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盛夏,洛陽紫微城卻在森嚴的禮儀與萬國來朝的氣象中,透出一種威壓四方的煌煌盛意。這一日,殿內鐘鼓齊鳴,儀仗森列,文武百官依序肅立,氣氛莊重而肅穆。因為今日,有遠方島夷之國的使者,前來朝覲天可汗。
李治高踞於禦座之上,頭戴垂旒冕冠,身著絳紗龍袍,麵色雖仍帶著一絲倦意,但在莊重的朝會氛圍中,依舊顯露出帝國君主的威嚴。禦座側後,那道明黃色的紗簾依舊低垂,其後武後端莊的身影若隱若現,共同接受著萬邦的仰視。
鴻臚寺官員引著一行服飾、發式皆與中原迥異之人,步履恭謹地步入大殿。為首者,是一位年約四旬、麵容精瘦、目光中帶著謙卑與求知欲的倭國使臣,其身後跟隨者,有僧侶,有學子,皆屏息凝神,不敢直視天顏。
使臣至禦階前,依鴻臚寺官員所教禮儀,行三跪九叩大禮,動作雖稍顯生硬,態度卻極為恭順。禮畢,他雙手高舉過頭,捧著一卷以精美織錦裝裱的國書,以略顯生硬卻清晰的官話朗聲道:
“日出之處天子,致書日落之處天子,敬問無恙。”他依照倭國自身的理解與禮儀開口,雖略顯倨傲之嫌,但其恭敬的態度彌補了言辭上的不協。“下國小臣,奉吾主之命,遠涉重波,前來朝覲大唐皇帝陛下!感慕皇帝陛下聖德巍巍,教化廣被,文物典章,光耀四海……”
他極力頌揚著大唐的強盛與文明,言辭懇切,隨後呈上貢禮清單,無非是倭國特產的金銀、珍珠、琥珀、瑪瑙,以及精美的漆器、太刀等物。
“……吾主深感東海偏遠,文教未開,慕華風而心向往之。特遣小臣,冒死陳情,伏望天朝皇帝陛下,垂憐下國渴慕王化之心,允準我國派遣學子、僧侶,入唐學習佛法真諦、典章製度、律法禮儀、百工技藝……”使臣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既是激動,亦是敬畏,“願效仿華夏衣冠,變夷為夏,永沐天恩,世世代代,奉大唐為父母之邦!”
這番言辭,可謂將姿態放得極低,將大唐捧到了無以複加的高度。殿中百官聞言,大多麵露得色,心中對於這海外島夷的識趣頗為受用,覺得這正是天朝上國威德遠播的明證。
李治端坐其上,聽著使臣的懇求,臉上露出了符合帝王身份的、寬和而威嚴的笑容。萬國來朝,四夷賓服,這正是他想要看到的景象。他微微頷首,目光掃過那卷國書,又瞥了一眼紗簾之後,正欲按照慣例,說些彰顯氣度、允準其請的場麵話。
然而,就在此時,那倭國使臣或許是為了進一步表達誠意,又或許是急於求成,在陳述完主要請求後,又補充了一句:
“……吾國船隻,近年來亦曾南下,聽聞在南方浩瀚之海,波濤之外,或有新興之邦,然其情不詳,隻知海路艱險,遠非我小國所能企及。唯有大唐,方為文明之燈塔,指引迷途……”
這看似無意間提及的“南方浩瀚之海”、“新興之邦”寥寥數語,如同幾顆細微的石子,悄無聲息地投入了李治與簾後武後的心湖之中。
李治臉上的笑容未變,眼神卻幾不可察地微微一動。而紗簾之後,武後端坐的身影,似乎比方才更加挺直了一些,那雙鳳眸之中,驟然閃過一縷極其銳利、如同發現了獵物的光芒。
海外……新興之邦……
這兩個詞,與影七彙報中那指向“東方海外”的蛛絲馬跡,在此刻,微妙地重疊了起來。
喜歡千年一吻請大家收藏:()千年一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