的弟弟。劉昶、王肅進攻義陽,南齊司州刺史蕭誕率軍抵抗。王肅多次擊敗蕭誕的軍隊,招降一萬多人。北魏任命王肅為豫州刺史。劉昶性情狹隘急躁,治軍嚴厲殘暴,沒人敢勸諫。法曹行參軍北平人陽固苦苦勸諫,劉昶發怒,想殺他,派他去抵擋敵軍的進攻路線。陽固神情從容,麵對敵軍時英勇果斷,劉昶這才覺得他不一般。
丁酉日,南齊朝廷內外戒嚴。任命太尉陳顯達為使持節、都督西北諸軍事,在新亭、白下之間往來,以虛張聲勢。
己亥日,北魏主孝文帝)渡過淮河;二月,抵達壽陽,軍隊號稱三十萬,鐵甲騎兵一望無際。甲辰日,北魏主登上八公山,賦詩抒情。途中遇到大雨,他下令去掉傘蓋;看到生病的士兵,親自安撫慰問。北魏主派使者呼喊城中的人,豐城公蕭遙昌派參軍崔慶遠出城回應。崔慶遠詢問北魏出兵的原因,北魏主說:“當然有原因!你想讓我直言,還是讓我含糊其辭?”崔慶遠說:“沒聽到您的明確命令,談不上含糊其辭。”北魏主說:“齊主為什麼廢黜舊君、另立新君?”崔慶遠說:“廢黜昏君、擁立明君,古今都有這樣的事,不知您有什麼疑問?”北魏主說:“齊武帝的子孫,現在都在哪裡?”崔慶遠說:“其中七位親王一同作惡,已像周朝管叔、蔡叔那樣被誅殺;其餘二十多位親王,有的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有的在外地鎮守一方。”北魏主說:“你家君主如果不忘忠義,為什麼不擁立武帝的近親,像周公輔佐成王那樣,卻自己奪取皇位呢?”崔慶遠說:“成王有僅次於聖人的品德,所以周公能輔佐他。現在齊武帝的近親都比不上成王,因此不能擁立。況且霍光也舍棄漢武帝的近親,擁立漢宣帝,隻因為漢宣帝賢明。”北魏主說:“霍光為什麼不自己稱帝?”崔慶遠說:“霍光和漢宣帝不是同族。我們君主正可比漢宣帝,怎能比霍光!如果照您的邏輯,周武王討伐商紂後,不擁立微子而輔佐他,也是貪圖天下嗎?”北魏主大笑說:“我是來問罪的,聽你這麼說,倒也釋然了。”崔慶遠說:“‘見可而進,知難而退’,這是聖人的用兵之道。”北魏主說:“你想讓兩國和親,還是不想?”崔慶遠說:“和親能讓兩國和睦,百姓享福;否則兩國交惡,百姓遭殃。是否和親,全憑陛下決定。”北魏主賞賜崔慶遠酒食、衣服,送他回城。
戊申日,北魏主沿淮河向東進軍,沿途百姓都安居樂業,運送糧草的車輛絡繹不絕。丙辰日,抵達鐘離。
齊高宗派左衛將軍崔慧景、寧朔將軍裴叔業救援鐘離。劉昶、王肅的軍隊號稱二十萬,修築三重壕溝和柵欄,合力攻打義陽,城中士兵隻能背著盾牌站立防禦。王廣之率軍救援義陽,到離城一百多裡的地方,畏懼北魏軍勢強盛,不敢前進。城中形勢更加危急,黃門侍郎蕭衍請求率先進軍,王廣之把麾下精銳士兵分給他。蕭衍從小路連夜出發,與太子率蕭誄等人徑直登上賢首山,離北魏軍隊隻有幾裡地。北魏軍隊沒料到齊軍會來,不知對方兵力多少,不敢逼近。黎明時分,城中守軍看到援軍到達,蕭誕派長史王伯瑜出兵進攻北魏的營柵,趁風放火,蕭衍等各路軍隊從外圍夾擊,北魏軍隊支撐不住,解除包圍撤退。己未日,蕭誕等人追擊,擊敗北魏軍。蕭誄是蕭諶的弟弟。
此前,齊高宗因義陽危急,下詔命都督青、冀二州諸軍事張衝出兵進攻北魏,以分散敵軍兵力。張衝派軍主桑係祖進攻北魏的建陵、驛馬、厚丘三座城池,又派軍主僧護進攻北魏的虎阬、馮時、即丘三座城池,全部攻克。青、冀二州刺史王洪範派軍主崔延襲擊北魏的紀城,占領該城。
北魏主想向南抵達長江岸邊,辛酉日,從鐘離出發。司徒長樂元懿公馮誕生病,不能隨行,北魏主與他流淚訣彆;走了五十裡,聽說馮誕去世。當時崔慧景等齊軍距離北魏主營不過一百裡,北魏主親自率領幾千人連夜返回鐘離,撫摸馮誕的屍體痛哭,直到天亮,哭聲和淚水沒停過。壬戌日,北魏主下令各路軍隊停止臨江行動,依照晉朝齊獻王的舊例安葬馮誕。馮誕與北魏主同年出生,幼年時一同讀書,還娶了北魏主的妹妹樂安長公主。他雖然沒有學識,但性情淳樸篤實,因此特彆受寵。丁卯日,北魏主派使者到長江岸邊,列舉齊高宗的罪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北魏長期攻打鐘離不能攻克,士兵死傷眾多。三月戊寅日,北魏主前往邵陽,在洲上築城,用柵欄阻斷水路,在兩岸各築一座城。蕭坦之派軍主裴叔業進攻這兩座城,攻克下來。北魏主想在淮河以南築城駐軍,安撫新歸附的百姓,於是賜給相州刺史高閭蓋有玉璽的詔書,詳細說明自己的想法。高閭上奏表,認為:“《兵法》說:‘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包圍它,五倍於敵人就進攻它。’現在國家隻是為了應對曹虎投降的情況出兵,兵力不多,戰線東西遼闊,難以成功;現在又想在淮河以南駐軍,招撫新歸附的百姓。從前世祖拓跋燾)憑借排山倒海的威勢,率領幾十萬步兵騎兵,南下抵達瓜步;南齊各郡都投降了,卻連盱眙這座小城都攻不下來。撤軍的時候,沒在一座城池駐軍,沒開辟一寸土地。難道是沒有人力嗎?是因為重要的城鎮還沒平定,不能守衛小城的緣故。堵塞水流要先堵住源頭,砍伐樹木要先砍斷樹根;源頭和樹根還在,卻去攻擊支流和樹梢,終究沒有用處。壽陽、盱眙、淮陰,是淮河以南的源頭和樹根;這三座重鎮沒能攻克一座,卻在淮南留守孤城,顯然無法自保。敵軍的重鎮在城外逼近,淮河在城內阻隔;駐軍少了不足以自保,駐軍多了糧草運輸又困難。大軍撤回後,守城士兵會孤立膽怯;夏天河水暴漲,救援會非常困難。用剛歸附的士兵對抗老辣的敵軍,用疲勞的軍隊抵禦安逸的敵人,如果真這樣做,士兵一定會被敵軍俘虜,即使士兵忠勇奮戰,最終又有什麼用呢!況且安於故土、留戀家鄉,是人之常情。從前彭城之戰,我們攻克重鎮、確定駐軍後,不服管教、想要反叛的人還有幾萬。角城那麼小,位於淮河以北,離淮陽隻有十八裡。五固之戰,我們圍攻了很久,最終還是沒能攻克。用現在的情況對比過去,難度要大好幾倍。現在天氣還熱,雨水又多,希望陛下遵循世祖的成規,率軍返回,專心營建洛陽,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推行德政、教化百姓,中原安定後,遠方的人自然會歸附。”
尚書令陸睿也上奏表,認為:“長江浩蕩,是南齊重要的防禦屏障。而且南方天氣潮濕悶熱,暑氣蒸騰。士兵經過一個夏天,一定會多生疾病。何況遷都洛陽剛開始,各種事務才起步,尚書省沒有處理政務的館舍,官府沒有辦公的場所。官員們的住處,和趕路的人沒區彆,大雨烈日交替,容易引發瘟疫。況且征兵和徭役同時進行,即便是聖明的君主也難以應對。現在身穿鎧甲的士兵在外攻打敵人,體弱的百姓在國內營建工程,運輸物資的費用,每天要耗費千金。驅使疲憊的士兵,討伐據守堅城的敵人,憑什麼取勝呢!陛下去年冬天出兵,隻是想在江漢地區炫耀武力罷了;現在從春天快到夏天,理應解甲撤軍。希望陛下早日返回洛陽,讓國家根基穩固,陛下沒有後顧之憂,百姓免除勞役之苦,然後再任命將領出兵,還怕敵人不歸附嗎!”北魏主采納了他們的建議。
崔慧景因北魏在邵陽築城,很擔憂。張欣泰說:“北魏軍隊有撤退的想法,築城隻是為了對外誇大實力,害怕我們追擊罷了。現在如果用雙方都願意罷兵的條件勸說他們,他們沒有不聽的。”崔慧景聽從了他的建議,派張欣泰到城下對北魏士兵喊話,北魏主於是決定撤軍。
北魏軍隊渡淮河時,還有五位將領沒渡過河,齊軍占據河中的小洲,阻斷渡口。北魏主招募能擊敗小洲齊軍的人,任命為直閣將軍。軍主代郡人奚康生應募,捆綁木筏、堆積柴草,趁風放火,燒毀齊軍的船隻,借著煙火徑直前進,揮刀亂砍,小洲上的齊軍潰敗。北魏主暫任奚康生為直閣將軍。
北魏主派前將軍楊播率領三千步兵、五百騎兵擔任後衛。當時春天河水正在上漲,齊軍大批趕到,戰船堵塞河道。楊播在南岸列陣防禦,確保各路軍隊都渡過河。齊軍從四麵聚集包圍楊播,楊播列成圓形陣形抵禦,親自搏殺,殺死很多齊軍。雙方相持了兩個夜晚,楊播軍中糧食耗儘,包圍的齊軍攻勢更猛。北魏主在北岸眺望,因河水湍急不能救援,不久後河水稍微減退,楊播率領三百精銳騎兵,穿過齊軍戰船,大聲呼喊:“我現在要渡河,敢作戰的過來!”於是帶領部眾渡過河。楊播是楊椿的哥哥。
北魏軍隊撤退後,邵陽洲上還剩下一萬名士兵,他們請求獻給齊軍五百匹馬,借道返回北魏。崔慧景想阻斷道路進攻他們,張欣泰說:“返回的軍隊不要阻攔,古人都畏懼這一點,士兵處於絕境,不能輕視。現在戰勝他們不算勇武,戰敗反而會白白喪失之前的功勞;不如答應他們。”崔慧景聽從了他的建議。蕭坦之返回後,對齊高宗說:“邵陽洲有一萬名走投無路的敵軍,崔慧景、張欣泰卻放他們逃走,不加以消滅。”因此崔慧景、張欣泰都沒得到賞賜。甲申日,南齊解除戒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起初,齊高宗聽說北魏主要到長江邊飲馬,很害怕,下令廣陵太守、代理南兗州事務的蕭穎胄把百姓遷入城中。百姓驚恐,想帶著家產向南渡過長江。蕭穎胄認為北魏軍隊還很遠,沒有立即執行;北魏軍隊最終也沒來。蕭穎胄是齊太祖的侄子。
齊高宗派尚書右仆射沈文季協助豐城公蕭遙昌防守壽陽。沈文季入城後,禁止巡邏的士兵出城,敞開城門,嚴加防備。北魏軍隊不久後就撤退了。
北魏入侵南齊時,盧昶等人還在建康,齊人怨恨他們,用蒸熟的豆子喂他們。盧昶害怕,就吃了,眼淚和汗水一起流下。謁者張思寧言辭神色不屈服,死在客館中。等到盧昶返回北魏,北魏主責備他說:“誰能不死,何至於把自己等同於牛馬,屈辱自己、玷汙國家!即使不遠遠慚愧於蘇武,難道不就近慚愧於張思寧嗎!”於是把盧昶貶為平民。
戊子日,北魏太師京兆武公馮熙在平城去世。
乙未日,北魏主前往下邳;夏季四月庚子日,抵達彭城;辛醜日,為馮熙舉行哀悼儀式。太傅、錄尚書事平陽公拓跋丕不喜歡南遷,與陸睿上奏表,請北魏主返回平城參加馮熙的葬禮。北魏主說:“自從開天辟地以來,哪有天子遠奔舅舅葬禮的道理!現在正在營建洛陽,怎能因私人情誼引誘,讓君主陷入不義之地!尚書令、仆射以下的官員,可交付法官貶官處罰。”隨後下詔迎接馮熙和博陵長公主的靈柩,向南遷到洛陽安葬,禮儀依照晉朝安平獻王的舊例。
北魏主在鐘離時,仇池鎮都大將、梁州刺史拓跋英請求率領本州軍隊會同劉藻進攻漢中,北魏主批準了。南齊梁州刺史蕭懿派部將尹紹祖、梁季群等人率領兩萬士兵,占據險要地形,修築五座營柵抵禦。拓跋英說:“敵軍將領地位低微,不能統一指揮。我挑選精銳士兵集中攻打一座營柵,他們一定不會互相救援;攻克一座營柵後,其他四座自然會潰敗。”於是率軍猛攻一座營柵,攻克後,其餘四座營柵的齊軍果然潰敗,拓跋英生擒梁季群,斬殺三千多人,俘虜七百多人,乘勝長驅直入,逼近南鄭。蕭懿又派部將薑修進攻拓跋英,拓跋英發動突襲,把薑修的軍隊全部俘獲。拓跋英準備返回時,蕭懿的另一支軍隊趕來;拓跋英的將士都已疲憊,沒料到齊軍會來,非常害怕,想逃跑。拓跋英故意放慢馬速,神色鎮定,登上高處眺望敵軍,指揮士兵東西布陣,好像在部署戰術,然後整頓隊伍前進。蕭懿的軍隊懷疑有伏兵,猶豫著撤退,拓跋英趁機追擊,擊敗齊軍,於是包圍南鄭。拓跋英禁止將士侵犯百姓,遠近百姓都樂意歸附,爭相供應糧草。
蕭懿環城堅守,軍主範絜先率領三千多人在城外,返回救援南鄭。拓跋英發動突襲,把他們全部俘獲。包圍南鄭幾十天後,城中士兵惶恐不安。錄事參軍新野人庾域把幾十個空糧倉貼上封條,指給將士看,說:“這些糧倉裡都裝滿了糧食,足夠支撐兩年,隻管努力堅守!”軍心這才安定。恰逢北魏主召拓跋英返回,拓跋英讓老弱士兵先走,自己率領精銳士兵擔任後衛,還派使者與蕭懿告彆。蕭懿認為有詐,拓跋英離開一天後,蕭懿還不敢打開城門;兩天後,才派將領追擊。拓跋英和士兵下馬作戰,蕭懿的軍隊不敢逼近,拓跋英率軍走了四天四夜,蕭懿的軍隊才返回。拓跋英進入斜穀時,遇到大雨,士兵們截斷竹子裝米,在馬上舉著火把做飯。
此前,蕭懿派人誘說仇池的各氐族部落,讓他們起兵截斷拓跋英的糧道和歸路。拓跋英率軍奮力反擊,邊戰邊進,箭射中他的臉頰,最終還是率領全軍返回仇池,討伐反叛的氐族部落,平定了叛亂。拓跋英是拓跋楨的兒子;蕭懿是蕭衍的哥哥。
拓跋英進攻南鄭時,北魏主下詔令雍州、涇州、岐州發兵六千人駐守南鄭,等攻克南鄭後再派遣。侍中兼左仆射李衝上奏表勸諫,認為:“秦川地勢險要,與羌人、夷人接壤。自從西路軍隊出發後,糧草援助不斷,加上氐族、胡人反叛,士兵們四處奔波,運送糧草、身穿鎧甲作戰,至今沒有停歇。現在又預先派遣駐守士兵,計劃在秦嶺以南駐軍,即使給予優厚待遇,恐怕士兵還是會驚恐。如果最終沒能攻克南鄭,隻會動搖民心,引發胡人、夷人聯合,情況可能難以預測。我已依照陛下旨意,秘密告知各州刺史,等攻克南鄭後,再派遣駐軍。但依臣愚見,這樣做還是不夠。為什麼呢?西路道路險要,單條小路長達千裡,現在想在遠離國界的地方駐軍,孤立地處在眾多敵人之中,敵人進攻時不能迅速救援,糧食耗儘時無法運輸。古人說,‘即使鞭子很長,也打不到馬肚子。’南鄭對我國來說,實在就是馬肚子啊。況且北魏占據的疆域,超過九州的八成;臣服的百姓,占天下的九成;尚未臣服的,隻有漠北和江南罷了。對江南的控製就在眼前,何必急於現在呢!應當等到疆域擴大、糧食充足後,再設置州郡、任命將領,策劃吞並江南的行動。現在鐘離、壽陽近在咫尺卻沒攻克,赭城、新野一步之遙卻沒投降。東路都不能用現有兵力防守,西路怎能用遠方的軍隊固守!如果真要在南鄭駐軍,臣擔心最終會資助敵人。另外,在中原建都,與敵國接壤,正需要大將和敢死士兵平定江南,如果輕率派遣少量軍隊,讓他們陷入絕境被消滅,恐怕以後出兵時,眾人會因留守的教訓而畏懼,要他們拚死效力,就不容易了。由此看來,不駐軍南鄭是最好的選擇。”北魏主采納了他的建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癸醜日,北魏主前往小沛;己未日,抵達瑕丘;庚申日,抵達魯城,親自祭祀孔子;辛酉日,任命孔氏家族四人、顏氏家族兩人為官,挑選孔氏家族的嫡長子一人封為崇聖侯,負責孔子的祭祀,命令兗州修繕孔子的墳墓,重新建造碑銘。
戊辰日,北魏主前往碻磝,命令謁者仆射成淹準備船隻,想從泗水進入黃河,逆流返回洛陽。成淹勸諫,認為“黃河水流湍急凶猛,不是天子應該乘坐的。”北魏主說:“我因為平城沒有漕運通道,所以京城百姓貧困。現在遷都洛陽,想打通四方的漕運,可百姓還畏懼黃河的險惡;所以我這次乘船,是為了消除百姓的顧慮。”
北魏城陽王拓跋鸞等人進攻赭陽,將領們互不統一指揮,包圍赭陽一百多天後,多數將領想按兵不動,拖垮敵軍。隻有李佐晝夜進攻,士兵死傷慘重。南齊明帝派太子右衛率垣曆生率軍救援。北魏將領因兵力不敵南齊,打算撤退,唯獨李佐率領兩千騎兵迎戰,結果戰敗。盧淵等人率軍撤退,垣曆生追擊,大敗北魏軍。垣曆生是垣榮祖的堂弟。南陽太守房伯玉等人又在沙堨擊敗薛真度。
拓跋鸞等人在瑕丘拜見北魏主孝文帝)。北魏主責備他們說:“你們損害朝廷威嚴,按罪應處死刑;朕因剛遷都洛陽,特意從輕處理。”五月己巳日,將拓跋鸞降封為定襄縣王,削去五百戶食邑;盧淵、李佐、韋珍都被削去官爵,貶為平民,李佐還被流放瀛州。因薛真度和他的堂兄薛安都有開拓徐州的功勞,允許保留他的爵位和荊州刺史職位,其餘官職全部削奪,北魏主說:“這樣既足以彰顯他的功勞,也足以懲罰他的過錯。”
北魏廣川剛王元諧去世。元諧是元略的兒子。北魏主說:“古代,大臣去世,君主有‘三臨’的禮儀三次探望);魏晉以來,王公去世,君主在東堂哭祭。從今以後,各親王去世,服喪一年的親屬期親),君主探望三次;服喪九個月的親屬大功),探望兩次;服喪五個月的小功)、三個月的緦麻),探望一次;廢除在東堂哭祭的禮儀。廣川王對朕而言,是大功親屬。”元諧入殮時,北魏主身穿素服、深衣前去哭祭。
甲戌日,北魏主前往滑台;丙子日,在石濟住宿。庚辰日,太子元恂到平桃城迎接北魏主。
趙郡王元乾在洛陽時,貪婪淫亂,不守法度,禦史中尉李彪私下告誡他,還說:“殿下如果不改過,我不敢不上奏朝廷。”元乾毫不在意,依舊我行我素。李彪上奏彈劾他。北魏主下詔讓元乾和北海王元詳一同跟隨太子到行宮。抵達後,北魏主召見元詳,卻不見元乾,暗中派手下觀察元乾的神色,發現他毫無悔改之意,於是親自列舉他的罪狀,打了他一百杖,免去官職,讓他回家。
癸未日,北魏主返回洛陽,到太廟祭告。甲申日,削減閒散官員的俸祿,以補充軍國開支。乙酉日,舉行“飲至之禮”軍隊凱旋後祭祀祖廟並宴飲的禮儀),按功勞大小賞賜群臣。
甲午日,北魏太子在太廟舉行加冠儀式。北魏主想改變鮮卑舊俗,召見群臣,問道:“你們希望朕遠追商周的盛世,還是比不上漢晉呢?”鹹陽王元禧回答:“群臣希望陛下超越前代帝王。”北魏主說:“既然如此,應當變風易俗,還是沿襲舊製呢?”元禧回答:“希望陛下的朝政日新月異。”北魏主說:“你們希望這些改革隻在朕這一代推行,還是傳給子孫後代呢?”元禧回答:“希望傳之百世!”北魏主說:“既然如此,就必須進行改革,你們不能違抗。”元禧回答:“君主下令,臣下服從,誰敢違抗!”
北魏主說:“‘名不正,言不順,禮樂就無法興盛。’現在我要禁止所有鮮卑語,統一使用漢語。年齡在三十歲以上的,習慣已經養成,暫時難以改變;三十歲以下,現在在朝廷任職的,說話不能再用舊語鮮卑語);如果有人故意違反,就降職罷官。你們都要深刻警惕!王公卿士們認為這樣做對嗎?”群臣回答:“確實如陛下聖旨所言。”北魏主說:“朕曾和李衝討論過這事,李衝說:‘天下的語言,到底誰的才是正統?帝王說的,就是正統。’李衝這話,罪該處死!”於是回頭對李衝說:“你辜負國家,應當讓禦史把你拉下去治罪!”李衝摘下官帽叩頭請罪。
北魏主又責備留守洛陽的官員:“昨天我看到有的婦女還穿著夾領小袖的鮮卑服裝,你們為什麼不遵守之前的詔令!”官員們都叩頭謝罪。北魏主說:“如果朕說的不對,你們應當當庭爭辯。怎麼能在朝廷上順從,退朝後就不執行呢!”六月己亥日,北魏主下詔:“在朝廷上不能說鮮卑語,違反者免去所任官職!”
癸卯日,北魏主派太子元恂到平城參加太師馮熙的葬禮。
癸醜日,北魏主下詔尋訪天下遺書,凡秘閣皇家圖書館)沒有收藏、且對當世有用的書籍,獻書者給予優厚賞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北魏有關部門上奏:“廣川王妃葬在代都,不知是讓王妃的靈柩遷到洛陽新尊),還是讓廣川王的靈柩遷到代都舊卑)?”北魏主說:“從代都遷到洛陽的人,都應葬在邙山。如果妻子的丈夫先在代都去世,允許妻子回代都合葬;如果丈夫在洛陽去世,妻子不能回代都合葬。其他各州的人,可自行決定。”丙辰日,下詔:“遷到洛陽的百姓去世後,葬在黃河以南,不能返回北方安葬。”從此,從代都南遷的人,都成為河南洛陽人。
戊午日,北魏改用長尺、大鬥,度量標準依照《漢書?律曆誌》製定。
南齊明帝廢黜鬱林王時,曾許諾讓蕭諶擔任揚州刺史;後來卻任命蕭諶為領軍將軍、南徐州刺史。蕭諶怨恨地說:“眼看飯要煮熟了,卻被彆人端走。”蕭諶依仗功勞,經常乾預朝政,想選用的人,就命令尚書省為其陳述理由。明帝聽說後很忌憚他,因當時蕭誕、蕭誄正率軍抵抗北魏,隻好暫時忍耐,沒有發作。
壬戌日,明帝遊覽華林園,與蕭諶及尚書令王晏等人宴飲,氣氛融洽;宴會結束後,明帝留下蕭諶,讓他晚些離開,到華林閣時,侍衛把蕭諶逮捕,押回尚書省。明帝派手下莫智明列舉蕭諶的罪狀,說:“隆昌年間鬱林王在位時),沒有你就沒有朕的今天。現在你一家有兩人任州官,兄弟三人受封,朝廷對你的回報,已經到了極點。你卻常懷怨恨,還說‘飯煮熟了卻給彆人’!現在賜你死!”於是殺死蕭諶,連同他的弟弟蕭誄;任命黃門郎蕭衍為司州彆駕,前去逮捕蕭誕,將他處死。
蕭諶喜好術數占卜之類),吳興人沈文猷常對他說:“你的麵相不亞於高帝蕭道成)。”蕭諶死後,沈文猷也被處死。蕭諶死的當天,明帝還殺死西陽王蕭子明、南海王蕭子罕、邵陵王蕭子貞。乙醜日,任命右衛將軍蕭坦之為領軍將軍。
北魏高閭上奏:“鄴城密皇後的宗廟倒塌,請求重新修葺;如果認為密皇後已配享太廟,就應當拆毀鄴城的宗廟。”北魏主下詔拆毀鄴城的密皇後廟。
北魏拓跋英入侵漢中時,沮水氐人楊馥之為南齊攻打武興氐人楊集始,擊敗楊集始。秋季七月辛卯日,南齊任命楊馥之為北秦州刺史、仇池公。
八月乙巳日,北魏挑選十五萬勇武士兵組成羽林、虎賁軍,擔任宮廷警衛。
北魏金墉宮建成,在洛陽設立國子學、太學、四門小學。
北魏孝文帝遊覽華林園,觀賞舊時的景陽山,黃門侍郎郭祚說:“山水是仁人智者所喜愛的,應當重新修葺。”北魏主說:“魏明帝因奢華在前代留下惡名,朕怎能重蹈覆轍!”
北魏主喜好讀書,手不釋卷,即使在乘車、騎馬時,也不忘討論儒家義理。他擅長寫文章,大多在馬上口授,寫成後不用修改一個字;從太和十年以後,朝廷的詔書策令都由他親自撰寫。他重視賢才、喜愛善行,如饑似渴,與大臣交往時,常表現出質樸真誠的態度,像李衝、李彪、高閭、王肅、郭祚、宋弁、劉芳、崔光、邢巒等人,都因文采雅正受到親近,身居高位,執掌政務;他製定禮儀、創作音樂,成果豐碩,有太平盛世的氣象。
治書侍禦史薛聰是薛辨的曾孫,彈劾官員時不避權貴,即使北魏主想寬恕某人,薛聰也會據理力爭。北魏主常說:“朕見到薛聰,都不能不畏懼,何況其他人呢!”從此皇親貴戚都收斂行為,不敢違法。薛聰多次升遷,任直閣將軍,兼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北魏主表麵上因他的品德才能重用他,內心則把他當作親信,宮廷警衛部隊都由薛聰統領,因此整個太和年間,薛聰一直兼任直閣將軍。群臣退朝後,薛聰常在宮中陪伴北魏主,晝夜談論國事,時政的得失,薛聰動輒勸諫,大多被采納;他性格厚重沉穩,外人無法窺探他的內心。北魏主想提升他的名位,薛聰總是堅決推辭。北魏主也很體諒他,說:“你的品德聲望自然崇高,本不是官職爵位能讓你榮耀的。”
九月庚午日,北魏的後宮妃嬪、文武百官全部遷回洛陽。
丙戌日,北魏主前往鄴城,多次到相州刺史高閭的官舍,稱讚他治理有方,賞賜豐厚。高閭多次請求回故鄉為官,北魏主下詔說:“高閭在即將退休的年紀,還想衣錦還鄉,隻知進取,不知退讓,有損謙遜的美德;可降為平北將軍。但他是朝廷老成之臣,應當滿足他的心願,調任幽州刺史,既表彰他的功績,又體現朝廷的恩法。”任命高陽王元雍為相州刺史,告誡他說:“擔任州牧,既容易也困難:‘自身行為端正,不用下令,下屬也會服從’,這是容易的原因;‘自身行為不正,即使下令,下屬也不服從’,這是困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