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十七分,林清歌把手機從充電狀態拔下來,屏幕亮起的瞬間彈出三條推送。她沒點開,先長按電源鍵重啟設備——這是她從三天前開始養成的習慣。係統加載完畢後,她才點進文學平台首頁。
千山月官方賬號剛發布一條動態:“恭喜新人作者林清歌正式簽約,首部小說《靜默回響》進入連載階段。”
配圖是電子合同截圖,她的名字在落款處清晰可見。
評論區原本一片祝賀,可翻到第三頁,畫風突變。
“這名字怎麼看著眼熟?”
“歌手跨界寫小說,是不是把歌詞當正文發了?”
“查了下她之前投稿記錄,初審被退三次,突然簽約?後台硬啊。”
她往下拉,發現幾個id發言節奏整齊,用詞重複率高,像是同一個人操控多個賬號帶節奏。她截圖保存,順手把“文心鑒”這個最早發難的博主主頁翻了一遍。
對方簡介寫著“十年編輯,隻講真話”,最新長文標題刺眼:《千山月簽約內幕:當數據操控取代文字功底》。
她點進去,文章已經兩千多轉發。
文裡說她靠短視頻流量洗榜,把《靜默回響》的試讀章節刷成熱門;又拿她早年發表的歌詞和小說初稿對比,圈出幾處句式相似的地方,批注“模板化寫作,毫無文學性”。
最底下還附了一張圖:她手寫的劇情大綱草稿,字跡確實是她的,但內容是未完成版,連她自己都忘了存在過。
她盯著那張圖看了十秒,然後打開本地文檔庫,調出原始文件的時間戳記錄。草稿創建於兩周前淩晨兩點,而“文心鑒”發布的截圖顯示,這份文件曾被另存為pdf格式,時間是昨天下午四點三十九分。
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
她合上電腦,起身拉開書桌抽屜。錄音機還在,磁帶編號07完整無損。她輕輕摩挲了一下右耳的音符耳釘,確認昨晚睡前設的物理斷電開關沒被動過。
安全區沒破。
但現實世界的輿論戰,已經開火。
她重新開機,登錄作者後台,把“文心鑒”提到的三段“疑似抄襲”原文提取出來,逐句對照原始手稿版本。結果顯而易見:對方故意截取她修改過程中的半成品句子,拚接成看似雷同的段落。有一處描寫雨夜場景的句子,原文是“雨水順著屋簷滴落,像斷了線的珠子”,而她初稿寫的是“水珠往下掉,節奏不太對”,連通順都談不上。
這根本不是爭議,是栽贓。
她關掉比對文檔,打開讀者反饋麵板。評論區已經被“玩票”“靠臉吃飯”這類短評刷屏,真實讀者的討論被壓在底下。有人替她說話,立刻被回複“你是不是粉頭?”“彆洗了,數據都擺在這”。
她沒刪評,也沒舉報。而是點進最新章節末尾,在正文後加了一行小字:
“感謝每一位認真讀完這三千字的人。質疑聲我聽見了,接下來,請看下三千字。”
發出去後,她調出打賞榜前二十名的id列表。這些人連續追更、多次投月票,是最穩定的讀者群體。她新建私信,每人發送一段未公開的彩蛋內容——一段嵌著特殊節奏的文字,表麵看是普通敘事,但如果朗讀出來,會發現句尾押韻與音節長短構成一段旋律。
正是《星海幻想曲》副歌的節奏模型。
她沒解釋,隻附了一句:“讀出聲,你會聽見不一樣的東西。”
做完這些,她退出賬號,打開bk01本。紙張邊緣有些磨損,她翻到那句“也許黑暗裡,也有人在哼同樣的調子”旁邊,用鉛筆畫了個聲波圖,峰值標在317的位置。
音樂裡,這是情緒爆發的臨界點。
小說也可以有。
她合上本子,打開新文檔,開始重寫下一章。原計劃是循序漸進鋪陳主角心理變化,但現在,她決定把高潮前置。開篇第一段,直接寫主角站在暴雨中,手裡握著一疊泛黃的膠片,火柴劃過的瞬間,畫麵定格在膠片上浮現的人臉。
文字密度拉滿,意象堆疊,情感濃度幾乎是之前的兩倍。她把遞歸句式融入描寫,像“他燒的不是記憶,而是對記憶的依賴”“她哭的不是失去,而是從未真正擁有過的幻覺”,每一句都帶鉤子,每一段都像副歌砸下。
淩晨兩點四十六分,她保存最終稿。
發布前,她在標題欄敲下一行字:
“你說我沒資格寫故事?”
沒有標點,沒有修飾,隻有七個字。
點擊發布。
係統提示:新章節已上線,預計三分鐘後同步全平台。
她沒刷新評論,也沒看數據波動,而是起身去廚房倒水。水杯放在書桌上,正對著電腦屏幕。她坐回椅子,打開後台監控麵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