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屯子裡辦婚禮,男方家預備兩天,女方家也預備兩天,還有一天是專門送親——就是把新娘送到男方家去。
送親有個講究:女方的父母不能到場,得由直係親友中的長輩作為領隊,一般是叔叔、大伯或舅舅。
在黑龍江是這樣,聽說在遼寧那邊,連舅舅也不能去。
這天是小三子家大姐結婚的正日子。
一大早,老五就過來了,他是這次婚禮的“嘮頭忙”。
有些地方管這叫“大執賓”或“司儀”,但不是主持婚禮儀式,而是負責安排事務、分配活計,安排客人用餐,以及第二天送親的相關事宜。
老五自打開始看病以來,起初還有些不好意思,後來漸漸就成了屯子裡處理大小事務的權威。
早上來三子家吃早飯的,還有屯裡的幾位廚師。
所謂的“屯子廚師”,其實就是會炒大鍋菜的人。
屯裡人不挑剔,但真有做得特彆好吃的——就算城裡大飯店的師傅,也未必炒得出那種鄉土風味。
一起來吃早飯的,還有嘮頭忙的、端盤子的、燒火的、洗碗的、切菜的,這些都是當天最辛苦的一批人。
早飯不需廚師動手,由鄰居或自家人做幾個菜就行。
飯前,老五把每個人的活兒都分派清楚,給大師傅每人一條煙,端盤子和燒水的每人一盒。
那時正是數九寒天,沒法在外麵搭棚子炒菜,隻能在屋裡操作。
三子家兩口大鍋用來炒菜,柱子家一口大鍋燜飯、一口大鍋燒水。
屯裡人辦事事,家家互相幫忙,誰家辦喜事都得借用鄰居的地方和設備,流水席大約十來桌,從早晨一直吃到晚上。
辦一場喜事,真像扒了層皮,特彆累人,事後光收拾屋子就得忙好幾天。
三子大姐結婚辦得尤其忙亂,因為沒過幾天就過年了,還得準備年夜飯和大掃除,根本沒時間休息。
廚師是宴席中最關鍵的環節。
那時候屯裡辦酒席,有兩個絕活必不可少:一個是“過油”,即炸蝦片、炸麵魚、炸丸子等,非常考驗手藝;另一個是燉魚。
有這門手藝的人,冬天根本閒不下來——農村大多選在冬閒時結婚,夏天農忙根本沒空。
辦喜事還有個挺有意思的活兒——專管燒茶水。
平時家裡誰有茶葉?誰也不喝,來客人最多泡碗紅糖水。
隻有婚禮上,才能在吃席前喝到一碗熱紅茶。
濃濃燙燙的,雖沒什麼茶味,但大冬天喝上一碗“喜茶”,也覺得特彆開心。
其實所謂“茶”,就是水燒開後往大鍋裡撒一把紅茶末,再灌進暖壺,每桌倒上。
這活兒輕省,茶管夠喝,也能和端盤子的一起吃飯,還能領一包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