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的悠悠歲月長河中,舊橋曾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穩穩地橫跨在江上,連接著城市的兩端。它始建於宋代,最初是以竹木為架的浮橋,為兩岸居民提供了出行的便利,成為溝通的重要紐帶。
此後曆經多次修繕與重建,明清時期采用鐵鏈和木梁結構,穩固性大大增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都是漳州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見證了無數人的往來。無論是清晨挑著新鮮蔬菜進城售賣的農民,還是行色匆匆趕著去外地經商的商人,又或是背著行囊求學的學子,舊橋都承載著他們的腳步和夢想。
曾經,舊橋周邊熱鬨非凡。橋邊是繁華的集市,各類商品琳琅滿目,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每逢佳節,這裡更是人頭攢動,熱鬨得如同沸騰的海洋。
老人們常說,以前沒有便捷的交通工具,這座橋就是大家出行的必經之路,承載著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是漳州這座城市跳動的脈搏,見證著城市的興衰變遷。
在漳州,放水燈是一項傳承久遠、莊重而神秘的儀式,承載著當地百姓深厚的情感與信仰。每逢特定節日,人們便會齊聚舊橋邊,開啟這場與神靈對話、為亡魂祈福的儀式。
儀式開始前,人們會精心準備祭品,新鮮的水果、香氣四溢的糕點、整隻的燒豬等擺滿桌案,每一樣都飽含著對神靈的敬意和對美好生活的期許。隨後,眾人將一盞盞製作精美的水燈擺放在橋邊。這些水燈形態各異,有的是蓮花造型,花瓣層層舒展,寓意著純潔與吉祥;有的則是小船模樣,船頭翹起,仿佛隨時準備駛向遠方。水燈中央,插著一根蠟燭,那燭芯被仔細修剪,隻等夜幕降臨,便可點亮。
當夜幕如同一塊巨大的黑色綢緞緩緩落下,舊橋邊的氛圍愈發莊重肅穆。僧道們身著長袍,手持法器,口中念念有詞,開始誦經致祭。他們的聲音低沉而悠揚,仿佛穿越了時空,與天地間的神秘力量相呼應。隨著誦經聲響起,周圍的人群也漸漸安靜下來,每個人都神色凝重,雙手合十,默默祈禱。
在一片寂靜中,一盞水燈被小心翼翼地點燃。微弱的燭光瞬間點亮,那溫暖的光芒在黑暗中閃爍,仿佛是希望的火種。接著,人們依次將手中的水燈放入河中。水燈隨著水流緩緩漂動,星星點點,宛如銀河落入了人間。此時,舊橋上站滿了圍觀的人,大家都屏氣斂息,靜靜地看著水燈遠去,眼神中滿是虔誠與敬畏。
放水燈的過程中,江麵上彌漫著神秘的氣息。微風輕輕拂過,吹動著水燈的燭光,也吹動著人們的心弦。傳說,水燈能照亮那些水鬼去投胎的路,寄托著對逝去靈魂的祝福和安撫。因此,人們在放水燈時,心中都懷揣著對生命的敬畏和對未來的祈願。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舊橋邊正舉行著一年一度的放水燈儀式。江麵上,一盞盞水燈如繁星般閃爍,緩緩漂向遠方,承載著人們對逝去靈魂的美好祝願。橋上站滿了圍觀的人群,大家的臉上洋溢著莊重與虔誠,沉浸在這神秘而古老的儀式氛圍中。
突然,人群中一陣騷動。一個啞巴男子神色慌張,發瘋似的衝上橋。他嘴裡發出嗚嗚的叫聲,雙手不停地揮舞著,拚命拉扯著橋上的人。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恐懼與焦急,仿佛看到了什麼極其可怕的東西。眾人被他這突如其來的怪異舉動嚇得不輕,紛紛投來驚恐的目光。有人小聲嘀咕:“這啞巴怎麼突然發瘋了?”還有人說:“莫不是撞邪了吧?”一時間,橋上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人們在啞巴的驅趕下,紛紛慌亂地往橋下跑去。
下橋之後,啞巴似乎鬆了一口氣,他拍拍胸脯,漸漸恢複了正常。隨後,他找了個地方,蹲在地上,用手指在泥土上寫下一行字:“我在下麵看見鬼在鋸橋了”。眾人圍攏過來,看到這幾個字,頓時臉色煞白,驚恐萬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議論紛紛:“這可怎麼辦?真的有鬼在鋸橋嗎?”“太可怕了,這舊橋不會塌了吧?”每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恐懼和擔憂,仿佛那看不見的危險正一步步逼近。
說起這舊橋的橋墩,是用衫木做成的。在民間傳說裡,水鬼餓了許久,想要破壞橋梁。此刻,眾人腦海中不禁浮現出那鬼鋸橋的恐怖場景:在幽暗的水底,幾個麵目猙獰的水鬼正拿著巨大的鋸子,用力地鋸著橋墩。鋸子與木頭摩擦,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木屑飛濺。水鬼們的臉上露出邪惡的笑容,仿佛在為即將到來的破壞而得意。光是想象,就讓人毛骨悚然。
在漳州的民俗活動中,鬼鋸橋傳說也時常被提及。放水燈儀式依舊在每年特定的日子舉行,人們依然會小心翼翼地遵守著不能把臉對著水麵的禁忌。這種傳承,不僅僅是對傳說本身的尊重,更是對先輩們智慧和信仰的延續。它讓漳州人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中,依然能夠找到那份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連的歸屬感。
喜歡全國各地恐怖民間故事請大家收藏:()全國各地恐怖民間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