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朔元年,元夜。
洛陽城依舊沉浸在新年與改元雙重喜慶的餘韻之中,紫微宮內雖不似民間那般鑼鼓喧天,卻也處處張燈結彩,宮人們行走間都帶著幾分輕快的笑意。夜色降臨,各殿宇廊廡下懸掛的精致宮燈次第點亮,柔和的光暈驅散了冬夜的寒意,勾勒出宮闕巍峨而朦朧的輪廓。
李治難得有興致,晚膳後便攜了幾名近侍內臣,信步出了寢宮,似是去往宮中地勢較高處,觀賞那洛陽城內依稀可見、星星點點的萬家燈火與隱約傳來的煙火氣息。
承香殿內,此刻卻是一片靜謐。武媚並未隨行,她推說有些乏了,留在了殿中。殿內隻點了寥寥數盞燈燭,光線昏黃,與外間的燈火通明形成對比。她並未安寢,而是獨自坐於書案前,案上攤放著一卷書冊。
並非佛經,也非詩賦,而是李治平日用以自省、也用以訓誡臣工、後妃的《臣軌》。她的目光,並未停留在那些冠冕堂皇的君臣大義、婦德規範之上,而是落在了其中《諫諍章》的某一頁。
她的指尖,輕輕拂過書頁上的字跡。那墨色,乍看之下與旁處無異,但若凝神細觀,在燭光特定的角度下,便能發現其中幾行關於“納諫之度”、“防微杜漸”的論述旁,有極其細微的、以更濃的墨跡添加或修改過的筆畫。若非對此書極為熟悉,絕難察覺。
這是李治的手筆。在他康複後、正式改元前的某個獨處時刻,他悄然修改了這些內容,弱化了其中關於君主需廣泛聽取臣下諫言、尤其需警惕內寵乾政的暗示,轉而更加強調帝王的乾綱獨斷與明察秋毫。
武媚的唇角,勾起一絲極淡、幾乎看不見的弧度。她並未動怒,也未覺得意外,隻是靜靜地看著那被修改過的痕跡,仿佛在欣賞一件有趣的物事。
不知過了多久,殿外傳來熟悉的腳步聲,帶著一絲室外的清冷空氣。是李治觀燈歸來了,他身上還帶著煙火燃放後特有的、淡淡的硝石氣息。
他踏入殿內,見武媚仍坐於案前,便笑道:“媚娘還未歇息?在看什麼?”
武媚聞聲,不慌不忙地合上手中的《臣軌》,將其置於一旁。她沒有回答李治的問題,而是抬起眼,看向他,語氣平和得像是在閒話家常,說出的內容卻讓李治臉上的笑容微微一凝:
“陛下可知,就在昨日,大理寺丞向中書省遞了一份《請止洛陽宮奢費疏》?”
她的聲音不高,卻在寂靜的殿內格外清晰。上疏的內容,直指近年來洛陽宮室修繕、用度日漸奢靡之事,雖未直接指向帝後,但其言辭懇切,引經據典,暗含規勸之意。
這本該是經由正常渠道,由中書省先行閱覽,再決定是否呈送禦前的奏疏。武媚卻在此刻,以一種仿佛不經意提起的方式,直接說了出來。
就在她話音剛落的瞬間,她身旁燈台上,一盞燭火的燈芯,恰好在此時猛地爆開一個明亮的燈花,發出“劈啪”一聲輕響。
跳躍的光焰驟然亮起,瞬間映亮了武媚的側臉,也清晰地映亮了她發髻間簪著的一支珠釵——那釵頭鑲嵌的,並非中原常見的東珠或北珠,而是一顆碩大圓潤、光澤瑩瑩,明顯來自南海的珍稀明珠。那珠光在爆開的燈花映襯下,流轉著一層溫潤卻又難以忽視的華彩。
李治的目光,下意識地被那瞬間的亮光與珠釵所吸引,隨即才反應過來武媚話語中的信息。他的眉頭幾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奏疏……他尚未見到,媚娘卻已知曉?而且,是在這元夜獨處之時,如此平靜地提及……
他沒有立刻追問奏疏的具體內容,也沒有質疑武媚為何會知道此事。他的視線在武媚平靜無波的臉上停留了片刻,又掠過那支南海珠釵,最終,隻是化作一聲聽不出情緒的輕笑:
“哦?誰……倒是個敢言的。朕改日倒要看看他寫了些什麼。”
殿內,燭火恢複正常,繼續安靜地燃燒。方才那短暫的對話與燈花的爆響,仿佛隻是一段無關緊要的插曲。然而,一股微妙的氣息,卻已在這對帝國最尊貴的夫妻之間,悄然彌漫開來。武媚用最平淡的語氣,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息:即便珠簾已撤,即便你欲乾綱獨斷,但這宮闕之內,朝堂之上,依然有聲音,有能力,可以穿透層層的帷幕,直達她的耳中。而她發間的南海珠光,無聲地提醒著,她的影響力與信息來源,早已不再局限於這洛陽宮牆之內。
喜歡千年一吻請大家收藏:()千年一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