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梧郡的中心,那片被葉淩雲欽定為“英魂安息之地”的開闊高地上,一場前所未有的奇跡正在上演。
花崗岩!
堅硬如鐵、色澤深沉的花崗岩!
巨大的石塊如同沉睡的巨獸,被源源不斷地從蒼梧郡周邊新發現的礦場運來。
這些石料,每一塊都沉重無比,需要數十名壯漢喊著號子,借助滾木和簡易滑輪才能艱難挪動。
然而,在蒼梧郡軍民近乎瘋狂的投入下,它們不再是冰冷的障礙,而是承載著無上榮光的基石!
葉淩雲召集寧宸軒、沈夢溪、熊強等核心人員,敲定了英雄紀念碑與陵園的詳細方案和工期。
圖紙上,那是一座高聳入雲、線條剛毅的方尖碑,象征著不屈的脊梁;碑下是開闊肅穆的陵園,綠草如茵,鬆柏長青。
根據沈夢溪的測算,即便調集所有能工巧匠,日夜趕工,最快也需要四十天!
“四十天……”葉淩雲站在臨時搭建的工棚裡,目光掃過圖紙,又望向窗外那片熱火朝天的工地,聲音斬釘截鐵。
“就四十天!必須在過年前完工!我要讓英烈們……在新家過第一個年!”
他隨即對葉芷青下令:“傳書嶽飛!命他務必……將犧牲在北境,特彆是隨我北上那三千袍澤的遺骸……妥善收殮!
隨第二批南遷軍民……護送回蒼梧!我要親自……迎他們回家!”
命令下達,整個蒼梧郡,徹底沸騰了!
人們不再滿足於按部就班的工作。
一種源自靈魂深處的、近乎悲壯的使命感,驅使著每一個人!
采石場內,燈火徹夜不熄!
壯碩的采石工赤膊上陣,汗流浹背,沉重的鐵釺與鋼鑿在堅硬的花崗岩上迸濺出刺目的火星!
他們輪班倒換,困了就在礦洞旁裹著草席打個盹,隻為能多采出一塊合格的碑體石料!
一位老石匠,他的獨子正是隨葉淩雲北上、犧牲在大散關的三千勇士之一,他沉默地揮舞著鐵錘,每一擊都仿佛要將無儘的悲痛與思念砸進冰冷的石頭裡!
他說:“這碑……有我兒子的一份!我得……親手給他打好地基!”
刺耳的切割聲日夜不息!
巨大的花崗岩原石在能工巧匠的手中,被精密切割成規整的碑體構件。
水磨石輪飛轉,工匠們屏息凝神,用最細膩的砂石一遍遍打磨,直到石麵光滑如鏡,能倒映出人影!
許多葉家軍的遺孀和老兵自發加入,她們用粗糙的手掌,一遍遍撫摸著冰冷的石麵,仿佛在撫摸親人的臉龐。
她們不要工錢,隻求能在為親人安家的石頭上,留下自己的一絲溫度。
號子聲震天動地!
沒有足夠的牛馬車輛?
那就用人拉肩扛!
成百上千的軍民,用粗壯的繩索套在巨大的石構件上,如同螞蟻搬山般,一寸寸、一尺尺地將它們拖向高地!
汗水浸透了衣衫,肩膀磨出了血泡,卻沒有一個人喊累!
蒙學堂的孩子們組成小小的“運輸隊”,用籮筐裝著碎石,一趟趟地奔跑在工地上,小臉漲得通紅,眼神卻亮得驚人!
水泥工坊開足了馬力!蒸汽動力改良版的新式攪拌機轟鳴著,將水泥、砂石和水混合成粘稠的漿液。
巨大的基坑內,工匠們揮汗如雨,用木板定型,將滾燙的水泥漿傾瀉而下。
寒風凜冽,卻擋不住他們心中的熱火!
奇跡,在血汗與信念中誕生!
原定四十天的工期,僅僅用了二十天!
一座巍峨肅穆的花崗岩方尖碑,如同擎天之柱,拔地而起!
它通體呈深沉的青灰色,在冬日的陽光下泛著冷峻而神聖的光澤。
碑身線條簡潔剛毅,沒有任何繁複的雕飾,卻自有一股頂天立地、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
碑座四周,是精心鋪設的青石板廣場,延伸向後方那片已初具雛形的陵園,鬆柏幼苗已栽下,雖顯稚嫩,卻蘊含著勃勃生機。
整個紀念碑區域,彌漫著一種莊嚴肅穆、撼人心魄的氣息!
它不再是圖紙上的構想,而是真實矗立在蒼梧大地上的精神圖騰!
就在紀念碑落成的第三天,蒼梧郡的北門外,響起了低沉而悠長的號角聲。
地平線上,出現了一支龐大的隊伍。
與第一批南遷軍民不同,這支隊伍的氣氛異常沉重。
除了扶老攜幼、風塵仆仆的軍民,隊伍中央,更有一列列覆蓋著素白麻布、由牛車緩緩拉動的……棺槨!
是嶽飛派出的護送隊伍!
是第二批南遷的葉家軍軍民!
更是……那三千隨葉淩雲北上、血灑北境的英烈遺骸!
以及部分從禦金關附近收殮的、身份可辨的葉家軍陣亡將士遺骨!
消息瞬間傳遍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