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導引的工作,並非總是一帆風順的田園牧歌。在帝汶島初步取得成效的同時,在更偏遠的薩武群島,一個以雕刻圖騰柱和信奉祖靈著稱的海鷹部落,華胥指導隊則遭遇了嚴峻的挑戰。
衝突的源頭,始於一座橋。
導引員們計劃在部落聚居地附近一條雨季泛濫的河流上,修建一座堅固的木石結構橋梁,以方便兩岸通行,也是展示工程技術的一部分。然而,他們選定的橋址,恰好位於部落傳說中“祖靈休憩之地”——一片特定的河灘礁石區。按照部落傳統,任何在此處的動土行為,都會驚擾祖靈,給部落帶來厄運。
負責工程的工技導引員林棟,一個篤信數據與效率的年輕人,起初並未將酋長委婉的勸阻放在心上。他認為這是無稽的迷信,耐心解釋橋梁將帶來的巨大便利,並保證工程絕對安全可靠。當他指揮著招募來的勞工,準備開始清理礁石旁的灌木時,衝突爆發了。
以部落祭司巴朗為首的一群傳統守衛者,手持長矛和繪有符咒的盾牌,攔在了工程隊麵前。巴朗情緒激動,臉上塗著象征警告的白色紋飾,他用古老的語言厲聲詛咒,聲稱若敢動祖靈之地,必將引來洪水與瘟疫。
“林先生,不能再前進了!”通譯臉色發白地拉住林棟,“巴朗祭司在部落中威望很高,他若反對,沒人敢幫我們乾活,甚至會引發暴力衝突!”
林棟看著眼前群情激憤的土著,又看看手中精心繪製的橋梁圖紙,感到一陣挫敗和不解。他堅信自己是來幫助他們的,為何會遭到如此激烈的反對?
消息很快傳回了帝汶島的臨時指揮中心。沈文淵沒有貿然派遣護衛隊強行介入,而是帶著蘇蕙和顧言,連夜乘船趕往薩武群島。
沈文淵沒有直接去找巴朗祭司對峙,而是先拜訪了年事已高、但更顯穩重的老酋長。在搖曳的油燈下,他沒有談論橋梁,而是請老酋長講述那個關於“祖靈休憩之地”的傳說,神情專注而尊重。聽完後,他沉吟片刻,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
“尊敬的酋長,我們無意冒犯貴部的信仰。您看這樣是否可行?我們不在那塊神聖的礁石上動土,將橋址向上遊移動五十步。同時,我們願意協助部落,在那片神聖的河灘旁,用最上等的木材,建造一座更宏偉、更精美的圖騰柱群,以安撫和榮耀祖靈,並記錄下這個傳說,讓後人永世銘記。這座新橋,也將以部落守護神的名字來命名。”
老酋長渾濁的眼睛亮了一下。不動祖靈之地,還能獲得更精美的圖騰柱,這既保全了傳統,又為部落增添了榮耀。他心中的天平開始傾斜。
與此同時,蘇蕙帶著藥箱,去為巴朗祭司患有嚴重關節炎的老母親診治。她嫻熟的針灸技術和帶來的特效藥膏,緩解了老人多年的痛苦。顧言則找到部落裡幾個對雕刻感興趣的年輕人,向他們展示華胥的繪圖工具和幾何比例知識,如何能讓圖騰雕刻得更富立體感和威嚴。
巴朗祭司的態度,在母親病情好轉和看到年輕人對新技術流露出的向往後,出現了微妙鬆動。加上老酋長轉達的沈文淵的方案,他緊繃的臉終於緩和下來。
最終,橋梁在略微上遊處順利開工。華胥工匠不僅指導建造了堅固的橋梁,也兌現承諾,協助部落雕刻了新的圖騰柱群,顧言甚至用拚音將那個傳說刻在了基座上。新橋通車那天,部落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巴朗祭司親自為橋梁祈福,並將那座刻有傳說的圖騰柱視為部落新的聖物。
這場風波,讓所有華胥導引員深刻認識到,文明的火種,不能僅僅依靠先進的技術和良好的意願來播撒,必須尊重當地深厚的文化土壤與傳統信仰。強硬的灌輸隻會激起對抗,唯有理解、尊重、巧妙的引導與融合,才能讓陌生的文明之苗,在異質的土地上真正存活、生長。
磨合之光,雖源於摩擦,卻最終照亮了更具智慧的前行之路。它讓華胥的文明導引事業,從單純的技術輸出,向更深層次的文化融合與相互尊重邁出了關鍵一步。
喜歡千年一吻請大家收藏:()千年一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