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六月三日上午,就在明清兩軍在瑞昌西南的山穀鏖戰廝殺的緊張時刻,廟基口山頂上卻在進行著一場看起來不合時宜的葬禮。
貞德親自扶靈,明軍劉肇基、馬進忠等將領抬棺,繞山頂一圈,還特意從旗人俘虜裡麵挑了兩個不專業,但多多少少會跳兩下子的滿人士兵,扮演薩滿巫師,在靈柩的前麵跳薩滿舞,以薩滿教的儀式為哈寧阿下葬。
在貞德的安排下,數十名聲音洪亮的明軍士兵,以及會說滿語的旗人俘虜,在靠近戰場的山頭上充當大喇叭,現場語音直播葬禮的過程。
明軍將士們雖然疑惑,但礙於貞德在軍中的威信,大家相信公主不會瞎搞,因此雖然看不懂,但還是服從命令。
但清軍這邊就不同了,本來緊張血腥的戰場,突然傳來一陣陣滿漢雙語的“廣播”,在兩軍交戰的時候,直播明軍統帥給清軍將領辦葬禮,這也太詭異了!
“哈寧阿,遼東富察氏,世居額宜湖,原建州女真蘇克素護河部,後為努爾哈赤武力吞並。aodie,古人六十為花甲,七十為古稀,八十為耄耋),仍從軍征戰,乙酉年五月戰死於瑞昌。
廣陵公主感其勇毅,親扶靈柩,率諸將為其舉行葬儀!懿旨封富察·哈寧阿為華夏毅勇公,爵位子孫世代襲之!並於廟基口為其豎碑建祠,以為後世之表!”
當貞德的這番悼詞隨著“人體大喇叭”傳遍瑞昌縣城和山間戰場時,對明清兩軍士兵的士氣造成了不同的影響。
一開始明軍的士兵普遍不理解,為什麼要給敵人舉辦葬禮?連軍中高級將領都為其抬棺,甚至廣陵公主本人,竟然還為敵將親自扶靈!
但在明軍各級將領進行了解釋後,明軍士兵反而士氣大漲!
原因很簡單:大家快看啊,在廣陵公主這裡,隻要是打仗勇敢的,連敵軍將領都能得到這樣的尊敬和待遇,甚至就算死了,還能得到公爵的爵位,福蔭子孫後代!
以前明軍戰鬥力低下,不僅僅是士兵欠餉的原因,還和軍人的社會地位不高,士兵有功難賞有關。
但是貞德通過這一場“葬禮秀”,明確地向明軍士兵們做出了承諾:隻要戰場上立了功的,不管你出身哪裡、有沒有背景、原本是明軍還是農民軍,是否投降過清軍,甚至哪怕你是八旗兵、是滿人,我貞德照樣有功必賞!
你們說,當理解了這一點之後的明軍將士們,能不人人奮勇爭先嗎?能不爭著在貞德麵前好好表現嗎?
不過,對於對麵的清軍來說,可就有些麻煩了,因為清軍的士氣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本來清軍的組成就極其複雜,八旗士兵隻占少數,大部分是各地明軍和農民軍的降兵,以阿濟格軍為例,原本8萬大軍,裡麵八旗軍實際隻有2萬人,剩下的6萬人都是各種來源的降軍。
而在此刻的戰場上,瑞昌縣城內大約有2千5八旗兵,正在山裡突圍的阿濟格軍隊,大約也隻剩下1萬八旗兵,剩下的全部是原本投降的明軍!
這用降兵,最大的問題在於忠誠度。
降兵通常隻能打順風仗,你清軍強大的時候一切都好說,這幫降兵不僅打起南明軍隊來戰鬥力強悍,而且還對大清很忠誠!
但忠誠的原因不是他們道德高尚,隻是因為他們認為清軍強大,跟著明朝沒有希望!
可一旦清軍打敗仗了,這幫降兵的忠誠度很快就會喪失殆儘,更何況清軍對明朝降兵的態度,一向是拿他們當炮灰用,攻城時讓他們衝在最前麵,撤退時扔在最後麵不管的。
因此,當貞德公開以一場“葬禮秀”,向眾人宣告自己不論陣營,有功必賞的態度後,不少清軍中的原明朝降兵的戰鬥意誌開始動搖,甚至有人在暗中籌劃反水。
瑞昌城樓上,兀兒特感慨道:“想不到弘光這好色無能的皇帝,竟然有個這麼了不得的女兒!吾觀之,似有人君之象!”
“啥?人君之象?大人,她不是女人嗎?”邵爾岱似乎有些疑惑。
“誰說女人就不能當君主了?西漢有呂雉,唐朝還有個女皇帝武則天呢!說不得咱大清百年後也會出來個女主呢!”
“章京大人真是博學多識,末將慚愧。”
就在這二人“隔岸觀火”,坐看阿濟格陷入困境的時候,瑞昌城樓上不惹眼的角落裡,一個少年小將雙膝跪在地上,對著東南方向痛哭流涕。
“瑪法滿語爺爺),孫兒不孝,未能護您周全!嗚嗚嗚……不,米思翰,你不是孩子了,你不能哭,你一定要把瑪法帶回去!”
這個衝動的少年,趁著沒有人注意,竟然拿了根繩子從城牆上扔下去,然後順著繩子遛出了城。
“哎!哎!米思翰少爺,你不要命啦!快回來!”
然而這個少年,完全不管不顧明清雙方會不會有人朝他射箭,就這麼一邊抹著眼淚,一邊朝著哈寧阿的墓地跑了過去。
喜歡大明貞德傳請大家收藏:()大明貞德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