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之月,陽光和煦,驅散了最後一絲冬日的凜冽。長安城北,皇家禁苑之內,經過將作監匠人數月來的精心修繕與布置,淩煙閣以煥然一新的巍峨姿態,矗立在湛藍的天穹之下。朱漆廊柱光可鑒人,琉璃瓦在陽光下流淌著金色的光澤,飛簷鬥拱,氣勢恢宏。閣周遍植鬆柏,經冬未凋,更添幾分莊嚴肅穆。
這一日,正是淩煙閣功臣像落成大典之期。自皇城至淩煙閣的禦道兩旁,早已由金吾衛淨街肅道,旌旗招展,儀仗森然。文武百官,身著最為莊重的朝服,按品階序列,於太極殿前集結,而後在禮官引導下,浩浩蕩蕩,前往淩煙閣。
吉時已至,鐘鼓齊鳴。李世民身著最為隆重的十二章紋袞冕禮服,頭戴垂十二旒的通天冠,麵色沉靜,威儀天成。太子李治緊隨其後,同樣身著儲君冕服,年輕的麵容上帶著與有榮焉的激動,更有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鄭重。長孫無忌、房玄齡、李靖、尉遲敬德、程知節等仍在世的功臣,以及已故功臣的子弟代表,皆身著特賜的禮服,位列班首,神情各異,或激動,或感懷,或肅然。
儀仗鹵簿,導引前行。李世民步履沉穩,一步步登上淩煙閣前漢白玉鋪就的寬闊平台。身後是帝國的權力核心與功勳象征,麵前是即將開啟的、承載著曆史與未來的殿堂。
閣門緩緩開啟,內部光線略暗,更顯深邃。二十四幅等身大小的功臣畫像,依序懸掛於閣內四壁,以閻立本為首的畫師們的心血結晶,此刻終於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麵前。畫像色彩鮮明,人物神態各異,或威嚴,或儒雅,或勇悍,或剛直,栩栩如生。每一幅畫像旁,皆以金漆銘刻著該功臣的官爵、諡號及由房玄齡主持撰寫的簡要功績。
李世民率眾臣步入閣內。刹那間,仿佛跨越了時空,與那個創業維艱、群星璀璨的時代直麵相對。他目光緩緩掃過每一幅畫像,從位列首輔、沉穩如山的長孫無忌,到英年早逝、謀略超群的杜如晦,再到麵折廷爭、風骨嶙峋的魏徵,再到驍勇善戰、氣吞萬裡的李靖、尉遲敬德……他的目光在侯君集的畫像上略有停頓,那上麵描繪的仍是其身著國公朝服、意氣風發的模樣,複雜的心緒一閃而過,終歸於平靜。
空氣中彌漫著檀香與墨彩混合的氣息,寂靜無聲,唯有君臣略顯沉重的呼吸。不少功臣本人或其子弟,看到自己的或先人的畫像如此莊嚴地懸掛於此,想起往昔崢嶸,已是熱淚盈眶,卻又強自抑製,唯恐失儀。
肅立良久,李世民轉身,麵向閣外廣場上肅立的百官,聲音沉渾有力,透過特設的傳聲裝置,清晰地傳遍四方:
“朕承天命,撫有寰宇,追惟王業,實賴群公。昔在草昧,風雲際會,諸公或運籌帷幄,或決勝千裡,或犯顏直諫,或宣力四方……艱難同體,休戚共之。乃有今日之升平!”
他回顧了創業的艱辛,肯定了眾臣的功績,聲音中飽含情感。“今圖畫諸公於淩煙閣,非獨彰爾等之殊勳,亦欲使後世子孫,知我大唐基業,非一人之功,乃君臣同心,百僚效力之所共成!見賢思齊,永固邦本!”
最後,他的目光落在身旁的太子李治身上,語氣更為凝重:“太子!”李治立刻躬身聆聽。“爾當謹記,此閣中諸公,皆乃爾之楷模,國之柱石!日後承繼大統,當親賢臣,遠小人,敬功臣,恤黎庶,使我大唐江山,永享太平!”
“兒臣謹遵父皇教誨!必不負父皇期望,不負諸位功臣厚望!”李治聲音清越,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
“祭告太廟,禮成——”禮官高亢的聲音響起。
莊嚴肅穆的祭告儀式隨之進行。香煙繚繞,頌歌悠揚。當一切禮儀完成,陽光正盛,毫無保留地傾瀉在淩煙閣的金字匾額之上,折射出令人不敢逼視的輝煌光芒。
閣成日耀,君臣同禮。這一刻,不僅是對過去一個輝煌時代的總結與封存,更是麵向未來,吹響了新篇章的號角。二十四位功臣的身影,自此將與這座高閣一同,成為貞觀盛世最醒目的標誌,凝視著大唐的未來。
喜歡千年一吻請大家收藏:()千年一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