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線與角度達到完美契合點的瞬間——釉層下方,
原本均勻反光的胎體表麵,清晰地浮現出幾道如同水底暗礁陰影般的、
被深刻痕跡扭曲的光影輪廓,輪廓線條纖細、剛硬、刻劃深度一致,
非胎裂或燒製缺陷!它們共同組成了——
“柒”——刻痕略深,橫平豎直,起筆藏鋒清晰!
“叁”——三橫兩豎,筆畫連貫有力!
“乙”——一筆嗬成的彎折鉤,轉折分明!
“玖”——結構複雜但筆畫清晰,右上角的折點與下方的彎鉤光影呈現完美!
“柒叁乙玖”!
四個字符!透過釉層,如同被囚禁在琥珀中的遠古符文,在特定的光線下顯露猙獰!
林一的手指微微停頓了一下,護目鏡片後的眼眸深處,寒意陡升。
這絕非釉下彩繪,亦非釉上裝飾,這是在胎體成型後、施釉入窯燒造之前,
用極堅硬細針狀工具在瓷胎上直接刻劃出的深痕,
然後在刻痕之上覆蓋釉水,再送入窯爐高溫煆燒,最終形成釉層掩蓋下的永久性胎骨記號,
隱秘、穩定、難以磨滅!這是極高的隱蔽性需求驅動的行為!
“結論三:編號為‘柒叁乙玖’的印記,確鑿無疑,
此非商品標號或工匠記號,而是刻意燒製入瓷器本體、
用於高度隱蔽性身份標識或序列標記的‘暗記’,
此行為與瓷器本身的精良仿古屬性結合,指向有組織、有目的性的隱秘使用!”
林一的聲音斬斷了一切僥幸。青花瓷片從物證,升格為了犯罪組織的標識載體!
第四步,是蛛絲馬跡的邏輯並線。
就在“柒叁乙玖”的刻痕在冷白側光下清晰顯形的瞬間,
林一腦中如同高速電路自動跳閘般,激活了另一個記憶儲存區——
陳府血案現場,在凶手偽造用以誤導視線嫁禍“青瓷會”的那封偽造信件!
那封信!
他快步走向靠牆的大號恒溫恒濕證物保險櫃。
冰冷的合金門打開,裡麵整齊排列著編號的密封袋。
他精準地抽出標有“陳府案:偽造信函”字樣的袋子,
返回工作台,韓笑的目光緊緊跟隨著他的動作。
偽造信函被小心取出,平鋪在另一側潔淨的絨布上。
紙張已陳舊發黃,帶有刻意做舊的黴變點。
其上的文字,是用一種仿明代台閣體的墨色書寫。
當時就已確認字跡模仿與“青瓷會”落款皆是偽造。
但林一要看的,不是字跡,是物質本源!
他小心翼翼地,用精密鑷子從那信的邊緣,不起眼的位置——
一張紙的邊緣總會有最微小的纖維脫落或未裁切整齊處——
夾取下一段短小如發絲、肉眼幾乎不可見的紙張纖維樣本,操作輕柔如同微雕。
同時,他取過蘇州河三汊口廢碼頭淺水泥灘中發現的油紙碎片包裹走私貨品)、
以及包裹趙阿四手繪路線圖的油布布片的殘邊角料,也各自提取極其微小的纖維樣本。
三份纖維樣本,並排置於顯微鏡的同一載物玻片上。
高精度物鏡鏡頭緩緩旋下。
監視屏幕的畫麵瞬間放大到微觀世界。
陳府偽造信函紙張纖維:呈現為中等長度的化學木漿纖維鬆木?),
伴有大量細碎非纖維性填料粒子填充紙張平整度)——這是近代機製紙張的標準特征。
油紙碎片與油布布片纖維:前者主體纖維更短更雜亂,
混合有竹漿和大量深色不明附著物油膏);後者為粗亞麻纖維交織,浸染了油汙。
看起來似乎毫無關聯?
林一的手指在顯微鏡精細旋鈕上紋絲不動地調整著物鏡焦距。
目標——尋找纖維中夾雜的那些作為造紙填充劑、
增重劑或施膠劑殘留的非纖維性填料顆粒,
這些顆粒如同指紋,是紙張製造工藝的獨特印記!
鏡頭在油布布片的纖維間隙中緩慢掃視……
細微的深色小顆粒……一些白色的不規則半透明片狀物……一種極其獨特的、微小的、
呈片層狀結構的白色晶體狀顆粒映入眼簾!數量不多,但形態特殊!
他立刻將鏡頭切換回陳府偽造信函紙張樣本放大,
聚焦於紙張纖維網格中填塞的非纖維物質,
搜尋!在木漿纖維和大量常見的碳酸鈣、高嶺土填料的縫隙裡……
發現!
同樣的、獨特的片層狀結構白色晶體狀顆粒,
雖然數量更少,分布更稀疏,夾雜在更多雜質中,
但形態、結晶習性在顯微結構上幾乎一致!
他快速調出實驗室留存的近代常用造紙填料礦物圖譜數據庫其中收錄了如滑石粉、
石膏晶簇碎屑、雪花石膏粉末等多種填料晶型特征圖例),進行屏幕同步逐項對比。
最終,鎖定!
“雪花石膏顆粒!”林一沉聲道。
陳府偽造信函紙張樣本中發現的片層狀白色晶體狀顆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與包裹路線圖的油布布片纖維中夾雜的少量白色片狀顆粒,
其顯微晶體形態特征高度吻合該種在特定廉價紙張中用作填料的石膏細粒。
“結論四:陳府案偽造信件紙張,與包裹趙阿四路線圖的油布布片中,
同時檢出稀有造紙填料成分——結構高度同源的雪花石膏微晶顆粒。
此填料非常見,在特定時間段及特定廉價造紙作坊可能存在工藝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