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巧思”之名_開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5章 “巧思”之名(1 / 1)

王審知站在了望塔上,目送著鄭玨和他那幾位士人同伴的身影消失在通往泉州城的官道儘頭,直至被揚起的淡淡塵土和遠處搖曳的樹影吞沒。晚風拂過他略顯疲憊卻異常明亮的臉龐,帶來下方營地中士兵們操練的呼喝聲、鍋灶間竹炭燃燒的劈啪聲,以及……一絲若有若無的《衛生歌》的哼唱。

阿福噔噔噔地跑上塔來,臉上帶著如釋重負的興奮:“三郎,您可真神了!那幾個老學究,最後臉都綠了,尤其是那個鄭先生,走的時候袖子甩得跟抽風似的!”

王審知沒有回頭,隻是輕輕“嗯”了一聲。勝利的喜悅是短暫的,鄭玨最後那陰鬱而不甘的眼神,像一根刺,提醒著他這場基於事實與數據的較量,遠未到高枕無憂的時候。意識形態的對抗,往往比真刀真槍的戰爭更持久、更曲折。

“數據……隻能說服願意講理的人。”他低聲自語,像是在對阿福說,又像是在提醒自己,“而對於那些堅信‘祖宗成法’不可變更、‘義利之辨’高於生死的人,再精確的數字,也可能被視作歪門邪道。”

然而,在當下的軍營裡,數據的說服力確實結出了實實在在的果實。

接下來的幾天,全軍推行煮沸飲水和衛生措施的阻力明顯減小。各營將領,哪怕是之前最抵觸的幾位,在看到中軍大帳那份對比鮮明的發病統計竹簡後,也都或多或少地加強了對本部的督促。畢竟,維持戰鬥力是亂世中安身立命的根本,沒有人會跟自己的兵力過不去。

王審知“善巧思”的名聲,也隨著防疫成效的顯現和那日與鄭玨的當麵對質,如同插上了翅膀,在數千人的隊伍中迅速傳播開來。

以前士兵們私下議論他,多半帶著幾分好奇、幾分懷疑,甚至些許看笑話的意味。“那個王三郎”、“讀書讀傻了的”、“儘折騰些沒用的”。但現在,稱呼悄然變成了“王參軍”、“有巧思的王先生”,語氣中也多了幾分敬佩和信賴。

當他行走在營區間,巡查衛生措施落實情況時,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

正在用新學的“草木灰洗手法”搓揉手指的老兵,會抬起頭,咧開嘴對他憨厚一笑:“王參軍,這法子真好,俺這老爛手都覺得舒坦多了!”

帶著“衛生兵”袖標、負責監督水井的年輕輔兵,會挺直腰板,認真地向他彙報:“報告參軍!今日巳時、未時各煮沸井水一次,均已記錄在冊!”

甚至有一次,他路過傷兵營,看到一個腿傷正在愈合的士卒,正笨拙地試圖用兩根樹枝夾起一塊燒燙的、用於消毒布巾的石頭,以免燙傷。王審知駐足看了一會兒,上前稍作指點,教他如何將樹枝前端削出卡槽,更穩固地夾持物品。那士卒學會後,眼睛發亮,連聲道謝,看向他的眼神裡充滿了純粹的崇拜。

這種來自基層的、樸素的認可,讓王審知心中暖流湧動。這是一種與他作為曆史係研究生時在論文中獲得好評截然不同的成就感。這裡的每一個點頭、每一句感謝,都關聯著一條可能被挽救的生命,一種可能被改善的生存狀態。

然而,正如月光之下必有陰影,“巧思”之名在帶來威望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引來了更多的審視和暗地裡的非議。

這非議主要來自兩個方向。

其一便是以鄭玨為代表的保守士人階層。那日離開軍營後,鄭玨並未返回城中居所,而是直接去了幾位致仕官員和本地鄉紳處。很快,一些不利於王審知的言論便開始在士林圈子和部分豪強之間悄然流傳。

“王氏三郎,所學駁雜不精,專好奇技淫巧,恐非正道。”

“以匠人之術治軍,尊卑不分,體統何在?”

“聽聞其防疫之法,竟強製士卒以沸水為飲,此非《周禮》所載,勞民傷財,不知其居心何在?”

這些言論暫時還未傳到軍營底層,但卻像無聲的暗流,在王審知尚未能完全觸及的泉州上層社會緩緩滲透,等待著發酵的時機。

另一方麵的非議,則來自軍中的部分中高層軍官。他們並非像鄭玨那樣出於意識形態的反對,更多的是出於一種微妙的心理:嫉妒、不適應以及對新權力結構本能的警惕。

校場一角,幾位隊正、百夫長圍坐休息,話題不知不覺就扯到了王審知身上。

“嘿,如今這軍中,風頭最勁的可是王三郎了。走到哪兒都有人捧著,說是什麼‘巧思’先生。”一個麵色黝黑的隊正酸溜溜地說道,拿起水囊灌了一口——裡麵裝的是已經放涼的白開水,他下意識地咂咂嘴,似乎還在懷念以前直接掬起溪水痛飲的暢快,但終究沒敢再那麼做。

旁邊一個年紀稍長的百夫長哼了一聲:“巧思?不過是些取巧的把戲罷了。當兵打仗,靠的是真刀真槍,是敢拚敢殺的悍勇!整天琢磨著怎麼洗手、怎麼燒水、怎麼挖坑,像個娘們似的婆婆媽媽,能打勝仗?”

“張頭說的是。”另一人附和道,“而且你們沒發現嗎?自從他得了勢,咱們這些老行伍說話都不如以前管用了。那些小兵崽子,現在動不動就把‘王參軍說……’掛在嘴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還不是大帥王潮)抬舉他?”黑臉隊正壓低聲音,“畢竟是親兄弟嘛……咱們累死累活掙來的軍功,倒不如人家動動嘴皮子、畫幾個圖……”

“慎言!”年長的百夫長警惕地看了看四周,打斷了他,“這種話也是能亂說的?王三郎的法子……確實少死了不少人。這點得認。”

眾人沉默下來。是的,儘管心裡有些不舒服,但他們無法否認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按照王審知那套“麻煩”的規矩來做,弟兄們生病的確實少了,能站著扛槍打仗的人多了。在亂世中,這才是最硬的道理。

所以,他們的非議大多隻停留在私下抱怨的層麵,還不敢公開跳出來反對。但這種情緒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信號。

王審知並非對這一切毫無察覺。阿福和其他幾個漸漸向他靠攏的年輕軍官、士卒,會悄悄告訴他一些營中的風言風語。兄長王潮也在一次晚飯後,看似隨意地提點他:“明遠,你如今名聲漸起,這是好事。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事要越發謹慎,尤其要處理好與軍中老弟兄們的關係。他們是我等的根基,莫要寒了他們的心。”

王審知鄭重地點了點頭。他明白兄長的意思。他的知識和方法或許領先於這個時代,但他的權力基礎卻必須根植於這個時代的現實土壤之中。他不能隻做一個孤獨的技術推廣者,更要成為一個懂得團結、平衡和引導的領導者。

這日晚間,他特意帶著阿福,提著一小壇好不容易尋來的好酒,去了那位在校場發牢騷的年長張百夫長的營帳。

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也沒有炫耀自己的功勞,王審知隻是以一個晚輩和後進軍官的身份,誠懇地向張百夫長請教行軍布陣、管理士卒的經驗。他認真傾聽,不時發問,對老行伍們在實戰中積累的智慧表示出極大的尊重。

起初張百夫長還有些拘謹和戒備,但幾碗酒下肚,話匣子便打開了,滔滔不絕地講起昔年的戰例和帶兵心得。王審知適時的讚歎和精到的追問,更是讓他覺得遇到了知音,臉上泛起了紅光,之前的些許不快似乎也消散了大半。

離開張百夫長營帳時,夜色已深。阿福有些不理解:“三郎,您何必對那張老頭如此客氣?他背後也沒少說您……”

王審知望著天邊那輪清冷的弦月,緩緩道:“阿福,要改變一件事,有時需要掀翻桌子;但要改變很多人的想法,往往需要坐下來,先喝一碗酒。他們的經驗是寶貴的,隻是需要時間去理解和接受新的事物。我們不能站在對立麵,而是要讓他們明白,我的‘巧思’,是為了讓他們和他們的兵能更好地活下去,打更多的勝仗。”

他頓了頓,語氣堅定起來:“‘巧思’之名,不應是隔閡,而應該是一座橋。一座連接舊與新、連接經驗與知識、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我要走的,就是這座橋。”

月光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投射在靜謐的營地上。前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王審知知道,他已經找到了正確的方向——不僅僅是用知識說服人,更要用尊重和智慧去團結人。

“巧思”之名的光環下,暗流依舊在湧動,但王審知已經準備好了槳櫓,決心要駕馭這艘大船,駛向更廣闊的海洋。而下一個考驗,似乎比他預想的來得更快——關於大軍後勤轉運的困局,已然迫在眉睫。

喜歡開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請大家收藏:()開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明末改革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廢物太子,開局召喚妲己 重生後我靠吃異食升級係統 愛情公寓:我的人生我做主 福晉崛起 雙川民國之滬上血戰 霸道女總裁的鹹魚保鏢 方外人:我的七個人格全是掛 一隻猴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