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的話語如同冬日裡的一盆冰水,雖未直接潑下,但那森然的寒意已彌漫在整個中軍大帳。案頭那幾卷來自鄭玨和其他質疑者的竹簡,仿佛帶著無形的重量,壓得人喘不過氣。那些“舍本逐末”、“培植私兵”、“重利輕義”的指責,句句誅心,直指王審知這套“編伍之法”最可能招致攻訐的軟肋。
王審知深吸一口氣,將心中那絲被誤解的委屈和寒意強行壓下。他知道,此刻任何情緒化的辯解都毫無意義,甚至可能落入對方的話術陷阱。他需要的是冷靜、是邏輯、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以及更高層麵的戰略視野。
他並未立刻看向那幾卷竹簡,而是將目光投向兄長王潮,神色平靜,語氣沉穩:“兄長,諸位將軍的擔憂,鄭先生的質疑,弟已聽聞。其所慮者,無非三事:一曰士卒因分工而廢戰藝,二曰新法或致權責不明乃至尾大不掉,三曰以利驅人恐失忠義之本。弟可否就此三問,逐一陳情?”
王潮目光深邃地看著他,微微頷首:“講。”
“其一,士卒是否會因分工而廢弛戰藝?”王審知朗聲道,“弟以為,此非但不矛盾,反可相輔相成!請問兄長,是一支饑寒交迫、疾病纏身的軍隊更能戰,還是一支糧草充足、身體強健的軍隊更能戰?”
他自問自答,目光掃過帳內眾將:“答案不言自明!編伍之法,旨在高效生產,保障供給,強健士卒體魄,此乃鞏固戰藝之根基,何來廢弛之說?反之,若終日為饑餓所迫,為瑣事紛爭所擾,焉有精力專心操練?且生產之中,亦需組織紀律,搬運重物可練力氣,協作配合可養默契,此豈非另一種形式的操練?待糧足兵強,抽調的兵員輪換歸建,便可全心投入戰陣操演,事半功倍!”
一些將領聞言,不禁微微點頭。這個道理淺顯而實在。
“其二,新法是否會導致權責不明,乃至……培植勢力?”王審知提到這個詞時,語氣刻意加重,帶著一絲坦蕩的無畏,“兄長明鑒!編伍之法,核心在於‘定崗定責’、‘記錄公開’!所有分工、所有考核、所有獎罰,皆明示於眾,記錄在案!其所削弱者,乃是舊有管理中憑個人好惡、模糊處置之弊;其所強化者,乃是依規辦事、看績論功之則!權責非但未亂,反而空前清晰!一切皆在陽光之下,何來暗中培植之空間?若說因此法而凸顯了某些善於生產管理之人才,此乃我軍之福,豈能因噎廢食?”
他停頓了一下,聲音轉而深沉:“更何況,如今我軍困守泉州城外,強敵環伺,內部不穩。當務之急是活下去!是壯大起來!若此時還斤斤計較於些許權柄之得失,猜忌於肯做事、能做事之人,豈非自毀長城?弟之一切所為,兄長與諸位將軍皆可隨時督查!若有絲毫營私之舉,甘受軍法!”
這番話擲地有聲,坦蕩無比,讓一些原本心存疑慮的將領也露出了慚愧之色。王潮的目光也柔和了些許。
“其三,以利驅人,是否敗壞人心,忘卻忠義?”王審知的聲音提高了些許,這個問題觸及了意識形態的核心,“弟請問,讓弟兄們吃飽穿暖,不被餓死病死,是利否?讓辛勤付出者得享應有之回報,是利否?讓我軍得以生存壯大,將來能護衛一方百姓,能光複中原、匡扶社稷,這是大利否?”
他環視眾人,語氣鏗鏘:“《管子》有雲:‘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空談忠義而讓士卒饑寒交迫,乃至易子而食,此非忠義,乃迂腐之仁,縱容之惡!我等給予公正之利,正是為了涵養更大之忠義!讓士卒明白,他們的每一分付出,皆是為了自己、為了同袍、為了這支軍隊的未來!此等‘利’,與‘義’何悖之有?豈不正是‘義利相濟’?”
他巧妙地將鄭玨等人賴以立論的儒家經典反過來作為自己的論據,頓時讓對方的指責顯得蒼白無力。
帳內一片寂靜。王審知的層層辯駁,有理有據,既立足於現實困境,又拔高於戰略高度,更難得的是那份坦蕩與務實,深深打動了許多務實派的將領。
王潮沉吟良久,緩緩開口:“明遠所言,不無道理。然,空口無憑,新法成效究竟如何,尚需實證。你方才所言,皆在屯田漁獵等生產之事,若編伍之法果真神效,可能於真正軍務——譬如這最是混亂繁瑣的後勤轉運之中,亦見奇效?”
這是一個更直接的挑戰,也是給王審知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
王審知精神一振,毫不猶豫地應道:“正合弟意!請兄長準我,於後勤輜重營中,試行編伍之法十日!十日之內,若轉運效率無顯著提升,弟自當請罪,並從此不再妄言新法!”
“好!就予你十日!”王潮拍板,“所需人手權限,一並予你!十日後,本帥要親眼所見!”
王審知領命而出,深知這又是一場隻許成功不許失敗的硬仗。後勤輜重營,人員構成複雜,既有老兵油子,也有強征的民夫,關係盤根錯節,效率低下、損耗嚴重早已是積年痼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再次帶著阿福和幾名初步培養出來的“記功員”,紮進了輜重營。與屯田區的白紙作畫不同,這裡積弊已深,阻力更大。
果然,一開始就遭遇了軟抵抗。原有的後勤軍官陽奉陰違,士卒們懶散怠工,對新的分組、記錄製度嗤之以鼻,甚至故意破壞、藏匿工具,製造混亂。
王審知不為所動。他首先借王潮之威,強行撤換了幾個最頑固的中層軍官,提拔了兩位在屯田工作中表現出色的低階軍官暫代其職。隨後,他並沒有急於全麵鋪開,而是選擇了一個最典型的痛點——從泉州碼頭倉庫到城外大營的糧秣轉運線——作為突破口。
他將負責這條線路的所有人力,徹底打散,按照“編伍之法”重組。設立“裝卸隊”、“運輸隊”、“倉庫交接隊”。每隊內再分小組,定人定崗。裝卸隊專司快速、規範地裝車捆紮;運輸隊按照固定路線和時辰表接力運輸,減少空跑和等待;倉庫交接隊則簡化手續,但強化核對與責任追溯。
他親自繪製了詳細的流程圖和時刻表,貼在每個中轉點。記功員手持計時沙漏和記錄板,嚴格記錄每輛車、每個人的抵達、離開時間和載貨量。每日彙總,公開張貼排名。
起初,怨聲載道。習慣了磨洋工、抽頭吃餉的老兵油子們極度不適應這種緊張、透明、高效的模式。但王審知和李百夫長被王潮特意派來協助鎮場)態度強硬,嚴格執行獎罰製度。對於完成定額甚至超額者,當場兌現獎勵——或是額外的食物,或是難得的休息時間,甚至是一點點微薄的銅錢。對於故意怠工破壞者,則當眾嚴懲,毫不姑息。
同時,王審知也並非一味強壓。他留意到運輸隊抱怨某些路段坑窪不平,嚴重影響了車速和載重,便立刻調來“工程隊”優先搶修那段路。發現裝卸隊缺乏合適的工具,便讓趙革師傅趕製了一批省力的撬棍和滑車。
數據的魔力再次顯現。當每個人的工作量被清晰量化並直接與利益掛鉤時,積極性被前所未有地調動起來。僅僅三天後,這條轉運線的效率就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提升。車輛往返次數增加,等待時間大大縮短,因顛簸灑落造成的損耗驟降。
到了第七日,一個驚人的數據被擺到了王潮案頭:同樣的人力,同樣的距離,糧秣日轉運量比試行前提高了整整一倍!而損耗率下降了七成!
王潮親自到轉運線視察,看到的是井然有序、忙而不亂的景象:車輛穿梭不息,士卒們各司其職,口號響亮,動作麻利,那種蓬勃的乾勁與以往死氣沉沉的氛圍截然不同!
十日期滿,王潮在中軍大帳再次召集眾將。這一次,他臉上帶著難以掩飾的喜悅和讚賞。
“明遠,你果真又給了為兄一個驚喜!”王潮拿起那卷記錄著驚人數據的竹簡,“編伍之法,非但可用於生產,於軍務後勤亦是神效!傳令!即日起,全軍後勤輜重係統,全麵推行此法!”
他目光掃過帳內,尤其是在幾位曾經質疑的將領臉上停留片刻:“此後,凡有再言新法壞我軍製、渙散軍心者,皆以此實證駁之!”
王審知成功度過了這次危機,他的地位更加穩固。而隨著“編伍之法”在後勤係統的全麵推廣,整個軍隊的運作效率得到了質的飛躍。物資流轉加速,損耗減少,底層士卒因有了相對公平的上升通道和即時激勵而士氣高漲。
王審知站在高處,望著那支仿佛被注入了新活力的軍隊,心中感慨萬千。效率的提升,不僅僅是數字的變化,更是一種組織能量的釋放。他成功地將他帶來的現代管理思維,植入了這支唐末的軍隊,並開始開花結果。
然而,他也清晰地看到,兄長王潮在讚賞之餘,那深邃的目光中,多了一絲更加複雜的東西——那是對他能力的確信,或許也夾雜著一絲難以言喻的忌憚與期許。他知道,自己展現出的能力越強,兄長對他的倚重會越深,但同時,對他的定位和未來的安排,也必將更加微妙。
就在這時,一名親兵匆匆跑來,低聲稟報:“參軍,大帥請您過去,說有要事相商,似乎……與您的兄長有關。”
王審知心中一凜,收斂思緒,整了整衣袍,向著中軍大帳走去。他知道,新的風波或機遇,或許即將來臨。
喜歡開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請大家收藏:()開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