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您來自哪裡,若是說起東北的美食,有兩樣必不可少:一是酸菜餡餃子,二是殺豬菜。
這兩種美食,是離家在外的東北人魂牽夢縈的家的味道。
它們還有一個共同點——都以酸菜為主要食材。
外地的朋友,可能是通過雪村老師那首《東北人都是活雷鋒》了解了“翠花酸菜”。
可在我們東北,尤其是黑龍江人,那是真真切切離不開酸菜。
比如酸菜包子、油滋啦酸菜餡餃子、殺豬菜、酸菜豬肉燉粉條等等,樣樣離不開它。
東北人愛吃酸菜,其實和早些年生活艱苦、氣候寒冷、吃不到應季蔬菜有關。
從秋天到春天,大半年時間隻能靠儲存的蔬菜過日子,比如土豆、蘿卜、白菜,還有醃製的酸菜。
如今條件好了,交通便利,什麼季節都能吃到新鮮蔬菜,但七八十年代那會兒可不行。
所以東北農村家家都要儲菜,為了豐富品類,也就研究出了醃白菜——也就是酸菜。
我記得那時候,每家都要醃一兩缸酸菜。
那時的酸菜才叫一個好吃!現在超市賣的酸菜流程簡單,有的還不衛生——挖個土坑鋪上塑料布,放進白菜,加點“酸菜鮮”之類的催化劑,三天就酸了,既不衛生也不安全。
正宗的東北農村醃酸菜,流程複雜、時間長,還特彆講究。
首先要將運回家的大白菜修理乾淨,砍掉菜根,摘掉不好的幫子和葉子。
然後把白菜放進溫水大鍋裡“激”一下,也有人叫“焯酸菜”,為的是讓白菜蔫一些,方便入缸擺放。
焯完後清洗乾淨,先在缸底撒一層鹽,然後碼一層白菜。
下一個環節非常關鍵,直接決定酸菜是否好吃:
得找一個特彆乾淨的人,穿著新鞋把白菜踩實。
三子家這活兒一向由三子爸負責——他一輩子沒做過飯,但發的粘米麵蒸豆包是一絕,踩的酸菜也酸爽清脆、沒有異味。
有的人家醃的酸菜,總帶一股難聞的味道。
就這麼一層鹽、一層白菜、一層層踩實,直到把大缸裝滿。
最後一步,是在白菜頂上壓一塊特彆重的石頭——這石頭有名字,也正是今天要講的故事核心:“酸菜石”。
壓好酸菜石、添上溫水,這酸菜就算醃完了。
那年年底,三子二姐要結婚,家裡得多備點酸菜,於是醃了兩大缸。
東北的酸菜缸約有一米二高,直徑六七十厘米,全家人忙活一上午才醃好。
三子媽一看,缺一塊酸菜石——往年隻醃一缸,一塊石頭就夠,今年可怎麼辦?
三子爺忽然想起,倉房西南角放著一塊四四方方的石頭,正合適。
他便讓三子爸一起把石頭抬到院裡,用刷子仔仔細細刷洗了好多遍。
刷的時候發現石頭一角有塊暗紅色,怎麼刷也刷不掉。
三子爺說:“實在刷不掉就這麼著吧,把這塊朝上放。”
於是爺倆把石頭抬進屋,壓在了酸菜缸上。
東北農村房屋受滿族傳統影響,一般是三至四間結構:中間是廚房,東西兩側是臥室,通常西屋住長輩,東屋住晚輩,有的屋裡還挖有菜窖,存放蘿卜、土豆、白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