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這是自生火銃?不對,好像又不太一樣!”
將領中有些有見識的,一眼就認出了圖上槍械的不同之處。
雖然此時明清雙方使用的槍械都是火繩槍,但是其實燧發槍早就已經發明出來了。
世界上最早的燧發槍是16世紀的法國人馬漢發明的,但是任何新技術的發明,都不是立刻得到重視和應用的。
站在後人的視角,我們認為燧發槍的發明是槍械革命的一個裡程碑,但是曆史上,燧發槍從發明出來後,整整一百年的時間,都幾乎無人問津,直到200年後的18世紀,也就是差不多要到乾隆時期,歐洲才真正大規模地使用燧發槍。
在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這個曆史節點,不光是中國,歐洲主要使用的也是火繩槍,原因很簡單,因為火繩槍技術成熟,比較好用。
而燧發槍設計複雜,製造成本高,點火成功率低,因此一直沒有得到大規模裝備和應用。
其實大明朝早在十年前,兵部侍郎畢懋康也改良了燧發槍,並把它記錄在自己的著作《軍器圖說》當中,將其命名為“自生火銃”。
當然,由於類似的原因,這種新式火槍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
貞鉬所展示的圖紙,擊發裝置確實和自生火銃類似,取消了火繩,而是采用燧石擊發。
但不同之處可以明顯地看出,不同於傳統槍械的圓形彈丸,圖上的彈丸頭部是橢圓形的,並且橢圓形彈頭的後麵還有一個長長的圓柱形的彈體,彈體其實是紙做的,裡麵裝的是定量的火藥。
“此物乃是新式燧發槍,子彈不從槍管前方裝入,而是從後方裝入,並且不需要裝填火藥,每顆子彈的火藥都預先裝在了子彈後麵的紙殼裡麵了,並且,槍管內部開了螺旋形的膛線。總之,我管這種新式槍械,叫做‘後裝膛線定裝彈燧發槍’,簡稱‘後膛槍’。”
“這自生火銃我們都知道,燧石的點火成功率太低了,戰場上要是打不著火,那不耽誤事兒嘛?”有將領說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不過這後裝彈的設計有點意思,還有橢圓形的彈頭和什麼膛線,這有什麼說法嗎?”
“嗯,簡單來說,就是可以讓士兵打得更準。以前的火繩槍想要打中目標,基本靠運氣,子彈打出去,誰也不知道打到哪裡去,打起仗來隻能隨緣。但有了這膛線,就可以指哪打哪,百發百中!”
最後這句話引起了眾將的熱烈討論,激起了他們的興趣。
當他們提出想要見識一下這種新式燧發槍的時候,貞鉬表示很遺憾,實物掉進海底啦,想看槍,沒有!
這也不怪貞鉬,這玩意在曆史上此刻還沒有發明出來呐!你讓他從哪裡給你弄一個真家夥來啊?
好不容易自製了一盒火柴,這已經殺死了他不知道多少腦細胞了,好在製造火柴的原理和原材料都比較簡單。當然,曆史上火柴的發明,也要到19世紀了。
由於不能暴露穿越者的身份,貞鉬隻能給自己製造了一個海歸的身份,假說這些是歐洲的新科技,來掩人耳目。
“殿下,諸位將軍,貞鉬願立軍令狀,給我一個月的時間,足夠的工匠和經費,我必定將這後膛槍造出來,從此後大明軍隊人手一把,人人都能成為神槍手,百步穿楊!”
妶玉公開演出這一場戲的目的,其實有兩點。
其一,是正式把弟弟貞鉬這個身份推出前台,這樣以後她變身成男人後,就能公開地以貞鉬的身份出現在大家的麵前。
其二,是以海歸的身份,把新科學新技術的出現進行合理化。今後的科技創新,就可以打著海歸貞博士的名義進行,不會造成人們的懷疑。
不過,當前的挑戰在於,如何真的在一個月內,把後膛槍造出來?
喜歡大明貞德傳請大家收藏:()大明貞德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